11 岳阳楼记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岳阳楼记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11 岳阳楼记
  班级举办“赏人间美景·悟人生境界”主题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岳阳楼记》,并参与以下活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谪守(zhé)    浩浩汤汤(dàng) 横无际涯(héng)
B.诗赋(fù) 淫雨霏霏(fēi) 日星隐曜(yào)
C.衔接(xián) 一碧万顷(qīng) 忧谗畏讥(chán)
D.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 宠辱偕忘(jiē)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B.政通人和(交通) 北通巫峡(通向)
C.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D.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全)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越明年 B.气象万千
C.属予作文 D.朝晖夕阴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2024云南中考)云岭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这里湖泊绿波荡漾、水天一色,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
(2)(2024大庆中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      ”描绘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的“洞庭春晴图”。
(3)(2024广安中考)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千古名句是:       ,       。
(4)(2024徐州中考)考试后,面对得失,老师告诉大家要“        ,        ”(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选文第③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表现出迁客骚人远谪的(1)     之情;第④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表现出迁客骚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2)     情怀。
8.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深刻含意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恪守的人生信条。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实践这一点的。
【链接材料】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1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2024青海中考)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 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2.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尝: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2)止: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3)为: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 ②完毕 ③最终 ④死亡 ⑤同“猝” (4)卒:    (此空填序号)
3.《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句是     的文言句式,意思是“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的意思是“                 ”,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4.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2024成都中考)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①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②,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③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④,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五十五,有删节)
  注:①灌:灌县,今都江堰市。②厥明:天亮。③铅椠:指读书作文。④朱、张二儒:宋代大儒朱熹、张栻。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雨亦霁 霁:(雨)停
B.迨晚 迨:趁着
C.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 类:好像
D.天下之奇观备矣 备:齐全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
(2)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
7.在作者的“青城之游”中,除了秀美景色,还有什么引发了他在文末的慨叹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8.(2025渭南期中改编)如图是湖南岳阳的城市标志,请你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和设计意图。(2分)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3题,“课后提升”1题。
常见题型:(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文 中画线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方法指津:①根据文意断句。阅读全文,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的语境,弄清句子意思。②根据虚词断句。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句首发语词“夫”“盖” 等,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 等,关联词“虽”“纵”等。③根据句式断句。解题时,可利用古文讲究整齐对称、 行文中上下句字数相同或结构相似的特点进行断句。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B 解析:A项,“汤”应读“shāng”;C项,“顷”应读“qǐng”;D项,“偕”应读“xié”。故选B。
2.B 解析:B项有误,“政通人和”的意思是:政事顺利,百姓和乐。通:畅达,顺。故选B。
3.A 解析:A项,“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故选A。
4.D 解析:A项,“越明年”中“明年”: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B项,“气象万千”中“气象”:古义是“景色、景象”,今义是“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C项,“属予作文”中“作文”:古义是“写一篇文章”,今义是“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D项,“朝晖夕阴”中“晖”的古今义都是“日光”。故选D。
5.B 解析:A项“先”,C项“后”,D项“北”“南”,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贤”是形容词作名词。故选B。
6.(1)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2)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4)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7.(1)悲苦、郁闷 (2)乐观
8.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9.范仲淹乐善好施,帮助他人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显贵时,自己及家人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这种扶危济困、清正廉洁的品质,正是他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的实践。
参考译文:
  范仲淹天性喜欢以财物周济人,别人有急事,(他)一定帮助那人,不考虑家里的用度是否足够。(范仲淹)显达之后,家里还像贫困时一般,家里的人不知道富贵的快乐。
10.《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以及登楼览物的不同感受,来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第①段记叙写作本文的缘由,是记事;第②段总体介绍岳阳楼周边洞庭湖的景色,是记景;第③④段分别写雨天和晴天时洞庭湖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悲”与“喜”的不同情感,是记景、抒情;第⑤段作者发表议论,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并阐述“先忧后乐”的思想。由此可见,“记”这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后提升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曾,曾经 (2)只,只有 (3)行为
(4)④
3.倒装(或宾语前置)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4.示例一: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示例二: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示例三:选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参考译文:
【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听到被任命的消息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乘车前往陕西赴任,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能治愈,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
5.B 解析:B项有误,“迨晚”的意思是“到了晚上”。“迨”:等到。故选B。
6.(1)我将越过山石,穿过云雾,在蓝天白石之间等候您,(这)也是美好的事。
(2)恰好冯廷器邀请(我们)(到)他家饮酒,诸位友人也连续多日醉饮、饱餐。
7.①战胜崎岖险阻的经历。途中遇雨,道路陡峭狭隘,都未让他们退却。②在山水间提升精神境界的体验。登临天师洞俯瞰高峻的群山,增添豪壮之气。
参考译文:
在成都的西边,有名的山水数以十计,但其中灌县的景色最优美;灌县的山数以百计,但青城山又是其中最优美的。
当时正值嘉靖二年季春三月,我的朋友冯廷器说:“青城的景色在益州是最秀丽的,看上去蔚为壮观。我将越过山石,穿过云雾,在蓝天白石之间等候您,(这)也是美好的事。”于是我与几位朋友乘船渡江,渐渐靠近青城山下。一时间林木山谷的美丽景色,已经让人觉得优美绝妙。过了横山,远望青城山的长生观等地,还隐藏在翠绿色的山岚和云雾之间。不久,阴雨绵绵,细雨声潇潇。(我们)往南走了一里多,雨也停了。从长生观西北方向走,经过多次转弯,抵达了建福宫。天色已晚,不能前进了,于是(我们)就住在那里。到了晚上,风雨大作,(我们)边喝酒边感叹,认为前往天师洞的路陡峭险峻,攀登尤其困难。我的朋友鲜宗申说:“不能停下来!我们不要留下谢灵运那样(半途而废)的遗憾。”到了半夜,雨停了。
第二天,阳光透过云层,显得清冷而明亮。(我们)在巨大的山谷中行走,每当大声呼喊,就好像有人在空谷中回应我们。(我们)爬上西边的高山,石阶罗列如同竖立一般,只能仰头挺胸向上攀登。远远望见有一株梨花,洁白灿烂如同素色的锦缎,云雾涌出的地方是山洞的所在。道路非常狭窄,只有一尺多宽,旁边都是深谷,容易坠落。(我们)一共走了四五里路,才到达洞下,洞在十几丈高的石壁之上。(我们)沿着悬挂在崖壁上的栈道进入洞中,三十六座山峰依次显露出来,山色青黑,形状如螺。左边的试剑石等山,远近环绕拱卫,山间云雾飘动,仿佛就在我的衣襟衣袖之间。天下的奇观都具备了。
(我们)寻找回建福宫的原路,准备返回,恰好冯廷器邀请(我们)(到)他家饮酒,诸位友人也连续多日醉饮、饱餐。我们这几个人虽然还没有放弃读书作文的清高之业,但游历江湖的志向却更加壮烈。因此司马迁一定要登上龙门,探访禹穴,然后才成为文风豪放、气概不凡的文豪。朱熹和张栻也曾远赴衡山,他们当时的豪迈情怀,岂是那些穷困失意又吵闹不休的人所能相比的呢
8.示例:标志上半部分是极具岳阳楼特色的屋檐形象,下面的一湾清水是洞庭湖美景,整体构成像“岳阳”二字的变体。标志表现了岳阳风物特点,古韵十足,有古典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