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梳理三件事,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词,初识人物
读好课题,感知题意。
指导理解“崛起”一词,读好课题。
2.初读课文,边读边思: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介绍:当时周恩来才十二三岁,比同学们也就大两三岁,听老师这么介绍,你是不是有些好奇?引导学生思考。
3.联系语境,归类学词。
(1)联系周恩来基本信息,学习关键生字词。
【第一组: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
指名读,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介绍一下周恩来吗?
师小结:课文要读好,首先要抓住这些基本信息。
(2)联系长句难句,读好多音字。
【第二组:为之一振 惩处 背着伯父】
读准多音字,放在句子中再读。
重点指导“背”在语句中的读音,要联系课文,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3)联系人物对话,读好文言色彩的词句。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那时候的人说话还有点文言文的感觉,出示“为家父而读书”,理解“家父”。
学生从文中找文言色彩的语句,并交流:
“明理”通过拆字组词来理解。
“光耀门楣”结合图片理解。
“当效此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习活动二:再读课文,梳理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1.基于经验,同伴评议,尝试简要说出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主说说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读着读着,我们好像看到了修身课上的场景,看看图画、读读课文,你能把这个小故事用一两句说清楚吗?同桌讨论。
指名回答。(预设:学生抓住魏校长、同学们、周恩来进行概括。)
师追问:再简洁一些,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同学们的回答不必说)
学生再次概括。
(2)初步发现: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能把故事说得清晰简洁。
师追问: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而同学们的回答可以不必说?
学生发现,周恩来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板贴:主要人物)
2.抓住要素,小组合作,把握后两个故事主要内容。
(1)回应初读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主表达,关注11-17自然段,梳理后两个小故事。
回到初读时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立下志向?”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主表达。
师小结:周恩来之所以立下远大志向,是因为他曾经经历了这些事情,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部分写了周恩来的几个小故事?(两件事)
(2)大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说后两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周恩来为何立下如此宏伟志向。
同桌交流,尝试概括后两个小故事。
(3)交流评议1:
指导理解“中华不振”,概括时用上“中华不振”。
指名交流,相机点拨。
(4)交流评议2:
最后一个小故事,引导发现“人物多、人物关系复杂”。
先梳理概括中国女人的遭遇,体会情感:中国女人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如此欺凌,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同学们,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充分表达。
出示支架“周恩来看到……感受到……”,进行概括。
小结: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两个小故事说得清晰、简洁。
3.理清关系,变序讲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结合三个小故事,深思初读问题,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再回到初读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结合此前概括,完整陈述。(因为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后来亲眼看到中国女人遭到欺辱,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所以在修身课上,说出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师小结:长长的课文,一共三件事,读成三幅图,理清关系,变成一组连环画,而且我们用几句话就把主要内容讲得清晰完整,不简单!
(2)理清三个小故事关系,变换顺序表达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课文先写的是周恩来立下志向,你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吗?
同桌练习。指名说。(之所以……是因为……)
师小结:你用上了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三个小故事,理清关系,我们就连成了一个大故事。(板贴:大故事)
学习活动三:精读第一个小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反思读书志向
1.志向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1)质疑思考:课文主要写周恩来立志,那同学们的志向可不可以不写?周恩来立志是这个大故事的结果,为什么放在课文开头来写?学生表达。
(2)引读课文:这是周恩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重要一课,让我们再回到那一节修身课上。再读课文。
2.抓住“所思”,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1)魏校长提问的时候,周恩来的回答并非脱口而出,他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此时此刻,他想起了……
学生关联全文内容充分表达,进一步理解立志原因,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2)配乐朗读立志故事。
书写书签,思考自己读书志向。
指导书写生字“效”。
按照范例书写书签“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小结:我们写在纸上,更要记在心里。同学们,此刻我们也该问问自己: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在何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或许,我们从未思考过这样严肃的问题。但每一个时代,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其实,这不仅是你们,也是我,我们所有人,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要人物 事件 说清每件事情
立下读书志向 (果) ↓
理顺相互关系
周恩来 听到中华不振 ↓
(因) 连起来说一说
体会中华不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