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体会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要内容 核心问题导入
1.屏幕出示课文中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心中可能有答案,我们先不说出来,少年周恩来的答案是什么?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指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回顾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借助学习任务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遇到写了多件事的文章时,我们首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接着又理清了这几件事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将这三件事儿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还可以借助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这三件事连起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概括。
二、品读语言文字 探寻立志原因
1.自由读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周恩来立志原因。
生:“中华不振”
师:在哪发现的这个词?
预设: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后,“中华不振”四个字就让他难以忘怀,后来又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在旁边简要批注想法。
生批注。
生汇报。
(1)文中第二件事中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预设:“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这位同学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你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
(2)文中第三件事中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预设:从第16段描写的事件中也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就像上文中伯父说的那样,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受了欺负,没处说理。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上文伯父说的话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关于这段文字,你们还有其他的感受或者想法吗?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从“不但不......反而......”这句话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失望。
预设:从“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这句话可见他们内心的愤怒,然而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反问语气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与无助。
屏幕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换一种说法吗?
预设: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气,不同强度的情感。
指导朗读这句话。
3.再读课文,梳理问题,资料补充文本。
师:同学们再读读描写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文字,借助课前微视频学习,在小组内梳理你提出的问题。
生读文,小组梳理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在那时却真实发生了,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说,就是“中华不振”。拿出课前整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预设:我知道近代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家逐渐走向衰败,面对外国列强侵略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自1840年起帝国主义国家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预设: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了巨额赔款,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并在一些重要的通商口岸强行占领了一些地区供他们使用,形成了租界。
师:通过资料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那你们知道此时少年周恩来生活的东北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吗?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回到那不堪回首的100多年前。
生观看视频谈感受。
4.激情朗读,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周恩来当年只有12岁,但是他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不振这4个字的沉重分量,于是就有了课文前面的那一幕,“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他在思考什么?
预设:思考着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师:是的,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他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被校长又一次追问时,他响亮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诗句拓展阅读 练笔落实行动
1.单元任务拓展阅读。
师:本单元我们开展了“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主题学习活动,这节课我们就讲讲周恩来,你还知道周恩来的哪些故事?
预设1:1917年19岁的周恩来要去日本留学,他在给同学的赠言中写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预设2:周恩来东渡日本前他又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
屏幕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10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
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意思。
预设:唱罢豪迈雄壮的歌曲,便毅然东渡日本求学,在那里研究精深的学问,回来挽救祖国的危亡,刻苦钻研,学成归国后,就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打破现状。改造社会,为祖国的腾飞干一番大事业,即使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师: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你们知道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吗?生回答。
师:周恩来矢志不渝,毅然东渡,探索新路,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充满了壮志豪情的著名诗篇!
生有感情朗读诗篇。
2.百年沧桑升华情感。
师:振兴中华这个远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他曾经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的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像周恩来这样的革命前辈还有很多。
师:(出示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开国元勋照片)。正是因为像周恩来这样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10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听听习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典中的庄严宣告。
习总书记建党百年庆典讲话视频截选。
3.落实行动练笔立志
出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国家的兴盛与衰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出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师:同学们,再看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你的理由。
生练笔。
结语:我们明确了正确的目标,就要向周恩来一样一生坚持为理想而奋斗,相信有了新一代的你们的努力,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下读书志向 (果)
远大志向
周恩来 听到中华不振
(因) 博大胸怀
体会中华不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