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路明散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路明散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路明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许先生
路明
①见到许伯威先生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这位国内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校方的邀请下重新出山,给我们这些本科生上量子力学。
②许先生一头白发,总是穿一件灰色的夹克衫,朴素干净,夏天则是灰色短袖衬衫。量子力学是物理系学生公认最难的课程。许先生讲课不用投影仪,不用幻灯机,坚持写扳书。从普朗克到薛定谔,从海森堡到狄拉克,涉及无数抽象的演绎与推导。许先生每次上课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四大块黑板,擦掉,再写满。逻辑清晰,一丝不乱。
③被问起缘何选择研究量子理论,许先生笑言,当年他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时,学校组织批判“贵产阶级学术理论”,分配给许先生的任务是执判狄拉克的量子学。动乱中,这却是一个难得的可以静心读书的机会。许先生借“批判”之名,系统钻研了狄拉克的理论,大为赞叹,从此与量子结缘,矢志不渝。
④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时,先生正在甘肃农村劳动。他身边没有任何资料,硬是从牛顿定律出发,推导出整个力学体系,进而计算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参数。与官方公布的数据比较,几乎丝毫不差。许先生说:“当时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回头想,多少岁月蹉跎,情何以堪。”
⑤给我们上课那个学期,正值“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前来视察,学校极为重视。系里召开大会,反复教导我们,万一遇上专家私访,该如何作答。此外,为展示我校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各宿舍摊派一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去体育馆打乒乓球。
⑥教务处也不闻着,派出人手在各教学楼路守,专抓那些迟到、早退等“学风不正”的学生。抓到就记过,取消奖学金及保研资格。
⑦一时间人心惶惶。
⑧哪天上午,许先生正上着课,一位教务处的领导冲进教室,掀住一个正趴着睡觉的学生,要记他的名。
⑨我听见许先生的声音:“请你出去。”
⑩领导愣了:“我在帮你整顿课堂纪律呢。”
“那么,请你尊重我的课堂。“许先生顿了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不希望学生上课睡觉,但我捍卫他们睡觉的权利。现在,请你出去。”
领导脸憋得通红,犹豫了一下,怏怏地走了。课堂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今天想起这段话,我依然抑制不住热泪滚滚。
没错,我就是那个上课睡觉的本科生。从那天起,我没在许先生的课上开过一分钟小差。期末成绩九十八分,是我本科四年的最高分。
我们是许先生教的最后一届学生。一年后,我直升本校研究生,后来又读了博,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我的课上,我坚持不点名。我对每一届学生说着许先生的话:“我不希望你们翘课,但我捍卫你们翘课的权利。”
2007年4月29日,许先生因病去世。按先生遗愿,丧事从简,谢绝吊唁。噩耗传来,很多老师和学生哭了。
记得有一节课,讲到电子轨道的角动量,先生仿佛在无意中谈及生死——一个人的生死,对宇宙而言,真的不算什么。总质量守恒,总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生命不过是一个熵减到熵增的过程。始于尘土,终于尘土。
我不知道,一个生命对于另一个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个粒子轰击另一个粒子,一个流经过另一个波,抑或是一个量子态纠缠着另一个量子态?我只知道,在那样一个时刻,有一个人、一句话击中了我,照亮了我,改变了我前行的方向。
永远怀念您,许先生。
(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你仿照示例,概括关于许先生的其他事例及品质。
(1)许先生坚持板书,一丝不苟
(2) ;
(3)许先生计算参数,细致精准
(4) ;
(5)许先生丧事从简,朴实淡泊
(6) ;
2.有人认为⑤—⑦段是与许先生无关的内容,应该删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
3.赏析第 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领导脸憋得通红,犹豫了一下,怏怏地走了。
4.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只知道,在那样一个时刻,有一个人、一句话去中了我,照亮了我,改变了我前行的方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桥的事
路明
①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的肋骨是深深浅浅的巷子,四肢是四家大工厂: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条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②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就像是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③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④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的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⑤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 (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⑥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⑦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⑧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⑨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像昆曲里不中用的书生。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丢了。
⑩我站在河边,河水粘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这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街上人。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
后来我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
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改动。)
5.本文写了关于“桥”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填空。
(1) →老人们讲述桥头龙王庙的传说→
(2) →我站在河边回想着那座清代的桥
6.请结合语境,按要求理解、品析词句。
(1)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解释加点词含义)
(2)记忆没了参照物,就像是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7.文中第 段写到:“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消失的除了“桥”,还有什么?
8.文章 段写我二十岁时奶奶向龙王庙祈祷要回我的胆子,这补叙一笔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9.作家冉云飞说:“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来的外婆
路明
(1)那时外婆还不老。她时常倒几部车,来小镇看我和我妈。记忆中,她爱穿一件灰色咔叽布外套,冬天是驼色呢大衣、“料作裤”,裤线挺括。非但不老,还有点时髦。下雨天,裤脚会沾一些泥。我很少去汽车站接她,她总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亲热地叫我“囡囡”。
(2)我很开心,外婆从不空手来。“上海”旅行包里装的,是外婆厂里做的鸡蛋糕、苔条酥和苏打饼干。酒心巧克力一般日子是吃不到的,除非我生病了,或者是我和我妈的生日。还有方便面,那时叫“梭子面”,是高档的食品,我捧在手上干啃,又脆又香,比麻花好吃。听外婆说,解放前她在美国佬开的“沙利文食品厂”做工,五十年代初,沙利文和苏格兰人的“义利食品厂”、香港人的“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合并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1970年,新中国第一袋油炸方便面,就诞生在外婆的手底。
(3)我见过外婆年轻时的照片,短发清爽,眼睛明亮,面颊有两朵红晕。外婆笑着说,那是后期上色的。外婆喜欢唱沪剧,唱越剧,唱黄梅戏,是厂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后来说不让唱,她就不唱了。外婆能写会算,又出身贫苦,根正苗红,很快被委以重任。八十年代,外婆负责厂里的外调工作,碰到去安亭、黄渡那个方向,她就早早办完事,花一角六分买张长途车票,跳上开往小镇的班车。
(4)外婆通常在下午抵达。我妈说,姆妈你坐,我去弄碗面吃。外婆摆手,说静芝你别忙,我吃过了。据外婆说,汽车站下来有一家饮食店,小馄饨做得好吃,每次她来都要点一碗。外婆说得那么诚恳,配合着喝蛋皮汤的声效,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外婆是真的喜欢吃小馄饨。
(5)镇上有两家国营招待所,外婆嫌不卫生,住在家里又添麻烦,往往没说几句话,就急着赶末班车回上海。我妈领着我送外婆,往她旅行包里塞几个咸鸭蛋,有时是一段青鱼干。一角六分坐到安亭,三毛钱乘“北安线”到陆家宅,再换40路电车回家。
(6)来过几次后,外婆的小镇方言就说得有模有样,比我妈地道多了。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邻居们都说,这个上海老太太真好,和气。我心疼大白兔,对外婆的社交不以为然——我妈平时买菜都讲上海话的。外婆就说我妈笨,死心眼,不懂人情 故——到人家的地方,客气一点总没错的,你说阿是?
(7)有一次我跟我妈上街,大热天,我吵着要吃奶油雪糕。我妈没同意,我就赖在地上不肯走。我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支雪糕送到面门前,“囡囡吃”。我睁眼一看,是外婆。原来方才我满地打滚时,外婆就坐在马路对面的公交车上。她都看见了。
(8)更多的时候,我跟我妈去院部打电话。整个小镇医院只有一部长途电话,装在院长办公室外边。电话打到弄堂口的电话亭,接线阿姨去楼下扯一嗓子,外婆再跑出来接。外婆在电话那头讲,囡囡乖吧。我说,乖的。外婆说,囡囡想吃啥。我说,酒心巧克力。外婆就笑了,酒心巧克力哪能天天吃,要吃出酒瘾的。
(9)那时我爸妈常为一些琐事争吵。我不愿听他们吵架,就选择离家出走。不会走远,在医院宿舍区范围内,找一个冷僻角落坐着。我爸妈吵着吵着发现我不见了,赶紧下楼来找我。他们东张西望,焦急地喊我的名字。我一声不响,把头埋进自己的膝盖里。等我爸妈终于找到我,埋怨几句,或是安慰一番,也就忘了刚才吵架的事。后来我长大一点,这招就不太好用。通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吹半天冷风,实在冻得受不了,自己灰溜溜地跑回家;要么我爸妈发现小赤佬又来这套,两人尽弃前嫌,团结起来对付我。家庭矛盾是解决了,男女混合双打的滋味不太好受。
(有删节)
10.看拼音写汉字:人情shì( )故
11.第(2)段的划线句属于记叙顺序中的 ,作者写这段话的作用是 。
12.第(1)段的划线句是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13.第(6)段写道:来过几次之后,外婆的小镇方言就说得有模有样,比我妈地道多了……外婆为什么要学小镇方言呢?文章中和外婆学小镇方言类似的事件你还能概括出一件吗?
14.下面表述中符合文意的是( )
A.外婆每次来我家,都会在汽车站旁边的饮食店吃小馄饨。
B.外婆很喜欢和我们小镇上的邻居聊天,因为外婆年轻时是文艺积极分子性格很活泼。
C.离家出走是我解决爸妈吵架的有效手段而且屡试不爽。
D.虽然外婆说我妈死心眼,但这也是她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船的事
路明
①我爸无意中说起,在他考入师范之前,有过一段在船厂当青工的经历,这触动了我妈的浪漫神经。我妈想起小学时集体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情景:小朋友们排着队,仰头看高大的船坞,江风阵阵,黄浦江船鸣。我妈托腮问,你们造什么船,万吨轮吗?我爸只好讪讪地回答,水泥船啦。
②小镇去上海有三条路。一是铁路,镇北的夏驾桥有一个小站,沪宁线上几班慢车在此停靠。一条乡间小路通向夏驾桥,刮风一阵土,下雨一身泥。二是公路,在汽车站等候县城发往安亭的班车,一路折腾到静安寺的外婆家,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三是水路,江南水路通畅,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
③以前,小镇周边的村庄普遍种双季稻,冬天还要种一茬小麦或者油菜。一年收获三回,肥料就不够用,农民摇着简易的水泥船,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欸乃而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
④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最好看的是拖船,为首一艘马达突突,后边跟着长长的一串,像蜈蚣一样,像火车一样。夏天,和小伙伴们捏着鼻子从桥顶往下跳,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老大高声骂,小猢狲,不要命了。
⑤除了水泥船,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镇上有碾米厂、缫丝厂和榨油作坊。一大清早,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送菜籽来。那样的日子,老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下午,男人醉倒在大大小小的酒馆里, 女人买了布和鞋,买了糖果和油盐酱醋,买了自动铅笔和彩色橡皮,独自划船回去,把老街的一部分带回村里。
⑥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放学后,我久久地坐在江边, 看船。江风阵阵,空气里有鱼和河蚌的腥味。黄昏时,女人蹲在船头,用捡来的树枝生火,升起明亮的蓝色的烟,和小镇人家的炊烟似乎不同。不一会,飘来红烧鲫鱼和咸肉菜饭的香味。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饿了,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
⑦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让我的名字在风里多飘一会,像炊烟。
⑧在那个寂寞的暑假,我和一个船上的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比我大一岁,假期跟爸妈出来跑船,每隔三四天来一次小镇。我带他打街机,钓龙虾,吃老街的油墩子和糖枣,他带我到船上玩,送我新鲜的河蚌和油炸的小鱼。他爹娘是典型的苏北船民,高大黝黑,五个脚趾分开,吸盘一样紧扣甲板。我妈还在住院,我有点羡慕他,不知谁更像在漂泊。
⑨那个泥鳅一般黝黑的男孩,用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他老爹刚做了决定,不打算再让他读下去了。老爹说,跑船的,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带小数点的加减法,看得懂水路图,已经足够。其他的,要从风里浪里学到。
⑩他娘在船上喊,家来。他应了一声,飞快地跑回去。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
我见过船民睡觉的船舱,在甲板底下,略低于水面。我无数次想象躺在里面的感觉,会不会像睡在水里。很多个夜晚,我都想推开门跑出去,跑到河边,随意跳上一条船,听一夜的水声。第二天早晨,发现自己醒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可惜,关于船的事,在斑驳与繁华中,渐渐成了历史。河道里,唯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观光船在徐徐前行。河岸边那些零零散散的人家,也换成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商铺,每至夜晚,任由霓虹流转,及至洒满这条熟悉而陌生的河道。
其实,梦也是一条船,它将童年时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过往,折成一只满载温柔的船,一夜间行过千山万水,又悄无声息地停靠在二十年后的这个清展。
(选自2018年5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
15.本文围绕“船”重点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16.第②段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铁路”和“公路”,不属于“船的事”,这些文字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17.拉粪本是一件苦差事,但第③段却将其写得诗情画意,有什么用意?
18.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蕴含的丰富情感。)
(2)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
19.余光中先生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本文作者通过“船的事”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三年级往事
路明
①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问题,但要开刀。
②我懵懵懂懂,并不觉得担忧或是哀伤。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我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钱,就可以买一碗加了雪菜的咖喱牛肉面,牛肉切得很薄,铺满整个碗口,只有十字路口的“北方饺子馆”卖这种据传是上海风味的面。
③剩下两顿饭去爷爷家吃。放学后,我不用写作业了,牵了爷爷家的草狗到处瞎逛。爷爷有个邻居是自来水厂的职工,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晚饭后,我爸来接我回家,我坐在他自行车后面,上桥时跳下来一路小跑,到了桥顶再跳上车。我爸是高中部老师,他上夜自修的时候,我就自己回家,脖子上挂着钥匙,一路晃荡晃荡。回到家,溜到爸妈房间偷看一会电视。至少要在我爸回来前十分钟关电视,不然我爸一摸,电视机壳是热的,那么我就要挨打了。
④周末,我爸去上海陪我妈,我彻底自由了。爬树打鸟,下河摸虾,跟一帮野孩子玩打仗,折根竹子当青龙偃月刀。我爸给我的早点钱通常能省下一半,到游戏机厅打三毛钱一个的铜板,打完了站着看别人打。直到我爷爷找到游戏机厅,揪着我的耳朵回去吃饭。我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字,我想,原来是这个意思。
⑤一天中午,我吃了饭早早到学校。教室里没几个人,我有点百无聊赖。咸菜瓶问我,你怎么来这么早?
⑥咸菜瓶大名严彩萍,吴语“咸”“严”不分,到后来,连老师都叫她咸菜瓶。咸菜瓶拖两根鼻涕,坐在最后一排,长得比我还高一头,成绩长期在倒数几名徘徊。我跟她平时不怎么说话,有个老街的纨绔子弟教育过我,我们“街上囡”就跟“街上囡”玩,不要跟“乡下囡”玩。
⑦我懒洋洋地回答,我妈去上海了,家里没人呀。
⑧你妈干嘛去上海?她生病了……你妈死了。
⑨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咸菜瓶歪着头,挑衅地看着我。
⑩我脑子“嗡”的一声,血涌上来。我走到咸菜瓶面前,朝她脸上用力一拳。
她低头擦了一把鼻子,手上沾了鼻血。咸菜瓶的脸上闪过疼痛,愤怒,还有不可思议的表情———这个弱不禁风的“街上囡”,居然敢先动手。
拳头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也发了狂,扑过去拳打脚踢。
几个同学跑过来,连拉带拽分开了我们。
猪猡,我骂道。
你才猪猡,她对我怒目而视。
我抓起她的铅笔盒,扔到楼下。她冲过来想抢我的书包,我死死地拽着书包带。课桌掀翻了,两个人滚到地上。在场的同学惊呆了,在此之前,没见我打过架。
办公室里,班主任坐在一杯茶后面。有目击者汇报,是我先打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班主任问,为什么打人?她骂我。
骂你什么?
我低下头,不说话。
说呀,班主任不耐烦了,他用圆珠笔敲敲桌子,赶紧说。
她骂我妈。
骂你妈什么?
我死死地咬住嘴唇,一言不发。哪怕是小孩子,也会有这种说不清的忌讳吧。我不愿重复那几个字,仿佛那是一句可怕的符咒,说出来就会变成现实。
班主任显然对我的强头倔脑很不满意,骂你你就骂回去啊,干嘛动手打人,还把人家打出血了……罚你做一个礼拜的值日,从今天开始。他不耐烦地挥挥手,出去吧,都出去。
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一个人翻凳子,扫地,倒垃圾。泪水滴到地上,溅起一小团尘埃。
咸菜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我擦擦眼睛,对她说,滚。
她愣了一下。我又说了一遍,滚。她的脸涨得通红,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出来。她一跺脚,转身走了。
晚饭后,我爸来接我,他已经听说了我打架的事情。
你干嘛跟她打,我爸叹气,严彩萍是个没妈的孩子。
啊,我惊异地抬起头。
你不知道啊,我爸说,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死掉了,她爸后来又讨了个女人,听说经常打她。对了,她骂你什么?
(《文汇报》2017.12.7)
20.第②段中“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述对我来说都有哪些“好”事情。
21.第③段中:邻居“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邻居为什么“每次”都这么说?当时,我为什么觉得 “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呢?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22.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及作用。
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
23.试分析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抢”字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
24.试分析文章结尾最后一段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π,还是背诗?
路明
①刚记事的时候,爹决定让我背点东西,锻炼记忆力。他问我,背π还是背诗?
②我压根不知道什么是“派”,什么是诗。歪着头假装想了想,说,诗。
③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爹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这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我摇头晃脑地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背“春眠不觉晓”,背“蜂螂吃水清兮”,后来才知道那是“沧浪之水清兮”。
④小学时,我常溜进爹的书房,最喜欢那一箱古典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本接一本读下去。林冲夜雪山神庙那段,我独忘不了林教头“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有一次家里吃白切牛肉,我偷偷藏了一块,半夜在被窝里偷偷地啃,一边遥想林教头的风姿,不觉昏昏睡去。
⑤初中时我上课偷偷看书。教数学的老孙头气急败坏地找到我爹:看看你儿子,一节课被我没收了两本。爹安慰了一番老孙头,回家把书扔给我,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九三年》,臭小子,品味还不错。
⑥高一暑假,正逢法国世界杯。我用尽了一个十六岁少年所能想到的所有华丽辞藻,用深情押韵的句子写下了一篇观后感。我非常得意地寄给《新民晚报》,这是我第一次投稿。从邮局回家的路上我特别兴奋,觉得自己大概要出名了。
⑦从那天起,每天下午三点一过,我就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好不容易盼到了邮递员的身影,我一把抢过报纸,先翻体育版,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资料;再翻副刊,心情便黯淡了下来。直到世界杯结束,还是没能在报纸上我到我的名字。我忘不了那种无望的等待。
⑧高三要填志愿了,要填志愿了。语文老师劝我报复旦中文,物理老师要我考交大物理。我喜欢文学,但物理成绩好像也不错。复旦中文系的推荐分是5分,而交大物理系有10分。我失眠了,辗转了一整夜,最终决定接受交大的招安。几天后志愿表交上去,语文老师痛心疾首,一声叹息。我悲哀地想,是不是哪怕交大的推荐分只高半分,我也会义无反顾地跳进这座山神庙。理想、兴趣,说穿了就是这么不值钱。我知道我的文学梦算完了。
⑨纪伯伦说,我的心曾悲伤七次——忘了是第几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⑩2007年夏天,我在陕北支教。没课的时候,我爬上高高的堀顶。天地苍茫,大风从鄂尔多斯高原浩荡南下,带着沙粒的质感。云朵在大地上投下影子,掠过千沟万壑,像一尾尾鱼。
此地贫瘠,然向学之风炽烈。单看窑口贴的春联,那字句,那笔画,足以令我这个博士生汗颜。放羊的老汉喜欢讲古。他饶有兴致地告诉我,这一带向来是兵家重地,小范老子(范仲淹)打西夏,不知死了多少人。1934年,老谢(陕北红军将领谢子长)的部队,也在无定河边打过几个大仗哩。
无定河,我脱口而出,是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无定河?
是哩。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好久好久不背诗了,没想到它们还在。
支教结束后,我背上行囊,一路西行,去追逐那些唐诗中的地名。搭货车,坐摩托,蹭拖拉机,跟着转场的牧人骑过马,夜晩,找个加油站搭帐篷。大漠孤烟.废墟落日,我行走在日复一日的苍凉里。那些埋在心底的诗句,被一个个古老辉煌的名字唤醒:凉州、阳关、玉门关、居延、轮台、楼兰……
独自面对大块的空间和时间,除了笔墨,无以排遣。我买来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默写诗词,记录感想。写满了,又买第二本。最后竟是七本满满的行路笔记。
想起了支教时,有个小男孩对我说“我将来要当作家”。他蓬头垢面,穿着一双好笑的红色塑料拖鞋,是他姐姐穿剩下的。我至今还记得那认真倔强的表情,多像曾经的自己。原来从未忘记。
我重新拿起了笔,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独自醒来的清晨,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回自己。年少时的记忆,像相机的底片,只感光,不留影。随着光阴流逝,岁月沉淀,一张一张洗出来。我知道,我的第一张底片是这样的:
——背π还是背诗?
——诗。
(作者:路明,文章有删改 )
25.文章题目“背π,还是背诗?”含义丰富,语带双关。请分别写出“π”和“诗”的含义。
(1)“π”的含义:
(2)“诗”的含义:
26.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
(我)搭货车,坐摩托,蹭拖拉机,跟着转场的牧人骑过马,夜晩,找个加油站搭帐篷。
(2)请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品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
我失眠了,辗转了一整夜,最终决定接受交大的招安。
2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年少时的记忆,像相机的底片,只感光,不留影。随着光阴流逝,岁月沉淀,一张一张洗出来。”的理解。
28.文章伏笔与照应手法突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写出一处即可)。
答案
1. ②许先生结缘量子,矢志不渝; ④许先生捍卫课堂,尊重学生(教导有方); ⑥许先生谈话生死,豁达从容。 2.不同意删掉。⑤—⑦段介绍了学校为迎接视察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教务处的检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这样就为下文许先生捍卫课堂做了铺垫,突出了许先生坚持原则、尊重学生的品格。 3.“憋得通红”“犹豫”“怏怏地走”,细致传神地写出了领导尴尬又不知所措,想发火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态,突出了许先生为人处世坚持原则,对学生教导有方。 4.这句话表达我对许先生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面临被教务处记过的关键时刻,许先生的一句话,不仅使我免受处分,更关键的是让我从浑浑噩噩中猛醒,这句话激励着我考研读博,从此走上了人生的正道。许先生就是我的人生导师。(意思对即可)
【解析】1.考查概括事件。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中的“许先生……大为赞叹,从此与量子结缘,矢志不渝”可得:许先生结缘量子,矢志不渝;
第二空:根据第 段中的“我不希望学生上课睡觉,但我捍卫他们睡觉的权利。现在,请你出去”可得:许先生捍卫课堂,尊重学生(教导有方);
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的“先生仿佛在无意中谈及生死……生命不过是一个熵减到熵增的过程。始于尘土,终于尘土”可得:许先生谈话生死,豁达从容。
2.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这三段中的“系里召开大会,反复教导我们,万一遇上专家私访,该如何作答。此外,为展示我校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各宿舍摊派一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去体育馆打乒乓球”“教务处也不闻着,派出人手在各教学楼路守,专抓那些迟到、早退等‘学风不正’的学生”可知,这三段介绍了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重点介绍了教务处的检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正是因为教务处的检查,才有了后文许先生因为坚决捍卫自己的课堂与学生权益从而与教务处的领导起了冲击,所以这三段为下文许先生捍卫课堂做了铺垫,突出了许先生坚持原则、尊重学生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敬佩。
3.考查语句赏析。“憋得通红”“犹豫”“怏怏地走”,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联系前段许先生坚决捍卫自己的课堂和学生权益的语句可知,这些神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教务处的领导非常尴尬,却又不知所措,想要发火却无可奈何的情态。联系人物品质可知,领导们的表现又是对许先生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他坚持原则,对学生教导有方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敬佩与赞美。
4.考查理解语句。画线句强调了许先生对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许先生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联系第 段中的“没错,我就是那个上课睡觉的本科生。从那天起,我没在许先生的课上开过一分钟小差。期末成绩九十八分,是我本科四年的最高分”可知,我因为在课堂上睡觉,面临着要被教务处处罚的结果,是许先生的一句话不仅让我免于处分,而且让我警醒过来,发愤图强,改变了前行的方面,走上人生的正路。并且会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有意识的重复许先生说过的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先生就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导师。
5. 奶奶按习俗在我出生那天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 我读初中时桥拆了并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6.(1)这里指小镇道路的延绵不尽、隐约模糊。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世事变迁关于故乡的记忆模糊、难以清晰呈现,表达了对曾经故乡的怀念和故乡早已物是人非的伤感。 7.①故乡曾经的环境、风貌;②以“桥”“龙王庙”为代表的历史遗迹;③依托土地的农田和农民;④童年的胡天野地、自由无拘的性情;⑤传统的生活方式。(言之成理即可。) 8.表达了奶奶对孙儿的关心和疼爱;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怀念。(答“表达我对失去孩子撒野不羁的性情的忧伤”、“表达对曾经故乡的怀念和故乡逝去的感伤”亦可。) 9.故乡在人为城市化进程中面目全非,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就像作者故乡的风貌以“桥”为代表早已毁坏,这是一种不幸和失去;可悲的是,作者仍然拥有着故乡,但这故乡只留在记忆里,是“没有结局的梦”,现实中徒留遗憾和忧伤,这仍然又是一种无奈的失去。(能答出两种失去,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从第④段“我出生的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可知,奶奶希望“我”胆子大,按照小镇的习俗在我出生那天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从第⑥——⑧段“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可概括出,我读初中时桥拆了并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6.(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意犹未尽”一般被用来形容一些小型活动的感想,比如旅行、读书、吃饭等,形容该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对某种事物或吃的东西觉得还没过足瘾,还想再来一次。这里运用比喻,写的是作者看到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这条路的绵延,自己的情感也无限绵延。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从“就像是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可知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前文内容“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可以看出“我”试图找到以前的痕迹,但是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记忆中的内容不再存在,生动形象地表现“我”对以前的桥的怀念,表达了对曾经故乡的怀念和故乡早已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从“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可知,消失的还有故乡曾经的环境、风貌;“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街上人”可知,消失的还有依托土地的农田和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消失的还有童年的胡天野地、自由无拘的性情;“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可知,消失的还有以“桥”“龙王庙”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补叙的作用。找出关键句子分析“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第 段“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写奶奶去庙里就是为了找回“我”失去的胆子,再结合上文“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可知“我”以前是一个活泼纯真、勇敢率直的人,现在这些品质失去了,奶奶希望能为“我”找回,可以看出奶奶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怀念之情。
9.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材料,找出文章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理解。“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等句子可以看出故乡的变化,“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故乡,现在的故乡让“我”感到陌生,这是一种不幸和失去;“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拥有着故乡,但这故乡只留在记忆里,是“没有结局的梦”,现实中徒留遗憾和忧伤,这仍然又是一种无奈的失去;“记忆没了参照物,就像是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等语句可以看出,“我”的以前的纯真的品质、对故乡的记忆也失去了。据此分析,能答出两种失去,言之成理即可。
10.世 11. 插叙 补充交代外婆工作的单位是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让读者倍感亲切,既呼应了题目中的上海又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总是能够给我带来那么多好吃的,更有一种如此好吃的食物即出自外婆之手的自豪感。 12. 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 写外婆一丝不苟的外貌,体现外婆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而沾了泥的裤脚能看出外婆长途跋涉来看我们的辛苦。 13.外婆用小镇方言和我们的邻居套近乎,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她的女儿一家,体现外婆对我们的爱;外婆主动和邻居打招呼,送他们大白兔奶糖,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她的女儿一家。 14.D
【解析】10.本题考查字形。“人情世故”的“世”不要误写成“事”。
11.划线句中断了外婆从上海来看我们的主要情节,插入外婆过去的生活经历,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作此判定后,再结合内容答出插叙部分的作用。插叙的一般作用是:内容上,写出了……的内容,交代了……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等;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先回答内容上的作用:“合并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补充交代外婆工作的单位是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让读者倍感亲切,与题目“上海来的外婆”相呼应,结构上与上文“外婆厂里做的鸡蛋糕、苔条酥和苏打饼干。酒心巧克力一般日子是吃不到的,除非我生病了,或者是我和我妈的生日。还有方便面”相呼应,交代了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总是能够给我带来那么多好吃的原因,“新中国第一袋油炸方便面,就诞生在外婆的手底”写出了“我”的自豪感。
12.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划线句子中,“一件灰色咔叽布外套,冬天是驼色呢大衣、‘料作裤’,裤线挺括”,可见是对外婆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对外婆穿着的刻画中突出了外婆的一丝不苟,可见外婆对生活的热爱,“裤脚会沾一些泥”写出了外婆长途跋涉来看我们的辛苦。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理解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表现的是外婆对我们深深的爱;概括内容,找到外婆希望邻居多多关照女儿一家的事件即可,如“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用“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可。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结合内容和主旨分析。A项错误。由文中对外婆的外貌描写及“外婆嫌不卫生”可知,外婆是个爱干净的人,不会吃外面的小馄饨,由“静芝你别忙,我吃过了”“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外婆是真的喜欢吃小馄饨”可知,外婆并没有吃小馄饨,是怕女儿麻烦才谎称自己吃过。B项错误。由“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可知,外婆和我们小镇上的邻居聊天,是因为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C项错误。由“后来我长大一点,这招就不太好用”可知,离家出走的方式并不是屡试不爽。故选D。
15.父亲摇船去拉粪;农民划小木船去老街买卖物品;“我”坐在江边看船;“我”和船上的一个男孩交朋友。 16.不多余。是以铁路、公路的交通不便,来反衬水路的畅通,点出坐船是那时较为常见的传统出行方式。借铁路、公路和水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水乡生活的社会风貌,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17.营造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烘托出人们劳动时的愉悦心情,流露出“我”对船上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也隐含着作者对江南水乡旧有生活方式的怀念。 18.(1)“我”不吭声是因为母亲不在身边所产生的孤寂感;“我”看到船上一家人温馨和乐的生活场景而心生羡慕;蕴含着“我”对自由的向往。
(2)一语双关,既指男孩走后环境的空旷、寂寥,也指此时小男孩离开后“我”内心的失落和孤独。 19.通过对船事的叙述,表达了“我”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眷念;对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借助对比,隐含着对江南水乡传统生活(美好事物)的消逝的担忧、失落;表达“我”对美好人情(人与人之间简单质朴的关系)的怀念。
【解析】1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第③段中“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任务: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第④段“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第⑤段“ 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送菜籽来。”第⑧段“在那个寂寞的暑假,我和一个船上的男孩交上了朋友”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本文第②段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铁路”和“公路”交通不便,反衬了“江南水路通畅”,引出“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展现了当时水乡生活的社会风貌,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所以这些文字不多余。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第③段中“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欸乃而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是景物描写,刻画出宁静优美的气氛,烘托出拉粪施肥劳作的愉悦。“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旧有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1)结合上文语境“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分析,“我”不吭声是因为母亲不在身边,我内心孤独寂寞;“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想起自己的妈妈没有在自己身边,看到船上一家人温馨地在一起,很羡慕;“我饿了,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写出了“我”对自由的渴盼。(2)“黄昏变得空荡”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指男孩走后环境的空旷、寂寥,深层含义指此时小男孩离开后,“我”内心的失落、寂寞之感。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分析。概括主题具体的方法有:①抓关键部位: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就是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关键部位。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是归纳中心最突出、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③结合文体特点:记叙文:通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表现什么人格精神。仔细阅读文章,本文通过记叙船的事,写农民划小木船去老街买卖物品等表达了“我”对家乡生活的热爱;“梦也是一条船,它将童年时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过往,折成一只满载温柔的船”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念;“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写出了“我”对自由的向往;“我带他打街机,钓龙虾,吃老街的油墩子和糖枣,他带我到船上玩,送我新鲜的河蚌和油炸的小鱼。”表达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简单质朴的关系的怀念;“可惜,关于船的事,在斑驳与繁华中,渐渐成了历史。河道里,唯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观光船在徐徐前行。河岸边那些零零散散的人家,也换成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商铺”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江南水乡传统生活消逝的失落之情。据此整理作答。
20.①早晨,有钱买早点。②放学后,去爷爷家“骗”饭吃,还能牵了狗到处瞎逛。③晚饭后回家,可以偷看一会儿电视。④周末,“彻底自由”,还能用省下的钱打游戏。 21.邻居每次都这么说,是因为看到这孩子没了母亲的管束,每天蹭吃蹭喝、游手好闲,所以常常善意地嘲弄一下,亦是提醒。当时“我”之所以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是因为:①得意:每天贪玩混日子,白吃白喝,无所事事。②无知,不懂事:没有听出邻居的用意,更没把母亲的病放在心上。 22.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出了严彩萍的话听来分外清晰、刺耳,深深刺激了“我”(写出“言语刺耳”之意即可得分)。②预示了我的愤怒与冲动(写出“愤怒”即可)。③为下文我和严彩萍打架做铺垫(意思对即可)。④这激发了“我”内心潜藏的对母亲的关心和依恋(意思对即可)。 23.严彩萍的抢是她后悔的体现,她意识到自己无心的一句话正戳中我的心事,她懂“我”此时的焦急与担心,她想用这样的举动表达愧疚和沟通的心愿。“我”抢回来是因为感到委屈,内心仍充斥着愤怒,不愿与她和解,是一种得理不饶人的心态。 24.①与前文“街上囡”和“乡下囡”的隔阂相呼应;②交代严彩萍的悲惨身世,揭示她说出那句话的背后原因;③以父亲问句结尾写出我的无言以对、深深的后悔;④以及我此时对严彩萍的真正理解与同情;⑤促使读者对如何与弱者交流、相处进行反思。
【解析】2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答此题一定要看懂上下文的情节。2段写“我”有钱买早点。3段写放学后,去爷爷家“骗”饭吃,还能牵了狗到处瞎逛。晚饭回家后可以偷看一会儿电视。4段写周末了,“彻底自由”,还能用省下的钱打游戏。
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邻居用“骗”字,是善意地嘲弄,亦是提醒。提醒他不要一天天蹭吃蹭喝、游手好闲。而“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是无知和不懂事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没有听出邻居的用意,没有把母亲的病放在心上。从“我”赞美这个词来看,也刻画了“我”得意的神情。当然这也是不懂事的表现。
22.试题分析:考查文字的表现力。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内容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出了严彩萍的话听来分外清晰、刺耳,深深刺激了“我”。结构上,为下文我和严彩萍打架做铺垫。情感上:这激发了“我”内心潜藏的对母亲的关心和依恋。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23.试题分析:考查重要文字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严彩萍的抢是她后悔的体现,她想用这样的举动表达愧疚和沟通的心愿。“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我”抢回来是因为感到委屈,内心仍充斥着愤怒。答此题最重要的是要看懂上下文的情节,不要仅仅停留在对这个“抢”字的分析上,切忌断章取义。
2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照应前文,点明主旨的作用。可分别从内容上,结构上,人物心理和性格的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
25. (1)示例:表层含义:代表圆周率的字母;深层含义:更容易更现实的道路。 (2)示例:表层含义:诗歌;深层含义:理想、兴趣 26.(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我”追逐唐诗中的地名时旅途的艰苦和路途的漫长,表现了“我”追逐文学梦的执着劲头。
(2)示例1:“招安”原意是归顺,顺从。文中指“我”经过反复的斟酌后,决定选择交大物理系。
示例2:“招安”原意是归顺,顺从。文中指“我”决定选择交大物理系,表达了“我”的心有不甘(或自嘲)。 27.示例:年少时激发起来的文学梦一直都留在心底,虽然也曾经放弃过,但是经过了岁月的积淀后,“我”最终决定坚持追逐文学梦。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我”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最终选择文学梦坚定的心情。 28.示例1:文章题目(伏笔)与结尾段(照应)相呼应。题目用问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尾段用设问,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2:文章写“我”十六岁时投稿失败(伏笔)与丰富人生经历后“我”决定“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回自己”(照应),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或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前后照应的地方还有:小时候选择背诗,背过很多诗歌(伏笔),支教时听到“无定河”的地名就想起背过的诗(照应);小时候选择背诗,背过很多诗歌(伏笔),支教结束后去“追逐那些唐诗中的地名”(照应)……
【解析】2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π本义是代表圆周率的一个字母。根据第八段中的“复旦中文系的推荐分是5分,而交大物理系有10分。我失眠了,辗转了一整夜,最终决定接受交大的招安”和第九段中的“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可知它的深层含义是更容易、更现实的人生道路。诗的本义就是诗歌。根据第八段中的“理想、兴趣,说穿了就是这么不值钱。我知道我的文学梦算完了”可知它的深层含义指的是我的理想和兴趣。
26.本题考查赏析词句。(1)“搭、坐、蹭、骑、找”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联系本段首句“支教结束后,我背上行囊,一路西行,去追逐那些唐诗中的地名”可知这些动词表现了我追逐唐诗中的地名时旅途的艰苦和路途的漫长。尽管道路漫长且艰难,但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表现了我追逐文学梦的执着。(2)“招安”的本义是归顺、顺从。联系语境,在交大物理系和复旦中文系之间我选择了交大物理系,文学梦结束。可知这个词语的句中义是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选择交大物理系。
2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少时的记忆比作相机的底片。对于作者来说,年少时的记忆就是自己对于诗歌的热爱,自己的文学梦。底片只感光,不留影,自己少年时的文学梦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底片因为岁月的沉淀一张张洗了出来。我经过了岁月与成长,决定重新追逐自己的文学梦。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从放弃文学到重新追逐文学的心路历程,“一张一张洗出来”表现了我内心的坚定:经过了上大学、支教后,我重新坚定地选择了文学。
2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本文照应与伏笔之处很多。题目与末段相呼应,题目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末段为设问句,回答了这个问题。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第六、七段写自己人生当中第一次投稿失败。第十八段“我重新拿起了笔”决定“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回自己”。两处相呼应,表现了我对文学梦的热爱与执着。第三段记叙自己小时候背书的经历为下文第十二段我脱口而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第十五段“支教结束后,我背上行囊,一路西行,去追逐那些唐诗中的地名”埋下了伏笔,表现了我对诗歌记忆的深刻与热爱。
【点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三个方面来进行。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