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皇帝的
新装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作者简介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共由166篇故事组成。该作爱憎分明,热情歌颂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善良和纯洁的优秀品德;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贵族们的愚蠢、无能、贪婪和残暴。其中较为闻名的故事有:《小人鱼》、《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
识字识词
识字识词
人物介绍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国家、富国强兵,但文中的这位皇帝可谓“不务正业”。他对于新装的喜好似乎已经变得病态:不惜花掉所有的钱—宁可让国库空虚;不关心军队—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也不喜欢去看戏—排斥其他任何艺术享受;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新装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这位昏庸的皇帝考察官员不看政绩,不微服私访,不深入了解,而是通过穿“新装”来加以识别,可谓愚蠢至极。
皇帝
面对织工设置的骗局、走火入魔的皇帝,上至大臣下到百姓,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仗义执言,力谏皇帝。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自身安全不得不说假话。有官职的怕丢官职,没有官职的怕人家嘲笑自己太愚蠢,可悲。于是,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皇帝受骗,虚伪、欺骗充斥了整个社会。
官员
人物介绍
小孩没有经过世风的污染,眼睛是明亮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对有些事情,他们总是直言不讳,绝不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小孩的身份。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说出了所有老百姓的心里话,以致大家都重复着小孩的这句话—“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从而戳穿了骗局,揭示了真相。
小孩
人物介绍
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2.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3.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关键作用语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原因:骗子说那衣服具有“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合作探究
2.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两层原因:
(1)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成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
(2)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合作探究
3.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仍装模作样,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大臣们阿谀奉承的心理。
合作探究
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衣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聪明,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
分析讨论
皇帝想去看衣料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作者是如何写他的心理活动的?这些心理活动有何作用
第一次 “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从中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怕别人说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没有自信。 皇帝的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他貌似自信实则心虚、愚蠢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
第二次 “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有些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已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 第三次 “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说明他心里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觉得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 课文探究
老大臣、另外一位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但写法却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①老大臣和另外一位官员察看骗子织布时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老大臣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越睁越大”,然后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而另外一位官员是“看了又看”,并且“称赞了一番”。皇帝则是“仔细地看着织布机”。
分析讨论
②心理描写也各不相同。描述老大臣和皇帝的心理时,均用反问句,表现了老大臣和皇帝既不愿意相信、承认自己愚蠢,也不愿意相信、承认自己不称职;描述另外一位官员时,则表现了他在愚蠢与不称职两个中果断选择了不称职。
③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他不仅反复称赞布料,答应会呈报陛下,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了。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对两个骗子的行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大臣、另外一位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但写法却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分析讨论
作者为什么最后让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
因为孩子是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无所顾忌,也就不害怕世俗的压力,所以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揭开骗局。作品中小孩子那句天真大胆、率直诚实的话——“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不但符合孩子的身份特征,而且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因此,大家都重复他说的这句话。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在这样一个充满谎言、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的小孩子说出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 ,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分析讨论
此处写人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 “马上”一词表现了皇帝迫不及待的心情。写皇帝已经落入骗子设计的圈套,把皇帝愚蠢无知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课文探究
这段话有何作用
这段话写皇帝物色探视人选时的心理,把情节推进一步。此处用“诚实”一词来写老大臣是反语,颇具讽刺意味。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第5-17 段写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的情形,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1)安排两位官员先后去看布料,强化了皇帝渴望得到新装的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了皇帝的虚荣。(2)两位官员看布料的表现,揭示了官员的虚伪、自私,也从侧面讽刺皇帝不能量才用人的昏庸无能。(3)两位官员看布料并向皇帝撒谎的情节,直接推动了骗局的进一步发展,为下文的游行大典做了铺垫。
课文探究
此处略提百姓的议论有何作用
这是骗局的扩展,表明“美丽的布料”受到重视,为下文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同时也加深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课文探究
两个“难道”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难道”表示反问,加强语气,既写出了皇帝的恐惧,又写出他的骄横。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课文探究
为什么小孩子能够说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
大人们看到了事实,也有皇帝、大臣一样的顾虑,不愿意说出真相。只有小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课文探究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可以随时揭穿各色人物的虚伪嘴脸,提醒读者:这是一个多么荒唐可笑的事实。
“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这篇童话叙述了一个愚蠢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而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的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无私无畏 、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课文主旨
皇帝的新装
揭露丑恶
赞美纯真
引子:皇帝酷爱新装——频繁换衣服——昏庸、虚荣
结局:小孩揭新装
开端:骗子“做”新装——“奇怪的特性”——奸诈、狡猾
发展:君臣看新装
虚伪
老大臣睁大眼
官员看了又看
皇帝仔细看——愚昧
高潮:皇帝穿新装——转了转,扭了扭——自欺欺人
小孩叫出来——天真无邪
皇帝更骄傲——自欺欺人
(1)
(2-4)
(5-23)
(24-33)
(34-37)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与《愚蠢的皇帝》
哪一个标题更好
爱新装
做新装
看新装
穿新装
课后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