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5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5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导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课程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为了忘却的记念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文体知识:
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所开拓和丰富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杂文,一般是指那些文艺性的短论。而广义的杂文,包括杂感、论文、通讯、序跋、演讲、日记等。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很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鲁迅杂文是这种理论的验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鲁迅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写作背景】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烈士均是“左联”的重要成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为配合军事“围剿”,同时疯狂实行文化“围剿” :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查禁书刊,拘禁、暗杀左翼作家。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面临被捕的危险。在闻知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揭露反动派的罪行。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之际,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记念谁?
左联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革命”,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
知识链接
左联五烈士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拘捕杀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革命作家。
白莽(1909-1931),又名殷夫,原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左联”发起人之一。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
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
冯铿(1907-1931),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
唯一的女性作家。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入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同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
《牺牲》等。
竦身 爱憎 书籍 夹衫
惴惴 豪绅 吮血 偈子
涅槃 镣铐 殷商 殷红
殷其雷 被褥 缁衣 禁锢
sǒng
zhuì
niè pán
zēng

shēn
liào

shǔn xuè
yīn

jiā

yān

yǐn
夯实基础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1)试给文章五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概括写作特色。
第一部分
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回忆白莽)
第二部分
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追忆柔石)
第三部分
白莽柔石被捕。(柔白被捕)
第四部分
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烈士遇害)
第五部分
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抒发悲愤)
写作特色
以柔石白莽为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记叙、议论、抒情结合。
拟写小标题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柔白被捕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冯铿。
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不久,他们都被捕。
第四部分,是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被捕杀害的极端愤慨和沉痛哀悼。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思考: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忘却”是要忘却悲痛,摆脱哀伤的重压,因为长久的哀伤会让人意志消沉,要换一种纪念方式。
“记念”是要记住逝者的精神、记住血的教训。忘却悲伤是为了更好地战斗,战斗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寄予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第一部分白莽
作者叙述了与白莽交往的那几件事?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
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
纯朴率真、积极乐观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
第一部分白莽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为什么写白莽时鲁迅反复提及彼得斐
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别了,哥哥(节选)白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
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
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愤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鲁迅反复提及彼得斐,是借 彼得斐 来歌颂、赞美白莽 追求真理,热爱自由,勇于斗争的品质。
性格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
纯朴率真、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追求真理和自由、勇于斗争
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白莽形象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制图,校字之类。”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
“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但我那里知道。”
柔石的“硬气”
解读:“硬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为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设立朝华社,坚定地想做好,不辞辛劳地奔走奋斗,没钱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与杂务。朝华社倒闭,理想碰了钉子,就决心转变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惧困难,一句“只要学起来”,并落实行动,尽显执着。即使身陷囹圄,也在学习德文,更加努力;即使自身艰险,也不透露鲁迅的消息,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一个革命者难得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坚毅的品质。
1、阅读与柔石相关的内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点。
“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准备还借款。”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不至于此罢?……”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柔石的“迂”——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解读:“迂”本意含有不知变通的贬义。朝华社倒闭,柔石借款付账本,又拼命译书还借款;他和女性同乡走路都要保持三四尺,和鲁迅走路则是护着扶着;他始终相信人们是好的,即使碰了钉子也如此相信;专挑选损己利人的背起来……这些发生在柔石身上的事,看似是不知变通的憨笨,实则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随和单纯,淳朴正直,鲁迅这里是善意的、亲昵的批评,饱含的是对柔石率真善良的赞扬。
文本细读
纪青年作家
在评价柔石时,作者为什么想到了方孝孺?
方孝孺:
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写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
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忽令我想到方孝孺。
方孝孺
迂 硬气
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zhé]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
柔石形象

硬气
善良与纯真
勤勉与憨厚
执着与坚定
勇于承担、刚毅坚强
勇敢无畏、宁折不屈
柔石是一位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
在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看似在批评,但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
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1)“我疑心……急于事功”
(2)“我又疑心柔石……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3)“但我又疑心我自己……的“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冯铿的优点。
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文学青年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
写冯铿:"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反衬其意志是强的,心灵是美的
青年作家 形象概括
柔石 硬气

白莽 坦诚率真
不怕牺牲
追求自由与真理
冯铿 积极进取,革命精神坚强。
由三位青年作折射出青年革命者共有的精神品质:
为了国家与人民,
为了自由与真理,
英勇反抗、
不畏牺牲、
宁死不屈。
品格小结
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了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李伟森
胡也频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所有追求光明,敢于斗争,不惧牺牲的中国青年






本文叙述五位烈士的事迹时有何特点?
(1)有详有略。
由于作者同柔石交往最多,所以详写了柔石;与白莽的交往次之,分量便少于柔石;至于冯铿等三人,或只见过一面,或未见过面,便略写,一笔带过。
(2)侧重点不同。
写殷夫侧重写他的肖像、神态;写柔石侧重写他的行动、语言。
(3)散而不乱,环环相扣。
看似都是零碎的回忆,但内在的联系十分紧密,前后衔接呼应。如:第一部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书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第二部分写柔石,又由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到敌人手里,转入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况,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两人。文章一环扣一环,脉络清晰,衔接自然。
典故
目的
作用
(1)方孝孺宁死不肯起草诏书(8)
(2)《说岳全传》高僧坐化 (21)
类比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不同。
用明成祖朱棣滥杀无辜的罪行,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
表明自己不会像高僧哪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全文共引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肯起草诏书、《说岳全传》高僧坐化、向子期《思旧赋》悼念亲友三个典故,有何目的和作用?
典故
目的
作用
总结
三个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的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痛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3)向子期《思旧赋》悼念亲友(35)
揭露蒋介石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伐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的。
说明在黑暗统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全文共引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肯起草诏书、《说岳全传》高僧坐化、向子期《思旧赋》悼念亲友三个典故,有何目的和作用?
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孩子去牺牲的画面。实际上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两个幼子都死在了战场。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有三个: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① 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侵袭我的心。
②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③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处写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在写到柔石等被秘密杀害时,用了一个词“原来如此!”后面就是省略号和《记念刘和珍君》中“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出离愤怒”等语言形成巨大反差,品析以下句子,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写于烈士牺牲两年后,情感有所抑制;
2)反动统治文化围剿和高压;
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向子期不敢写;鲁迅却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
3)讲求有实效的革命斗争。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高僧坐化是消极反抗;作者逃走是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以曲写愤 似澹实澜
揣摩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任务三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如何理解句中“不敢”“不愿”和“不屑”三词丰富的含义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或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或不想因此惹麻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这三个词,概括了当时大部分报纸刊物在白色恐怖下的态度,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揣摩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任务三
“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这句话反映了白莽怎样的思想
“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国民。这句话表明了白莽作为革命者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思想。
揣摩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任务三
“原来如此!……”
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句中的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省略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和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揣摩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任务三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部分这两句话
血的教训使作者看到黑暗统治如夜,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作者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文本解读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各方势力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文本解读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 (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1)有对中国笼罩在反动统治的黑暗中的深深忧虑;
(2)有对敌人的残忍与白色恐怖的愤怒与抨击
(3)有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悼念。
(4)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体悟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探究鉴赏
相同之处
②感情实质:《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是讥讽庸人,表达讽刺和不满,以及作者对死难者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戮者的愤怒和谴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是为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悲愤,是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
①含义:《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含义丰富,它含有“摆脱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之意,而这种含义本身也有忘却之意,只不过前者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教训,后者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探究鉴赏
不同之处
①含义的丰富程度。《记念刘和珍君》“忘却”含义仅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 还体现出化悲痛为力量,去战斗。
②表达情感的特征。前者的“忘却”讥讽当时众多庸人的健忘,是一种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后者的“忘却”表达的是一种浓烈的悲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和深沉。
③在文中的作用。前者的指向是单一的、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联系。后者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异同。
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③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比较阅读
相同点
1.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异同。
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③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比较阅读
相同点
1.
《记念刘和珍君》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 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比较阅读
不同之处
1.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①含义:《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含义丰富,它含有“摆脱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之意,而这种含义本身也有忘却之意,只不过前者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教训,后者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②感情实质:《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是讥讽庸人,表达讽刺和不满,以及作者对死难者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戮者的愤怒和谴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是为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悲愤,是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
2.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①含义的丰富程度。《记念刘和珍君》“忘却”含义仅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 还体现出化悲痛为力量,去战斗。
②表达情感的特征。前者的“忘却”讥讽当时众多庸人的健忘,是一种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后者的“忘却”表达的是一种浓烈的悲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和深沉。
③在文中的作用。前者的指向是单一的、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联系。后者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
2.
主旨归纳
WEILEWANGQUEDEJINIAN
全文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以曲写愤”,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委婉地告诫革命者要讲究斗争方式,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彩(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巧妙运用典故
方孝孺、高僧坐化、《思旧赋》
(3)结构严谨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文章特色
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
思路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