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马致远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 秋思秋天,自古就是诗人写景抒怀的时节。下面是诗人们对秋天两种矛盾的心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喜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悲秋资料库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作者介绍资料库背景介绍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 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 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 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 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解读标题从小令的标题中可以知道哪几层意思?(1)天净沙:曲牌名。(2)秋思:题目。(3)秋:点明时令;思:思绪。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朗读课文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朗读课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诲人不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了生命风烛残年荒凉体弱无力思乡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 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 人誉为“秋思之祖”。白描· 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景物 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 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 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词句的锤炼上,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 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 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使得读者更能悟情动情。●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 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 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 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 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 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 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 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 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 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 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文章主题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写作特色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2.运用了烘托对比写法。3.简约中见深细。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抒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凄凉冷清羁旅之思写景:游子漂泊行旅图文章构思课后延伸合作探究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 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课后练习一、填空:《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号_______,大都(今北京市)人。 “天净沙”是_________,“秋思”是______,体裁为________。二、按要求填写诗句:1、《天净沙 秋思》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景物表现游子孤独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曲中具有对比反衬意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这九个景物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曲牌名东篱题目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课后练习三、探究提高: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描绘由九钟景物构成的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其用意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异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孤寂悲凉的心情。通过秋景的描写,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异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孤寂悲凉的心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