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年朝气蓬勃,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富有梦想,在拼搏奋斗中绽放光芒。广大青年要心无旁骛地学习,做到开卷有益;要恪尽职守,敬业乐业;要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jǐ liánɡ)。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qián pū hòu jì),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华。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阶段正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之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人生航向,以吾辈之青春,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jǐ liánɡ) ②(qián pū hòu jì) (2)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查到了“骛”字有两个义项,你认为“心无旁骛”中“骛”的意思是 ( )A.纵横奔驰 B.追求(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表示 关系的复句。 2.下列对文段及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A.作者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B.“总”刻画了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形象。C.“只”刻画了一副真挚、虔诚的样子。D.“一味”刻画了一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形象。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自夸”“往往”“倘若”这四个词语分别是名词、动词、副词、介词。B.“地大物博”“中国的脊梁”“相信自己”“玄虚之至”四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话的主干是“中国人是‘自欺力’”。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日4.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对方的事实论据是 。 5.“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6.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7.结合课文,给“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8.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 请用文中的句子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9.文章第六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0.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11.(教材课后习题三变式题)“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2.当年在文章发表时,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遭到了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的删减,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1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赞美的是什么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有删改)孔颜之乐解 真①说到孔子和颜回的快乐,人们通常会引用《论语》中的两段话,一段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另一段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根据这两个例子最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孔颜之乐就是安贫乐道和知足常乐。然而,这是对孔颜之乐的最大误解。②孔子曾经不无遗憾地说:“回也其庶乎,屡空。”就是说颜回相比其他的弟子什么都好,就是经常穷得什么都没有。因此,称赞颜回“贤”,绝非在表扬他安于贫困,而是说他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不管环境怎么变化,都一样处之泰然。③从历代儒者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谓的快乐大多是人性达到某种高度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比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以学为乐处,以志同道合为乐处;又如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以诚为乐处,凡此等等,虽然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后世儒者对此的解读非常多,但问题是,当我们纠缠于这些形而上的概念时,往往会忘记快乐是什么。④孔颜之乐的例子,显然都不太注重感官愉悦,而着重于心理上的享受和满足。但如果说孔颜之乐完全是心理享受,似乎也不确切。《论语》上还记载有一个“曾点之乐”,说的是孔子有一次和他的学生在一起闲坐谈理想,子路说他可以治理一个大国,冉有说他可以治理一个小国,公西华说他可以做国家宗庙祭祀的司仪。当问到曾点时,曾点说:“我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在沂水河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喟然长叹说:“我和曾点一样啊!”⑤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学生说的都是很好的志向,并不涉及感官愉悦,更多是功业、地位、声名的取得,也包含有立志弘道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获得的快乐也是属于心理享受的范围。唯有曾点的志向超越了外在的事功,进入一种天人和谐、生命自在的人生境界中。同样是心理的享受,前三人的理想是系于外在的事功,而曾点则是系于内在主观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孔颜之乐既非感官的愉悦,也不是向外的事功追求或系于外在的心理满足,而是一种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束缚的心灵上的“自得之乐”。(选自《孔颜乐道: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称赞颜回“贤”,是在说他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不管环境怎样变化,都一样处之泰然。B.孔颜之乐的例子,显然都不太注重感官愉悦,而是完全注重心理上的享受和满足。C.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更多的是功业、地位、声名的取得,也包含立志弘道和自我价值的实现。D.“曾点之乐”超越了外在的事功,进入一种天人和谐、生命自在的人生境界中。2.文章开篇引用《论语》的两段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孔颜之乐”的理解。5.2025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学校组织学生于5月至7月开展“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1)活动筹备会议上,你发现“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中,活动 (填序号)的安排不恰切,你向筹备组提出修改建议: 。 “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活动一 举行鲁迅作品朗读会活动二 举行“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演讲比赛活动三 举行课文《好的故事》《十六年前的回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阅读交流,多视角感受鲁迅的精神世界(2)下面是“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的启动仪式主持词,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②“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演讲比赛也将随之开展。③今年是纪念鲁迅诞辰144周年,我校将于5月至7月开展“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④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读懂鲁迅,走近鲁迅,践行先生的精神。⑤本次活动,我们将诵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感受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⑥除了读书交流,我们还将重温课文,多视角感受鲁迅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⑥④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⑥③⑤④(3)本次活动要制作一部短片介绍鲁迅先生的广州故居。书法小组要从以下两幅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片头,来体现鲁迅先生的特点。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甲 乙选择: (填“甲”或“乙”) 理由: 6.学校开展“满怀自信,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德育活动,你班参与其中。【树民族自信】(1)为树立同学们的民族自信,老师拟写了上联:迎祖国华诞。请以“长城”为主题,对出下联。下联: 【学身边楷模】(2)你推荐晓峰同学担任“学身边楷模”活动采访组组长,晓峰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你鼓励晓峰说:“ 。” 【抒奋进豪情】(3)采访后,你班准备评选优秀学习心得,班长发现某同学的表述中有两处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有两处语病的表述:通过这次采访,激发了我勤奋进取的热情并决定了我报效祖国的志向。对点练习:见“课后提升”3题。常见题型:(1)文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请指出某段(某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方法指津:判断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可根据各论证方法的定义及其特点来进行。分析作用,一定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答题模式: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④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详解答案】课堂达标1.(1)①脊梁 ②前仆后继(2)B 解析:“心无旁骛”的意思是:形容做事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由此推测“骛”的意思是:追求。故选B。(3)并列2.C 解析:C项有误,“只”表现出国民党政府仰人鼻息、摇尾乞怜的形象。故选C。3.D 解析:A项,“倘若”是连词;B项,“中国的脊梁”是偏正短语;C项,这句话的主干是“中国人发展‘自欺力’”。故选D。4.驳论 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5.“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反动文人。6.BC 解析:A项,指所有的中国人;B、C两项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D项,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故选B、C。7.示例:“两弹元勋”邓稼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领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这正是“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8.用意: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论证内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9.承上启下,使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10.可以鼓舞斗志,增强民族自信心;赞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说明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或:激励人们做有自信力的中国人)。11.“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是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12.这些话因为像匕首一样直指求神拜佛的国民党上层,触及国民党腐朽的灵魂,所以遭到删减。13.赞美的是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课后提升1.B 解析:B项有误,“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文章第④段可知,应是“着重于心理上的享受和满足”。故选B。2.引出“孔颜之乐”,进而对“孔颜之乐就是安贫乐道和知足常乐”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了“历代儒者所谓的快乐大多是人性达到某种高度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这个观点。4.孔颜之乐不是简单的安贫乐道和知足常乐,不是感官的愉悦和外在的心理满足,而是一种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束缚的心灵上的“自得之乐”。5.(1)三 我建议将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换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B 解析:①为问候语,排在首位;③引出本次活动主题;⑤②具体交代本次活动实施方案,②句“也将随之开展”提示⑤在前②在后;⑥交代活动另外一个方面;④总结活动意义。因此排序为:①③⑤②⑥④。故选B。(3)示例一:甲 甲是结构简省、洒脱自由的草书,能体现鲁迅先生写作用笔精简、斗志昂扬的特点。示例二:乙 乙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楷书,能体现鲁迅先生不向世俗妥协、正直勇敢的性格特点。6.(1)示例:望长城雄姿(2)晓峰,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以你的学识和交际能力,这个采访组组长的职位非你莫属(意近即可)(3)①删除“通过”;②将“决定”改为“坚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