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九年级(2)班举行“学贵有疑”的专题活动,请你参加。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对于学问,我们要有质疑与探究的精神。如果没有质疑,只是人云亦云,默守成规,那就没有创造,虚忘的学说不会不攻自破,一切学术将停滞不前。如果没有探究,看似行之有效的方法,换了情境以后,可能就行不通了。乐于做学问的人总是孜孜不倦,而不会一味埋头苦干。①善于做学问的人喜欢刨根问底,而不会断章取义。他们会不断从外界汲取知识,拓宽眼界;②他们会珍惜自己稍纵即逝的灵感,也会不耻下问地听取长辈的建议。(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滞 汲 (3)文段中画线处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攻自破 B.行之有效C.断章取义 D.不耻下问(4)请写出①②句的句子类型: 2.(语法知识)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擘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D.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于道理论证。B.本文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D.“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文化”的概念比“学术”大。5.下面是某学者对他的学生说的一段话,最能准确概括该学者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有人说: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配置仪器。A.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不能做学问。B.有了图书馆和实验室也不能做学问。C.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有决心。D.做学问不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2025石家庄期末)怀疑与学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6.结合选文④⑤段,说说“怀疑的精神”具体指什么。7.选文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的“基本”一词能不能删去 理由是什么 8.(教材课后习题二变式题)梳理文章论证结构,完成表格。9.下面的材料适合放到文章哪一段作论据 请说明理由。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1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吗 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甚至,我们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有删改)材料二: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随着党和国家对青年文化自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年逐渐成为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2022年8月,“00后”大学生郭昊航拍“千里江山图”迅速走红网络。壮丽河山让无数网友心潮澎湃,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被点燃。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肯定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自信心和荣誉感,是青年文化自信的表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文化自信则是进一步激发青年奋勇前进、开拓创新的基础。从历史上看,中国青年一直表现出坚韧不拔、坚定文化自信的品格。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反对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剥削和侵略。1921年,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十三位代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青年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青年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青年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年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文化自信关系着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区分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需要做好前期知识的积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找到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激发学习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种类更是丰富多彩,这为青年传承、传播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青年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基于正确的价值观,找到与自身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文化形式。例如,福建福州一群“00后”青年传承传统民俗“八家将”舞蹈,其中一位“00后”学习者描述:“虽然学习过程很辛苦,但因为喜欢,就想把它一直传承下去。”第三,青年要善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搭建大舞台,传播中华文化魅力。青年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不仅仅在于传播媒介的应用,还需要树立质量把关意识,传播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切忌浅显、低俗内容的传播。青年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正确把握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如此,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选自王亮《青年应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材料三:(图片选自百度图片)1.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肯定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自信心和荣誉感,是青年文化自信的表现。B.青年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要从学习文化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做出努力。C.材料一围绕“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展开论述,强调每个中国人都应有文化自信。D.材料二的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青年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要找到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激发学习动力”的观点,说服力强。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3.认真观察材料三,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的内容,并写出其意义。4.根据这三则材料,提出两条提高青少年自信的具体建议。5.班级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请你参与。(1)请观察图片,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2)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6.(跨学科·数学)在“思维培养”活动中,老师出示了两幅图。小语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读图二,写下你的理解。(20字左右)图一 图二小语: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我们就会感到幸福。7.【写法练笔】结合学过的《怀疑与学问》一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不少于100字) 【链接材料】 ①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苏格拉底 ②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详解答案】课堂达标1.(1)默 墨 忘 妄(2)zhì jí(3)D 解析: A项,使用正确,“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B项,使用正确,“行之有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C项,使用正确,“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D项,“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处形容听取长辈的建议,不恰当。故选D。(4)①转折复句 ②并列复句2.B 解析: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故选B。3.A 解析:A项,“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所以应将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故选A。4.C 解析:C项有误,课文标题“怀疑与学问”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故选C。5.C 解析:从话中要点“你决心要研究……自然会想出法子来配置仪器”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有决心才是做学问的关键。故选C。6.“怀疑的精神”具体指不随便轻信、盲从或迷信。7.不能。“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基本”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8.(1)学则须疑 (2)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3)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9.适合放到第⑥段作论据,第⑥段的中心观点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分论点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戴震是大学问家,通过追问质疑来建设新学说。10.举例论证,举了国难危急时易生传言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别人的传说是事实和证据的来源之一,但不一定可靠”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课后提升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项,“增强身体素质”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可知,应为“找到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故选B。2.材料二首先提出“青年逐渐成为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的观点,并运用举例论证加以论证;接着提出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进一步激发青年奋勇前进、开拓创新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青年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需要做好的三个方面,即“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找到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激发学习动力”“要善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搭建大舞台,传播中华文化魅力”;最后指出青年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3.示例:画面的主体内容是男女老幼几位市民在书屋里认真地翻阅报纸、杂志等,画面上有“在全民阅读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字。意义: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中能吮吸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4.示例:加强学习,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如多阅读我国经典著作、欣赏我国名人字画等。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文化形式,并加以学习,如对竹编、剪纸等传统手工有兴趣,就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与当地手工艺人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传承。5.(1)示例一: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小。示例二: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2)示例:我认为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信息,以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瓶颈,催生新观点,还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多提问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观察力、逻辑能力和执行力。在课堂上,要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站在他人角度来思考,可以去找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或区别,可以去思考重要性或原因。要及时记录灵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进行提问。6.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7.示例:读书、做学问不能盲从或者迷信,要有怀疑精神。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苏格拉底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任何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不能只听别人的观点。哥白尼如果没有怀疑“地心说”,就不会提出“日心说”,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只有怀疑才会产生新学问,才有可能创造出新发明。怀疑精神难能可贵,我们应该崇尚怀疑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