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五大题,满分120分。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同学们按要求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班级拟开展“花开中国 锦绣崤函”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 第三十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期间,小组成员想在班级宣传栏里策划推出“花开中国锦绣崤函”系列报道,他们搜集到了以下文字资料,其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xiáng地之一的三门峡,7000年前仰韶先民以彩陶纹样镌刻文明密码,7000年后的今天,这片热土正以创新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在“四季有花、处处飞花”的生态盛景中,三门峡以“根脉传承、时代绽放”为精神内核,以“花”为文化纽带,串联历史经纬与时代脉bó,围绕历史文脉、生态屏障、产业动能、文明基因、文旅融合、民生福祉六大维度,解码三门峡这座城市的传承密码与创新基因。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请根据拼音,工整写出相应的汉字。
2. 为弘扬家乡文化,班级黄河文化旅游节宣传组拟引用古诗文名句完善宣传文案。请补全下列空缺的诗句,并确保其内涵与主题对应。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家乡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的坚韧精神。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家乡人民在发展进程中,即使面临困境也不要气馁,坚信会迎来新的转机。龚自珍于《己亥杂诗》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落花自喻,深情呼吁要以无私奉献之心,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呈现的交往对象,凸显家乡文人在简朴环境中坚守精神高地的追求。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莲喻人,精妙象征着家乡文化中清廉自守、质朴纯粹的品质。
3. 以下是小组成员搜集的关于“仰韶文化与春晚设计”材料片段,请选出语段逻辑最连贯的一项( )
2023年央视春晚,一朵源自仰韶文化的“花朵”惊艳绽放,向世界诠释中华文明基因。
①演播室穹顶盛放的创意花瓣纹,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既根植于仰韶文化鼎盛时期庙底沟彩陶的典型纹饰,又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表达。
②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彩陶上的花卉图案可能是华族(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古汉语中“花”“华”同音,“华”本义即为“花”。
③2023年央视春晚视觉总监费俊表示,仰韶文化与“满庭芳”词牌的结合,是年俗美学与人文美学的融合,展现了“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
④通过AR、VR技术将传统文化活化,“花瓣纹”成为仰韶文化的最美象征,仰韶文化也因此被称为彩陶文化。
⑤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一设计以文化符号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A. ①④②③⑤ B. ①②④③⑤ C. ④①③②⑤ D. ②①④③⑤
4. 下面是宣传小组为“花开中国 锦绣崤函”系列报道写的一段话,最后一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今年“五一”假期,改造升级后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游人如织。步入这座“从黄土里长出的博物馆”,仿佛瞬间穿越古今时空之门,进入仰韶先民的世界。彩陶盆、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盆……一件件文物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人们仿佛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声音。
5. 班级想更好地宣传“灿烂历史之花——花开中国的文化根脉”,请你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两个,创作一副对联(宽对)。
备选词语:黄土、彩陶、农桑、制陶、科技、古今、芳华
示例:彩陶映古今 科技绽芳华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枕边书
沈莉红
①“妈妈,我还想听!”我意犹未尽地拽着母亲的衣角。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下,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活,从枕边拿起那本《岳飞传》,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念道:“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从此立志……”她的声音时而激昂如战鼓,时而低回如夜风,我蜷缩在被窝里,仿佛看见金戈铁马的战场在眼前展开。听着听着,我便坠入梦乡,梦里尽是岳家军冲锋的呐喊声。这一幕,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②20世纪90年代,我在村小读书。还不识几个字,却对故事如饥似渴,母亲总在临睡前为我讲故事——这是贫瘠山村生活里最奢侈的享受。和新中国同龄的母亲,只念过两年书便辍学回家。外婆常念叨:“你妈是块读书的料,先生夸她背书像山涧溪水般流畅。可家里还有几个弟妹,负担重啊!”春耕时,母亲天未亮就去犁田,晌午顶着毒日头薅草,傍晚收工还要烧火做饭。即便如此,她总能在煤油灯下翻几页旧书。外婆叹息:“可惜了,你妈要是生在好人家……”
③夏日午后,知了扯着嗓子嘶鸣,土坯房热得像蒸笼。母亲坐在门槛边的阴凉处,一手摇着蒲扇给我和弟弟扇风,另一手捧着缺页的《红楼梦》,轻声念道:“黛玉扛着花锄去葬花,泪珠儿和花瓣一起落在锦囊里……”她的声音轻柔似柳絮,读到宝玉挨打时却陡然铿锵,仿佛自己也化作那个摔玉的少年。寒冬腊月,母亲盘腿坐在炕头纳鞋底,针线篓旁摊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给我们讲保尔修铁路时冻僵的手指,讲到激动处,手里的锥子重重扎进鞋底,“刺啦”一声扯紧麻线,仿佛要把故事里的坚韧也缝进去。
④枕边那些泛黄的旧书,是母亲用鸡蛋换来的珍宝。每逢镇上有集市,她总要叮嘱父亲去旧书摊看看。于是家里有少了三页的《西游记》,卷了边角的《安徒生童话》……某个飘雪的夜晚,母亲讲完《海的女儿》,突然合上书说:“人鱼公主宁可化成泡沫也不伤害王子,这叫‘仁’;岳飞明知奸臣当道仍要报国,这叫‘义’——书里藏着做人的道理哩!”炕桌上的煤油灯爆了个灯花,母亲的面容在光影里忽明忽暗,眼中有星火闪烁。
⑤十二岁那年,我的好友春妮辍学了。她抹着眼泪把课本塞给我:“俺爹说女娃认几个字就行,明年就去打工。”那晚我攥着课本哭到半夜,母亲把我搂在怀里,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的头发:“闺女,只要你想上学,砸锅卖铁也供你!”第二天,她翻出压在箱底的银镯子——那是姥姥留给她的嫁妆。赶集归来时,镯子变成了《现代汉语词典》和一本《居里夫人传》。
⑥上初中后,最难忘那个暴雨天,山洪冲毁了木桥,母亲竟蹚着齐腰深的河水来接我。她单薄的身子在水流中摇晃,却高高举着个油纸包——里面是半点没湿的《平凡的世界》。
⑦我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师范,离乡那日,母亲将裹着蓝花布的《新华字典》塞进我的行李,说:“带着这个,走再远都不怕。”
⑧如今,我成了一名山村教师。教室里,孩子们听我讲《红岩》时眼中有火苗跃动;家访路上,书包里总装着几本捐赠的旧书。望着窗外的月光,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母亲在灯下读书的剪影——原来那些故事从未消失,它们化作星火,正在更多孩子的眼里静静燃烧。
(改编自“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
6. 文中通过哪些具体事件表现母亲重视教育、热爱读书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7. 根据表达的需要,经常使用修辞手法,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请你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表达效果。
(1)“夏日午后,知了扯着嗓子嘶鸣,土坯房热得像蒸笼。”
(2)“她的声音轻柔似柳絮,读到宝玉挨打时却陡然铿锵,仿佛自己也化作那个摔玉的少年。”
8. 作者是怎样围绕“母亲与书”这一主题选材和组织内容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9. 文章结尾“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正在更多孩子的眼里静静燃烧”,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深意。
(二)(共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个性”的好兵
王俊豪 易境均
①谭志诚初次踏上高原,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列兵。在部队长途摩托化行军途中,他像个满怀好奇的孩子,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他对身边的战友们讲述着自己一路上发现的种种趣事:“你们注意到了吗?那曲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没过多久,他又被一只悠然飞过的鸽子吸引了,“快看,高原上鸽子的羽毛竞是蓝灰色的,尾巴上还点缀着一圈圈黑白相间的翎毛,多美啊!”
②战友们听后笑着摇摇头,他们对谭志诚这种时不时冒出的奇思妙想已经习以为常了。
③“谭志诚的想法太活跃了,”班长张明星评价道。“他能不能成为一名好兵?你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他把视线从指导员的眼神里挪开,缓缓说道:“如果他‘听话’一点,应该可以。”
④连队的班长们普遍感觉到,近年来的新兵越来越“有个性”,凡事都有点自己的主意。谭志诚就是这样的,每当班长布置任务,他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网上看过更好的方法”“网站上说这个做法更有效率”“班长,咱们能不能试试新的方式”……
⑤面对这样的“挑战”,班长们有时也感到头疼。“都各有主张,这兵还怎么带?”
⑥谭志诚因此没少挨批评。班长们认为谭志诚是怕吃苦,才会有这么多“花样”。然而,谭志诚却对指导员说:“您不是一直强调连队要转型发展,不能总依靠老经验吗?如果我们都不敢尝试新思路,又谈何创新呢?”
⑦谭志诚第一次得到认可,是在那年的“过冬大会战”中。当时,连队急需在大雪封路前抢装煤炭。他二话不说,跳上煤堆,挥舞着铁锹,将煤块一锹一锹地装进蛇皮袋里。最终,谭志诚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连装煤最多的人。张班长眼中流露出了赞许的笑意:“看来,这有个性的兵,也是能吃得起苦的!”
⑧任务完成后,谭志诚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战友们打趣说,他的脸和牙齿像钢琴琴键一样黑白分明。
⑨“说到钢琴,我弹得还不错哦!”谭志诚随口一说,在后来的联欢会上果真为战友们献上了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⑩说起来,谭志诚会的才艺可真不少。他学过乐器,练过田径,喜欢篮球、射箭和滑雪,目前还在自学摄影。
虽说技多不压身,但当兵还得训练成绩过硬。谭志诚先后取得了400米障碍全连第一、立定跳远全旅第一、坦克通信比武全旅第二的好成绩。
谭志诚最让人佩服的,还有他那说干就干、绝不拖延的行动力,以及身上散发出的从容与乐观。有一次,连队在荒凉的山坳里驻扎,手机信号全无,娱乐活动匮乏。指导员便让他准备一堂课,为大家讲讲轻松的话题。
那天,谭志诚站在帐篷中央,手握话筒,轻咳一声便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以一个幽默的笑话开场,瞬间就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晋升为下士的第一年,连长给谭志诚分配了一项重任:“识图用图课目一直是连队训练的弱项,你脑子活,就由你来当这个课目的教练员吧。”
谭志诚也不胆怯,他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全场,眉毛一挑问道:“大家还记得我们上次追兔子的那个山头吗?”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战友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凑到地图前热烈讨论起来。接着又有人顿悟般拍腿高呼:“这里是张班长栽过跟头的河沟!”学习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在谭志诚的引导下,大家对识图用图课目在心理上的畏难与抵触逐渐消散,训练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作为连队的军械员,谭志诚对待工作同样一丝不苟。每周五的武器保养日,他总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战友们注意每一个细节:“枪布别撕太大,节约点用”“少涂,点枪油,免得沾灰”“轻点放部件,磕坏了可得负责”……
看着谭志诚不厌其烦地提工作要求,张班长笑得合不拢嘴。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带兵,我们总觉得听话最重要。但现在看来,像谭志诚这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兵,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行啊!”
这就是新时代士兵给基层连队带来的新气象。
他叫谭志诚,1米73的个头,很白净,瘦长的脸上深深嵌着一对明亮的眼眸。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个性”的好兵。
你去瞧、去看,现在的基层连队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兵。
(选自《解放军报》2024年11月11日,有删改)
10. 请阅读文章第⑦至 段,根据下面提示,概括与谭志诚相关的事件。
在“过冬大会战”中,成为全连装煤最多的人。 → 在联欢会上献上钢琴曲,多才多艺,训练成绩过硬。 → (1) → (2) → 作为连队的军械员,不厌其烦向战士们提工作要求。
11. 谭志诚是一位“有个性”的好兵,他的“个性”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12. 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3. 有同学说文章最后一段有点多余,可以删除。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14.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自以为大有所益 成语解词法:开卷有益 (1)____________
康肃笑而遣之 查阅词典法:①抒发,释放 ②贬谪,发配③打发 ④调派,差遣⑤使用,运用 (2)____ (填序号)
15. 请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6. 甲乙两文都善用对话推动文章情节,请你选择其中任意一篇,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7. 甲乙两文寓理于事,但说理方式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篇,简要谈谈你的发现。
(二)(4分)
18.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首北朝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出她的女儿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著阅读(5分)
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9. 《骆驼祥子》名著阅读。
悲惨的老车夫老马说:“干苦活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请结合祥子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 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为了挣脱铁环,争取归队,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请结合保尔的经历,说说这句话如何体现他对理想的追求。
五、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时光如潺潺溪流,冲刷着岁月的河床,有些事物在潮起潮落间悄然褪色,而有一种力量,却如礁石般伫立在记忆深处,无论风雨如何侵蚀,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或许藏在父母日复一日的叮嘱里,或许隐于老师鼓励的眼神中,又或许诞生于你在挫折中咬牙坚持的瞬间。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的成长历程里,是否也有这样一种从未消失的力量,给予你温暖、勇气与前行的动力?
请以《有一种力量,从未消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按文体要求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1)juān zhàn
(2)祥 搏
2.【答案】 ①. 前不见古人 ②. 后不见来者 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⑦. 谈笑有鸿儒 ⑧. 往来无白丁 ⑨. 出淤泥而不染 ⑩. 濯清涟而不妖
3.【答案】D
4.【答案】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人们仿佛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听到他们的声音”,或直接删除“和声音”,即“人们仿佛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两种修改方法均可)。
5.【答案】参考答案:
上联:农桑织今古 下联:彩陶绘芳华
上联:制陶承技艺 下联:黄土蕴芳华
上联:科技融今古 下联:彩陶绽芳华
【答案】6. 参考答案:母亲在临睡前给“我”(念书)或讲故事、母亲在煤油灯下翻阅旧书、夏日午后为我和弟弟读书、寒冬炕上为我们讲书、省吃俭用买书(或攒鸡蛋换书)、好友辍学时支持“我”继续读书、卖嫁妆银镯换书、暴雨蹚河水护送书、我考上师范离乡送书。
7. (1)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突出了蝉鸣的聒噪、持续及土坯房夏日高温的灼热。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母亲的声音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读书声音的轻柔,与“铿锵”形成强弱对比,表现母亲对所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强烈共鸣。
8.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多个与“母亲与书”相关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从“我”小时候母亲给“我”讲故事,到“我”上学后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再到“我”成为教师后对母亲读书影响的感悟,层层递进,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主题突出。
9. 参考答案:情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更多孩子因热爱读书而获得美好生活的憧憬。深意:“正在更多孩子的眼里静静燃烧”象征着母亲热爱读书的精神像火种一样,不仅影响着我,还会在更多孩子心中传递和延续。
【答案】10. (1)在手机信号全无,娱乐活动匮乏的荒凉的山坳里,为大家讲轻松的话题。
(2)用独特的方法给战士们上识图用图课,显著提升大家的训练成绩。
11. ①他思想活跃,时不时冒出一些奇思妙想;②他不太“听话”,凡事都有点自己的主意;③他勤奋好学,会不少才艺,训练成绩过硬;④他有说干就干、绝不拖延的行动力,身上散发着从容与乐观。
12. 文章先写谭志诚个性强、想法多,总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被班长们认为怕吃苦、不好管理,还因此没少挨批评,这是抑。而后着重描写他在“过冬大会战”中取得装煤最多的成绩,担任课目教练员时以独特方法引导战友们提升成绩,作为军械员时工作一丝不苟等诸多优秀表现,充分展现出他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能吃苦且对连队有积极贡献的好兵,这是“扬”。通过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可信,也深刻反映出新时代士兵的特点,以及基层连队带兵观念需要与时俱进的主题。
13. 参考答案:不同意。最后一段起到总结和升华作用。一方面,再次强调谭志诚是“有个性”的好兵,照应题目;另一方面,指出基层连队还有很多这样的兵,以小见大,深化了新时代士兵给基层连队带来新气象这一主题,所以不能删除。
【答案】14. ①. 益处,好处 ②. ③
15. 与有识之士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你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16. 示例1:《孙权劝学》中,孙权与吕蒙的对话自然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凸显人物性格与文章主旨。。孙权以“不可不学”点明劝学的目的,又用“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解释学习要求,再用“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回应吕蒙借口,层层推进,最终让吕蒙“乃始就学”。
示例2:《卖油翁》中,借人物间的问答、争辩,自然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凸显人物性格与文章主旨。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表现其态度傲慢,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的淡然回应,引发陈尧咨“尔安敢轻吾射!”的不满,卖油翁则通过“以我酌油知之”引出倒油演示,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17. 示例1:《孙权劝学》以事证理,道理隐含在人物行动与结果中。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的情节,以吕蒙从“不愿学”到“学有成”的转变,直接证明“开卷有益”“学习能改变人”的道理。。
示例2:《卖油翁》以事喻理,用具体事例类比抽象道理。通过卖油翁以“酌油过钱孔而钱不湿”的日常技艺,类比陈尧咨“善射”的本领,用“无他,但手熟尔”直接点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18.【答案】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立功受赏等情节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而木兰对家人的思念、回家后的梳妆打扮等情节则表现出她的女儿情怀。
19.【答案】示例:祥子依靠自己的力气辛辛苦苦地攒钱,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他不是被抓,就是被敲诈,最终还是潦倒度日,逃不出穷人的命运。
20.【答案】示例:保尔历经战场受伤、重病、瘫痪失明等磨难就像“铁环”一样,但他即使身体被“铁环”困住,也拼命用另一种方式为人民工作(在身体残疾时坚持写书)。他问自己这句话,是在困境中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