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9.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憋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古诗诵读能力,能够通过注释理解字面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哲理和细腻的观察视角仍需引导。三首古诗中,《暮江吟》以色彩变化展现自然之美,学生容易通过"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视觉描写展开想象,但需结合"残阳铺水"的观察角度体会诗人对光影的捕捉;《题西林壁》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认知差距,需通过类比"观察事物的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雪梅》的对比手法虽直白,但"逊""输"的辩证思维需要联系单元主题"连续观察",让学生感悟不同事物的独特价值。学困点在于将古诗中的观察方法与单元习作要求(写观察日记)建立联结,需通过"想象画面""对比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隐含的观察顺序、细节提炼等写作技巧。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②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③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思政元素:通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生动观察,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与生活智慧,培养细致观察、善于发现的学习态度,深化“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实践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搜集白居易的相关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谈话引入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1.学生背诵古诗《草》 2.读诗题《暮江吟》。“暮江”是什么意思?“吟”怎么解释? (黄昏时分在江边。吟,古代一中种诗体) 3.欣赏课件,交流作者简介 这样导入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更加深刻理解,对诗情,诗意更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让我们用愉快的心情再读这首古诗。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2.学习生字:根据积累的识字方法对生字进行分类。 3.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4.指导写字,师范写 5.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 师范写,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书写位置及要点。 6.及时表扬奖励。 7.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1.齐读古诗《暮江吟》,师点评 2.学生根据老师指导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3.学生有针对性的分享识字方法及字体结构等。 4.指名分享生字组词,根据课件提示学生分类认读识记词语,每个齐读两遍。 5.学生在书上或字帖上描红,临写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看清字的结构,严格按笔顺书写。 6.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四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
教学环节三:学习诗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1.交流讨论理解古诗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2.根据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在读正确的同时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了解历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学会独立阅读、从而体会爱的伟大。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要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全诗,默写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巩固作业:思考“露似真珠月似弓”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仿写一个比喻句,描述夜晚的自然景象。 提升作业:结合单元习作要求,连续观察某一自然景象(如黄昏云霞、雨后露珠等),模仿诗歌结构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尝试用色彩词汇和比喻手法。
八、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课题 9.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②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③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思政元素: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引导学生理解全面观察、客观分析的重要性,培养跳出局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认知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谈话激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谈话导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4.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 5.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整体感知。 1.齐读诗题 2.同桌合作互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节奏 4.形近字识字 用已知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环节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4.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5.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总结: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1.题是书写,题写。题目的意思: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3.生交流: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生汇报: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生交流汇报。 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环节三: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师总结。 学生交流:《题西林壁》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巩固作业:用自己的话翻译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标注诗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提升作业:选择校园一角,从不同方位(正面、侧面)观察并记录其特征,对比差异,体会多角度观察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从不同角度观察 远 近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课题 9.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3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②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③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思政元素:通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辩证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各有长短,学会客观评价自我与他人,树立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培养谦逊包容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搜集卢钺的相关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看图片、赏雪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听写字词。 2.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1.学生完成听写,并纠错。 2.欣赏图片并思考。 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教师范写生字。 4.全班巡视,随机指导。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根据节奏诵读古诗。 4.书写生字。 朗诵古诗,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
教学环节三:品诗句,悟道理 (一)解诗题,知作者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2.借助PPT介绍作者 3.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4.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5.师总结: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1.理解题目。雪梅:雪花和梅花 2.作者卢钺,南宋诗人,自号梅坡。 3.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4.同桌交流 5.悟道理。指名说 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了解历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古诗。默写《雪梅》。 巩固作业:用自己的话翻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并圈出诗中对比梅雪特点的词语。 提升作业: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梅雪争春”的现象(如不同季节的美),谈谈如何欣赏差异。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已有的知识,加上合理的想象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诵还不是很到位,有部分同学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把握得还不是很好。 改进措施: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中蕴含的哲理时,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物体,然后说出自己的所见,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诗中的哲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