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10.爬山虎的脚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对连续观察的方法和记录技巧仍需系统指导。课文《爬山虎的脚》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描述植物生长细节,学生易被生动描写吸引,但可能忽略作者隐含的观察逻辑(如从整体到局部、动态变化)。对“茎上细丝如何变成小圆片”“触墙与未触墙的差异”等抽象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结合实物或视频辅助。此外,学生易将观察局限于“看”,忽略多感官体验(如触觉、联想)。教学中需紧扣单元目标“连续观察”,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观察方法,从“兴趣感知”向“科学记录”过渡,为后续写观察日记奠定基础。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②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③思维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思政元素:通过观察爬山虎攀爬过程中的细节与坚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的严谨态度和生命成长的坚韧力量,培养细致观察、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意识。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引入课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爬山虎的脚。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爬山虎的资料。四人为以小组交流讨论。 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出示会认字。 2.出示会写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1.学生说识字方法。 “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2.学生说记字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书写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熟记,从而书写好字。教学环节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是(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 ) 3.指导朗读。 1.按提问回答问题。 2.生交流自读情况。 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识字兴趣。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爬山虎的基本习性。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正确书写“虎”“茎”“萎”等生字,抄写文中描述“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巩固作业:观察校园或家中一种攀爬植物(如绿萝、牵牛花),仿照课文第3-4段,用“先…然后…最后…”描述其生长动作。 提升作业:查阅资料,探究植物攀援的科学原理(如卷须、吸盘等),撰写《植物的“智慧”》小报告,结合课文说明方法(比喻、拟人)。八、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叶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课题 10.爬山虎的脚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②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③思维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四、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听写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2.集体订正。 3.回顾课文,出示课题: 从《爬山虎的脚》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10.《爬山虎的脚》) 1.学生完成听写。 2.学生集体纠错。 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教学环节二:细读课文,明白关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3.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后回答。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学生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汇报交流。 学生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的语气。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3.学生提问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4.小组讨论后回答。 小组通过探究认识到提问不是随意提,感受提问有趣的同时,感知提问的技巧及简单方法,以引出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交流汇报(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填写表格,梳理爬山虎的脚“位置—形态—变化”信息(例:位置:茎上叶柄反面;触墙前:嫩红细丝;触墙后:灰色小圆片)。 巩固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爬山虎的脚触墙过程”示意图,并用箭头标注动态变化。 提升作业:选择一种植物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观察,记录其变化(如发芽、攀爬),模仿课文“观察记录表”整理数据。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作者在写爬山虎脚的时候,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我让学生读这两个比喻句后,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从而感受到比喻句用得非常准确、恰当。 不足之处:有部分知识点讲得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给学生讲得还不是很透彻,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改进措施:在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画图的方式进行,不但把爬山虎的脚画得准确、恰当,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们体会到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