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蟋蟀的住宅(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蟋蟀的住宅(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11.蟋蟀的住宅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语言精炼传神,字时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青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昆虫类说明文兴趣浓厚,但缺乏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系统性认知。课文《蟋蟀的住宅》以拟人化语言描述蟋蟀巢穴的构造与建造过程,学生易被生动的比喻(如“平台”“弹琴”)吸引,但对“隧道倾斜排水”“墙壁光滑修理”等细节背后的科学原理(如工程学、生物学)理解困难。部分学生可能混淆“临时隐蔽所”与“住宅”的本质区别,需结合对比阅读强化逻辑分析。此外,学生对“连续观察”的记录方法(如表格、图文结合)应用能力较弱,需通过实践任务引导其从“趣味阅读”转向“科学探究”,为单元习作“观察日记”积累经验。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语言运用:体会作者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③思维能力: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④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思政元素:通过蟋蟀精心建造住宅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平凡成就伟大”的奋斗精神,培养细致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树立尊重生命智慧、珍视劳动价值的生态观与劳动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通过查找书籍或上网,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 (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蟋蟀的住宅。 由谈话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在谈话中自然融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置、抛” 翘舌音:蟀、宅、慎、址、置;平舌音:搜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较” 指导书写:“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1.学生简述识字方法。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学生描红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学生结合词语解释造句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然后读通课文并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正确书写“宅”“慎”“骤”等生字,抄写文中体现蟋蟀住宅特点的句子 巩固作业: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巢穴(如蚂蚁洞、蜗牛壳),仿照课文第2段,用“先…接着…然后…”描述其构造特点。 提升作业:查阅资料,探究其他昆虫的巢穴构造(如蜜蜂蜂巢、白蚁丘)。
八、板书设计: 11、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点 修建住宅
课题 11.蟋蟀的住宅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③思维能力: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④审美创造: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通过查找书籍或上网,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1.学生完成听写。 2.学生集体纠错。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 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课文,根据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2—6自然段。(教师板书:住宅特点)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教师板书: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隧道——排水良好 门——隐蔽 平台——平坦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 挖掘过程: 长时间修整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环节三: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总结: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交流讨论: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让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用“____”标出文中拟人化描写的句子(如“蟋蟀在这平台上弹琴”),并选一句说明其表达效果。 巩固作业:根据课文“最多九寸深,一指宽”等数据,绘制蟋蟀住宅剖面图,标注各部分功能(如“出口”“平台”“卧室”)。 提升作业:连续一周观察同一自然现象(如蜘蛛结网、燕子筑巢),用“图文记录表”整理变化,模仿课文语言风格写一则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外部:隐蔽、平坦 住宅特点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十月 如何建筑 挖掘过程(勤奋) 不断整修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这节课我非常重视读的训练,采用初读、再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蟋蟀的敬佩之情。 不足之处:对于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分析、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没有让学生照样子进行仿写句子练习。课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改进措施: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作者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要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