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习作:写观察日记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以日记的形式写观察的事物的特征,要注意两点: 1.写作目的 (1)尝试用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 (2)尽可能认真观察,写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内容 (1)认真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写出观察者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2)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内容更加丰富。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日记写作经验,但对“连续观察”缺乏系统性认知,易停留在表面现象记录,难以捕捉动态变化细节。部分学生存在观察兴趣短暂、记录语言笼统(如“叶子变黄了”)的问题,需通过范例引导(如《爬山虎的脚》中“细丝弯曲”“小圆片巴墙”)学习如何用具体动词、比喻等描述变化过程。此外,学生可能对多感官观察(触觉、听觉)和科学工具(尺子测量、拍照对比)的运用较为陌生,需在教学中渗透方法指导。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观察日记的撰写,感悟中华文化中“格物致知”的实践传统,增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理性探究的文化认同。 ②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准确动词、比喻等语言形式,生动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形象性。 ③思维能力:在连续观察中培养系统性思维,通过比较、推理等,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分析能力。 ④审美创造:在观察自然动态中发现秩序与美感,尝试通过文字、图画结合的形式创造个性化表达,激发对生命之美的感知与热爱。思政元素:通过观察日记的撰写,引导学生感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培养细致观察、持之以恒的品质,激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热爱。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地观察。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事物(动物或植物等),观察其变化,并简要记录下来。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指导审题,关注习作重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观看植物生长的动态图,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依次出示仙人球开花过程、大豆生长过程、蘑菇生长过程的动态图片,指名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它们的变化是不是很奇妙呢?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事物每天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你有没有留意过?我们今天就来写一写观察日记。 板书:写观察日记 1.阅读习作要素,了解写作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重点是通过连续观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2.阅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明确本次习作任务: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2)确定观察对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四位学习伙伴的话,明确观察对象种类很多。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部分,说一说观察日记还可以记录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附上图画或照片,让日记的内容更加丰富。 3.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本次习作的重点吧。 1.预设1: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预设2:可以写下观察的过程、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2.预设1: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预设2:观察要细致,写出观察对象的变化。 预设3:要将观察时的想法和心情写出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要确定观察对象,调动多种感官,按顺序观察。还要把事物的变化写生动,写出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直击主题,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作重点及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教学环节二:拓展思路,指导选材技巧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回顾课文,打开思路 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圣陶老爷爷能够细致地观察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中,法布尔连续观察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2.习作提示的观察日记 如何写好观察日记呢?我们一起跟随课本中的习作提示来看一看吧! 教师指名学生自由表达。 3.巧用导图,指导习作选材 教师引导: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写观察日记,习作提示中向我们推荐了可以观察什么对象? 教师提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4.指导学生说以后所自己想观察的对象。 现在我们依照思维导图口头说一说你观察的对象。 我们先来看一看学习小伙伴是怎么说的? 学习伙伴1:我观察的对象是秋天的树叶,先是绿绿的,然后慢慢地变黄。 学习伙伴2:我观察的对象是月亮,先是弯弯的,然后呈半圆形,最后变成圆圆的。 学习伙伴3:我观察的对象是泡在水里的豆子,先是一棵小小的豆芽,然后长出椭圆形的叶子,豆芽越来越高。 1.预设1:从“爬山虎、蟋蟀、燕子”中可以知道,写观察日记,既可以写植物,也可以写昆虫、鸟等动物。 预设2:从“观察了很久、全过程”等词语中可以分析出,观察日记要连续观察,并且要写出观察的过程,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预设3:从“日记的形式”中可以知道,要写成日记,并且是写几篇观察日记,以时间顺序来写,更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变化过程。 2.预设:种子、树叶、月亮、小猫…… 预设1:观察对象的变化:颜色、形状、大小…… 预设2:要写出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3.我也会说:我观察的对象是 ,先 ,然后 。 通过学习小伙伴的表达与分享,让学生明确可以观察哪些事物,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并勾连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教学环节三:研读课文片段,学习写作技巧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教师过渡:同学们的观察很认真,观察也很有条理。我们应该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怎样准确生动地表达?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学一学写作方法吧。 1.研读课文片段,学习写作技巧 (1)怎样连续细致地观察? 第一步:细致观察。出示《爬山虎的脚》片段 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细致观察? 第二步:连续观察。出示《蟋蟀的住宅》片段 通过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怎样准确生动地表达? ①妙用修辞 读一读下面的片段,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片段: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片段: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弹琴。 ②妙用词语 片段一: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片段运用了哪些动词? 1.预设:作者在观察爬山虎的脚时,抓住了它的生长位置、外形、颜色,从不同方面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具体的印象。 预设:因为作者连续观察,所以在描写蟋蟀建造、整修洞的过程时很有条理,并且很具体。 2.预设: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细丝的样子,非常逼真。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蟋蟀的叫声动听、悠扬。 3.预设:“巴”“拉”“紧贴”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富有画面感。 通过对课本片段、小伙伴所写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明确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巧,为完成和修改整篇习作作铺垫。教学环节四:佳作欣赏,学习技巧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教师过渡:在学习完选材方法和写作技法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例文《蚕宝宝观察日记》。一起来读一读习作例文,边读边思考例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写蚕的观察日记,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己观察蚕的见闻和感受。小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得很生动。结尾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中心也很明确,另外,日记格式正确规范。这是一篇不错的观察日记。 预设1:第一篇日记开头交代养蚕的原因,引出下文。 预设2:第一篇日记的第3自然段对蚕的外形进行观察和描写,很形象。 预设3:第三篇日记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蚕,很形象,读后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预设4:结尾表达感受,突出了主题。 通过例文引路,让学生借鉴,从而更好地完成习作。教学环节五:学列提纲,动笔练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明确本次习作提纲要求:观察事物变化经过,挑选重点写成观察日记。 2.自主交流拟题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为本次习作拟题? 2.依照范例,学习写作提纲 。 (1)出示写作提纲范例,根据提示思考:怎么列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 (2)师生讨论并归纳:列提纲时你打算观察什么事物?它有哪些明显的变化?你打算分几个阶段写出变化?每个阶段你重点写些什么变化?使用什么方法来写?你是否已经储备好了相关知识?你打算拟个什么题目? (4)学生列完提纲后,师生交流提纲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提纲内容。 3.交流习作的想法。 教师提问:对于这次习作,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4.如何让我们把观察对象写清楚,写生动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习作素材,希望能对大家的习作有所帮助。 1.预设1:观察对象的名称,例如:《小乌龟》《火烧云》。 预设2:观察对象+观察日记,例如:《黄豆发芽观察日记》《雷雨观察日记》…… 2.学生自主列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预设1:写作时除了日记时间外,还要用“一天后”等时间词语,准确表达时间和过程。 预设2:写作时要抓住一个重点,比如“发芽的过程”不能什么都写,没有重点。 预设3:观察日记不但要写得准确,也要写得生动形象做到这两点就是好作文。 4.学生按照拟定好的习作提纲,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写作素材的提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有挑选地运用,大大降低习作的难度。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如月相、豆芽生长),连续观察3天,用图文结合或表格记录变化,至少写出2处细节。 巩固作业:分析《蟋蟀的住宅》中“隧道最多九寸深”的表述,对比删去“最多”后的差异,总结作者用词的严谨性。 提升作业:开展“跨感官观察实验”:闭眼触摸不同质地物体(如树皮、鹅卵石),记录触感并联想比喻句八、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课题 习作:写观察日记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观察日记的撰写,感悟中华文化中“格物致知”的实践传统,增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理性探究的文化认同。 ②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准确动词、比喻等语言形式,生动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形象性。 ③思维能力:在连续观察中培养系统性思维,通过比较、推理等,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分析能力。 ④审美创造:在观察自然动态中发现秩序与美感,尝试通过文字、图画结合的形式创造个性化表达,激发对生命之美的感知与热爱。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事物(动物或植物等),观察其变化,并简要记录下来。四、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评议结合,学习修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针对《写观察日记》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习作。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习作要求,赏评同学的习作,在赏评过程中,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随时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组共评共议,评选优秀习作。小组长展示优秀作品,其他学生评议: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提出什么建议。教师相机指导。 2.教师引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可以对照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作文。 评价内容评价 细则自评文章内容能写清楚观察对象时什么。能调动感官,按顺序观察,写出事物的变化。能写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文章结构开头吸引人,点明观察对象是什么。中间写出事物变化的过程。结尾点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语言表达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按一定顺序写,写清楚事物的变化。用词准确,语句优美,能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阅读评价表,老师解释评价表如何使用,符合要求的在自评栏里打√。学生对照评价表,自主评价,修改习作。 依据评价标准修改,针对性更强,小组內相互修改。教学环节二:优秀习作赏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出示例文1:小鱼成长观察日记 引导学生关注例文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欣赏例文的写法。 总结:这是两则观察小鱼成长的日记。小作者观察了小鱼的外形、食物和身体发生变化,写出了给小鱼换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小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鱼的样子、动作描写得很形象,增加了习作的趣味性。 2.出示例文2:草娃娃的一生 读一读这篇短文,读后小组交流,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总结:小作者观察了草娃娃的一生,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小作者按时间顺序,用六则日记记述了草娃娃刚买回来的样子和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结尾总结全文,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了文章中心。另外,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1.预设: (1)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如把小鱼比喻成“小米粒”“云朵”,形象地写出了小鱼的小和身体轻盈的特点,是文章更生动具体。 (2)小作者对小鱼做了细致的观察,写出了小鱼的大小、脑袋和尾巴发生的变化,观察仔细,描写具体。 (3)结尾也很有特色,表达了小作者的感受,使日记结构完整。 2.预设: (1)初识草娃娃,对草娃娃从上到下进行了描写,突出其呆萌、可爱的特点。 (2)恰当地运用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3)按照时间顺序去写,条理清晰。 (4)结尾抒发感情,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草娃娃的喜爱之情。 欣赏优秀例文,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技巧。教学环节三:修改习作,组内分享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2.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师生交流。 3.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4.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1.请学生大声朗读习作,参照评价表,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小组内交流,共同修改。 3.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 写作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暮江吟》中“露似真珠月似弓”并配简笔画,体会比喻的生动性。 巩固作业:观察家中植物叶片的排列规律(如“叶尖一顺儿朝下”),用“先……接着……最后……”句式描述其生长方向。 提升作业:小组合作完成“校园角落生态微记录”,用连续一周的观察日记、照片拼贴和测量数据(温度、湿度)制作自然简报,体现“小发现”与“大环境”的关联。六、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有感受,记下来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学生能够在回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观察的事物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用词比较准确、恰当。 不足之处:习作中的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把观察对象描写得很真实,但总感觉叙述平平淡淡,关键是没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所致。 改进措施:习作指导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记录好观察对象的变化,并写清楚观察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现象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观察、积累中不断提高、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