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习作:生活万花筒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重点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互评法互相点评习作。 本单元的习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了习作任务,并提示学生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写看到或听说的事,还列出了八个题目供学生参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第二部分呈现了一个帮助学生梳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表格,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能按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第三部分对习作修改提出要求,要把习作读给同学听,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初步选择事件并按顺序叙述,但易出现以下问题:选材单一:多集中于“获奖”“摔倒”等泛泛事件,缺乏独特视角。细节薄弱:对“经过”部分简略带过,缺少生动描写。情感模糊:结尾常直接点明“我很开心”,未能通过事件自然传递感悟。需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情感变化”“细节扩写训练”突破难点,并借助互评反馈提升表达深度。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表达交流,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②语言运用: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习作素材。 ③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④审美创造:通过写生活中的小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政元素:通过记录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家庭风波、同学互助),引导学生感悟“细微处见真情”,培养感恩之心、同理心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平凡生活蕴含美好”的价值观。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师生谈话导入 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有许多的事发生着,令人感动,令人赞叹不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事,也许其中有一些给了你很深的印象和启迪。今天,我们就试着把你心中的这件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你记忆中的事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生活万花筒”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吧。 1.思考让自己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事情。 2.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讲述自己对文中印象最深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我给大家分享的事情是我亲身经历的/听到看到的,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事,让我感到____________。 谈话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习作学习中。教学环节二:审题指导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读题目思考 读到这个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生活万花筒)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请你以“生活万花筒”为主题,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到的一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完整,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板书:……的事) 学生回答问题 共同点:所记的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而不是两件事,要集中写好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不久前,也可以是过去好几年的,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街头巷尾。 不同点:一件事,可以是听到、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必须自己做到认真读一读,打开写作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确定选材的范围,必须多读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让学生快速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教学环节三:组织材料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学习习作提示,确定写作材料。 2.想想你想写的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事,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是激动,是伤心,还是害怕……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是什么事。 (2)说一说事情的原因。 3.汇报自己的选材。 4.教学“参考片段”明确写作要求 (1)学习“参考片段”——《难忘的一件事》默读思考:文章从几方面把一件事写具体? (2)交流: 写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语言、动作 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写了我的心理活动(重点) 还有同学的反映 (3)归纳方法 把事情的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1.学生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些内容的事? 2.交流,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吸取教训的错事,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总之是有意义的,写下来能给人以启发的事。 3.回顾亲身经历的事,看看有没有必要把它写下来。 4.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从教材提供的8个题目中选定1个,填写表格梳理“起因—经过—结果”。 巩固作业:从初稿中挑出1处“经过”部分,加入动作、语言描写(如捉蚊时“踮脚→屏息→猛拍→懊恼”)。 提升作业:在结尾添加“启示句”,将个人事件升华为普适道理(如《家庭风波》结尾:“原来,争吵不是目的,理解才是爱的语言”)。八、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1、审题 2、组织材料 3、列提纲课题 习作:生活万花筒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表达交流,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②语言运用: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习作素材。 ③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④审美创造:通过写生活中的小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四、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突破难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事情的过程。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3.教师总结:写事情经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细节;详细介绍过程中,你的心理活动,你的想法,动作表现,什么结果,获得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经过、结果)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描写人物更加具体形象 ①人物语言(什么情况?说了什么?) ②人物动作(对什么人?怎样做的?) ③人物神态(说做时候?怎样表情?) 学生通过自我理解文言文语句,能充分的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意义。教学环节二:动笔成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写难忘的一件事,关键是什么事,要写出为什么让人难忘,重点是要写出难忘,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抓住细节重点写出这件事的经过,要写出你的感受,是激动,是害怕,还是高兴,要表达真实的感受,结构要完整,合理。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练习。 预设1:最简单的方法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件。 预设2: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事件写得一破三折,开头突出事件的矛盾点,结尾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环节三:修改习作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教师点拨:好多人喜欢边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因为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又加上习作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看成对的。而朗读却不一样,朗读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必须看清字形,因此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从而全面地加工、润色。最后我们还应该把改后的习作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看看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 2.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 教师点拨:在比较中体会自己和别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 3.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修改。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2.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3.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习作。 5.课堂交流,指名学生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对比自己的习作从而进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用流程图列出事件的关键情节(如《照片里的温暖》:拍照片的背景→照片中的场景→照片背后的故事)。 巩固作业:在习作中用不同符号标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如何改进后者(如将“我很感动”改为“我的眼眶湿润了”)。 提升作业:将习作改编为3分钟短剧剧本,设计角色对话与场景说明,在班会中表演,体验“生活故事的艺术转化”。六、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抓重点,详略得当, 中心突出,感情真挚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写得比较完整,并且能够给习作拟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不足之处:少数同学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也没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句比较平淡。 改进措施:指导学生给习作拟题目时,最好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拟题的原因,然后再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师生共同评议,看看题目是否准确恰当,并帮助修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