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20.陀螺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陀螺》这篇文章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以陀螺为线索,主要叙述了自己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从而表达了对陀螺的喜爱之情。本文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陀螺游戏的新奇感强,但易被“撞陀螺”的趣味情节吸引,忽略“丑陀螺逆袭”的象征意义(如“荣誉小如微尘”背后的自我认同)。在批注“心情变化”时(如“堆满乌云”到“辉煌时刻”),部分学生可能割裂情感与事件关联,需借助比喻句赏析(如“快乐像过冬的燕子”)强化情感迁移能力。对“人不可貌相”的抽象哲理,学生易停留在“陀螺外观与实力反差”的表层理解,需结合生活实例(如“成绩普通却擅长艺术的同学”)深化辩证思维。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③思维能力: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借助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 ④审美创造:通过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道理。思政元素:通过“小陀螺逆袭大陀螺”的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平凡事物中蕴含非凡价值”,培养“不以表象论成败、自信自强”的品格,树立“坚持努力终会赢得尊重”的信念。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陀螺的相关资料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谈话:你喜欢玩什么游戏?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2.童年的“我”最喜欢的“小木头块”,那是怎样的小木头块?带给了“我”哪些美好的回忆。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思考、回答。 2.思考,产生疑问。 3.齐读课题,质疑:陀螺是什么样的?围绕陀螺发生了什么事?带给“我”怎样的影响?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戏的快乐,以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之旅。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同时,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会写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展开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朗读,巩固字音。 1.默读课文,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同时圈画读不准的生字,借助识字表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轮读课文。(1)展开小组互学生字活动: ①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②读准字音“钉、旋”,用不同读音组词。 (2) 合作交流: A.按形声字的特点识记:溃、预。 B.拆分法识记:况、仍、否。 C.形近字区分识记: 恨—很、帅—师、尤—龙、兵—乒—乓、豪—毫。 D.做动作识记:旋。 E.品字形结构:品。 F.反义词识记: 丑—美、败—胜。 3.开火车读词语。 1.认读生字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形声字、猜字谜等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倾听中巩固字音。教学环节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全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了哪些事”展开交流,并尝试着概括全文。 1.小组合作轮读课文。 2.默读课文,交流思考所得。 引导学生围绕“陀螺”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事件。教学环节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否、旋、况、兵、败、仍、尤、恨、帅、预、溃、品、丑、豪”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巡视中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逐一观察每个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注意:“旋”的右下部与“定”区分开;“溃”的右部“中”下有一横,不可丢。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对自己写不好的字多练写几个。 5.互相点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笔画写得不够好,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1.指导学生写字前,先观察生字,做到心中有字,笔下生字。 2.提示学生:书写生字做到三个“一”要正确,握笔姿势要端正,还要注意美观,掌握书写规则(例如左窄右宽等)。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听写生词“况、溃、豪”,用“得心应手”“手舞足蹈”造句。 巩固作业:圈出描写“丑陀螺”特点的语句(如“不伦不类”“上下左右有支撑点”),批注其与“辉煌胜利”的关联。 提升作业:联系自身经历,举例说明“你或他人曾因‘其貌不扬’被低估,但最终证明价值”的事例,并总结启示。八、板书设计:课题 20.陀螺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③思维能力: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借助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 ④审美创造:通过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道理。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陀螺的相关资料四、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复习本课生字词(大屏幕出示本课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思考:“我”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浏览一遍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通过浏览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点明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环节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指导学生读课文,思考:“我”起初的心情怎样? 2.引导学生总观全文,梳理出 “我”的心情变化轨迹。 (1)“我”做了哪些事?(2)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你有什么想法?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能衬托出“我”心情变化的地方。 4.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段。 5.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描写,说说自己的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问题,汇报。 2.细读课文,合作交流,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 3.找出文中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分析人物的心情变化。 4.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5.结合句段,表达自己的想法。 1.在朗读中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默读、浏览等习惯的养成教育。 2.引导学生读文中要学会概括、归纳,从整体上认识、分析人物,探 寻人物情感的变化。 3.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方面的描写,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教学环节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指导学生思考:这个陀螺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引导学生发现谈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交流。 2.结合实例,发表观点。 3.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也要学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及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由读到悟,提升思想认识。教学环节四:布置作业,搜集分享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2.搜集有趣的故事,和同学分享。 1.尝试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从课内到课外,利用多种手段,收集有趣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 学习所得与大家分享,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用时间轴梳理“求陀螺—获赠陀螺—被嘲笑—逆袭胜利—悟哲理”的过程,标注关键事件。 巩固作业:以“我”的视角,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描述“被嘲笑时”和“获胜后”的矛盾心情。 提升作业:将“陀螺大战”改编成寓言故事,赋予“大陀螺”与“小陀螺”拟人化对话,体现“强弱并非绝对”的主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弄清楚课文写了哪些事情,并且能找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 不足之处: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进措施: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抓住主要内容填写表格,此举对于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