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辛亥革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讲 辛亥革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的建立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辛亥革命(1911—1912年):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实现了从帝制向共和的转型。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年):一方面是北洋政府内政的治与乱;另一方面是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探索救国的新路径,中国在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其中,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成为主线,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懈努力;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孕育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担负起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思想文化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三大思潮;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动摇;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步中国化;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
第18讲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理清·知识结构】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1)清末“新政”
目的 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特点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类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结果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过程 开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发展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为制定“宪法”作准备
结束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
影响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积极准备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①。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② 
(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③ 引起了巨大震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有利时机 1911年5月,四川④发展成武装起义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⑤第一枪
结果 成立⑥;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关于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⑦ 
关于民权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关于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
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⑧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 退位 南北 议和 ⑨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革命党人答应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清朝 灭亡 ⑩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袁世凯 当选临 时大总统 标志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结果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 影响 政治层面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层面 传播了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 与 教训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摘编自教材第110页导言)下面是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
该书“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该书宣传了什么思想 该书与辛亥革命之间有何关系
2.(摘编自教材第111页“史料阅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这表达了林觉民怎样的情怀
3.(与教材第111页“学思之窗”中的“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相关联)(2021·广东,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4.(摘编自教材第112页“历史纵横”)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的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联系 为什么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命题视角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
材料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观念既难以摆脱具有千年传统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又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带来的冲击。但不得不加以正视的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观念是在西方军事、政治及文化等多重冲击下得以形成的。尽管它内蕴着千年传统的民族观念,但其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架构。诚然,这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内行革命,亦即“反帝反封”的过程中与激进主义思潮互为绾结,确乎展示了其所具有的异常明显的效用。
——摘编自杨毓团《从“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到“新天下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特质流衍论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命题视角二 “苏报案”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  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富影响力的事件。章太炎和邹容二人在上海《苏报》上发表文章,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等,这被清政府认为是世所不容的罪行,原本“照律治罪,皆当处决”,但在外国势力把持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最终判决中,邹容、章太炎只是被分别判处两年和三年的监禁。
“苏报案”大事记
1903年6 月30日起 先后进行了多次会审,主审是清政府官员、英国副领事,原告是清政府,被告是章、邹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其间,清政府多次试图要求引渡章、邹等人,未获列强驻沪领事团同意
1903年 8月至9月 《国民日日报》大量转引外文报纸关于苏报案的报道,大部分是支持革命党或者有利于革命党的内容
1903年 12月 清政府官员判决章、邹二人“谋逆”罪名成立,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当庭否决,拒不承认判决。其后,就监禁年限,中外双方多次协商未果
1904年 5月 各国领事一致主张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并提出将5月 21日作为最后期限,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该意见,将释放章、邹二人
——摘编自蔡斐《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苏报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主题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命题视角一 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
纪年作为一种计量时间的工具,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了纪年方式的多元化景象。1882年,上海《申报》使用“西历一千八百八十二年”“大清光绪八年”与“壬午”共同标记年份。康有为创办的《强学报》在首版上增加“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纪年方式。1903年,革命刊物《江苏》则采用了“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来标注时间。
——摘编自张磊、许天敏《重构国族与接轨世界:中国近代报刊的纪年之争》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民国试图用“民国纪元”代替皇帝年号纪年的措施来表明新政府的新气象,并凸显政权的“正朔”,但诸如过年等按阴历的习惯依旧普遍。最终,中华民国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与西洋历结合,阳历的“洋历”色彩消退,并变为国民需要遵守的通行历法。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纪年方式多样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法的特点。
命题视角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清朝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皇帝想象的那样稳定和坚固。清朝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尽管康乾盛世可以数出好多成就,但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着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清朝的“衰落”。就在乾隆皇帝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摘编自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从中国史、亚洲史和世界史看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庆典》
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辛亥革命的影响
1.(2024·广东,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命题角度二 清末宪政的作用
2.(2024·全国甲卷,29)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命题角度三 清末新政的影响
3.(2024·新课标卷,2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表(单位:人)。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视角出新一 清政府的国旗与国歌
4.随着近代外交的发展,晚清政府官方正式确立了第一面国旗——黄龙旗(图1)。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又颁行了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图2)。从第一面国旗的确立到第一首国歌的颁行体现了( )。
图1 黄龙旗 图2 清朝国歌《巩金瓯》
A.近代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B.清政府尝试与国际接轨
C.列强侵略促进思想民主化
D.清政府近代化的渐进趋势
视角出新二 清政府资政院的成立
5.1910年,清朝资政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议院性质的机构。在资政院第一次年会上,议员们对下一年的财政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查,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此可知,资政院的建立( )。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
D.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视角出新三 清末新政中师范馆的设置
6.清末新政时期重办京师大学堂,其中师范馆部分教员姓名及教授科目和薪资如下表所示。通过此表可知,师范馆( )。
教员姓名 教授科目 薪资
太田达人 数学、物理学 266两4钱
西村 化学 222两
江瀚 经学 70两
坂本健一 世界史 100两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C.吸引了日籍教员来任教
D.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
视角出新四 庚子赔款的摊派
7.下表所示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部分省岁入额与庚子赔款摊派偿还额比较(单位:万库平两)。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省份 岁入额 摊派偿还额 摊派偿还额所占岁入额比重
直隶 5 747 000 1 300 000 23%
安徽 3 349 000 1 500 000 45%
江苏 23 269 000 3 300 000 14%
浙江 6 985 000 2 100 000 30%
甘肃 564 000 300 000 53%
湖北 2 479 000 2 100 000 85%
四川 4 842 000 2 900 000 60%
山东 5 452 000 1 500 000 28%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摊派比重
B.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C.辛亥革命首发于湖北的原因
D.晚清近代化发展的阻力来源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兴中会 ②三民主义 ③黄花岗起义 ④保路运动 ⑤武昌起义 ⑥湖北军政府 ⑦全体国民 ⑧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⑨袁世凯 ⑩1912 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考教衔接
1.提示 含义:推翻清朝统治,进行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关系: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2.提示 革命者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3.D 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弊端,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贫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排除C项。
4.提示 联系:四川的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爆发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原因:清政府西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使武汉地区清军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客观有利条件。
主题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命题视角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
提示 影响:有利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
解析 据材料“尽管它内蕴着千年传统的民族观念,但其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架构”可知,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据材料“这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可知,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结合所学,还可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分析。
命题视角二 “苏报案”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
提示 历史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新闻舆论的广泛传播;西方司法理念逐渐被中国人认同;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领事裁判权践踏中国司法主权)。
影响:冲击了清朝传统的法律体系;扩大了革命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
解析 第①小问,据材料“1903年”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章太炎和邹容二人在上海《苏报》上发表文章,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等”可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据材料“《国民日日报》大量转引外文报纸关于苏报案的报道”可知,新闻舆论的广泛传播;据材料“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可知,西方司法理念逐渐被中国人认同;据材料“在外国势力把持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可知,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领事裁判权践踏中国司法主权)。第②小问,据材料“清政府多次试图要求引渡章、邹等人,未获列强驻沪领事团同意”“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该意见,将释放章、邹二人”可知,冲击了清朝传统的法律体系;据材料“章太炎和邹容二人在上海《苏报》上发表文章,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及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革命影响;据材料“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可知,西方司法理念逐渐被中国人认同,进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
主题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命题视角一 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
提示 (1)时代背景: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清政府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资产阶级以传统文化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2)特点:新旧杂陈;阴历与阳历并存;政治色彩浓厚;后期有所调整。
解析 第(1)问,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思考。外因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内因方面,据材料一“‘大清光绪八年’与‘壬午’共同标记年份’”可得出清政府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据材料一“康有为创办的《强学报》在首版上增加‘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纪年方式。1903年,革命刊物《江苏》则采用了‘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来标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产阶级以传统文化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第(2)问,据材料二“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诸如过年等按阴历的习惯依旧普遍”可得出新旧杂陈,阴阳历并存;据材料二“民国试图用‘民国纪元’代替皇帝年号纪年的措施来表明新政府的新气象,并凸显政权的‘正朔’”可得出政治色彩浓厚;据材料二“最终,中华民国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与西洋历结合,阳历的‘洋历’色彩消退,并变为国民需要遵守的通行历法”可得出后期有所调整。
命题视角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提示 中国史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亚洲史角度: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体现,鼓舞了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世界史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解析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等角度加以分析可知,中国史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亚洲史角度: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体现,鼓舞了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世界史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1.C 根据材料“上海某报”“广告”“民国军光复大汉”可知共和理念受到推崇,C项正确;此广告不能体现“奖励工商”,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剪发”“改装”,无从体现“荡涤净尽”,排除B项;材料只是广告,不能说明“租界权益部分收回”,排除D项。
2.A 由材料可知,预备立宪前,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论战激烈,预备立宪后,“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说明新政暂时缓和了国内政治矛盾,A项正确;新政改革措施多流于形式,其政治目标并未实现,B项错误;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宣传了革命纲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C项错误;近代中国革命派未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D项错误。
3.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军官来源广泛,其中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开明,更容易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革命党人或其支持者,这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无法说明其抵制了列强入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军导致军阀势力扩大,排除B项;军阀混战始于袁世凯去世之后,排除C项。
4.B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外交的发展,清政府开始确定了国旗和国歌,国旗、国歌的确定方便了清政府在国际外交场合开展外交活动,这是清政府尝试与国际接轨的表现,B项正确;《巩金瓯》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美好祈望,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排除A项;黄色及龙都是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作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不是思想民主化的体现,排除C项;《巩金瓯》的歌词内容描绘的是清朝统治者江山永固的期盼,没有体现近代化的内涵,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被迫成立资政院,其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反映了资政院的建立是清政府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C项正确;资政院的建立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资政院的建立是清政府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未体现对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B项;“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重办京师大学堂,其教授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经学”“世界史”等,这表明师范馆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排除B项;C项属于材料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C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湖北地区摊派偿还额所占岁入额比重最高,说明湖北民众的负担最重。而武昌起义最早爆发于湖北,也与此不无关系,C项正确;江苏的摊派比重低于甘肃,排除A项;仅根据各省的摊派比重无法体现列强的侵华方式,排除B项;晚清近代化发展的阻力主要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