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21.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古诗学习经验,能借助注释理解字面意思,但对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如“胡马”“阴山”)及诗人情感(如王昌龄对良将的渴望、李清照对气节的推崇)缺乏深层联结。部分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存在距离感,需通过情境渲染(如边塞风光图、英雄故事)和情感对比(如《凉州词》豪迈与悲壮的交织),帮助其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此外,学生初步具备思辨意识,可引导其结合现实讨论“和平年代的爱国行为”,实现古诗精神的当代转化。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通过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感悟诗人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④审美创造:比较阅读《出塞》《凉州词》两首古诗,感受诗人平息战争的美好愿望和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
思政元素: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感悟古代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英雄人物的气节担当,树立维护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谈话:我们今天要学王昌龄的《出塞》。(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出塞》,引导学生破题。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1.端正坐姿,观察“塞”字的结构。 2.齐读题目,思考“出塞”的含义,联想诗的内容。 3.观看视频,了解边关环境。 4.认真倾听老师介绍。 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了解边塞诗的内容。(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
教学环节二:初读古诗,检测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古诗,范读。 2.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检测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4.学生齐读古诗。要求: (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1.认真聆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和韵脚。 2.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读一读,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要互相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说一说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3.汇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多音字“将”还读jiānɡ,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4.齐读古诗。 1.教师范读时要引导学生: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拼音;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感受古诗的韵脚。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互读、赛读、快读、有节奏地读,把古诗读正确、读通、读顺、出节奏、读出韵味,诗意就会读出来了。
教学环节三:朗读古诗,品味意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组织学生学习1、2句诗。讨论交流: (1)诗句中的“明月”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4)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2.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凉州词》。板书课题。 4.解题并介绍王翰。 5.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6.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7.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8.引导学生交流获得的新感受。 9.引导学生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10.指导背诵古诗。 1.自由读1、2句诗,圈出生字和新词。借助书上注释,逐句读懂诗意,遇到不理解的,小组成员互相补充,纠正。 (1)“明月”一词一直代表思乡。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怎能不思乡? (2)“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说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还没有回家。 (3)一个“长”字道出了时间之久。 (4)在老师的指导下齐读诗句。 2.(1)有感情地朗读3、4句诗,借助注释理解征人们渴望的是李广那样的良将来平定战争,渴望和平,渴望回家…… (2)朗读诗句,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齐读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 (1)朗读诗句,边读边正音,画出朗读停顿。 (2)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个人朗读后,全班齐读古诗。 4.交流课前搜集的王翰的材料,了解诗人。 5.(1)组内成员互相品读诗,成员之间互相纠正错误。 (2)结合注释,交流已读懂的诗句,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6.朗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7.小组内交流古诗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联想。 8.全班汇报:大胆想象描述情境,合理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做到表达清楚有序。 9.(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表现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 (2)小组代表全班展示朗读古诗,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10.借助板书背诵《出塞》《凉州词》。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如“但使”“飞将”“教”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感情。 2.教师可以出示多篇边塞诗歌,进行对比教学,讲“明月”引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讲到“关、边关”,引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怀念良将李广,而想到当前的将军在干什么,而引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意。 3.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可播放合适的音乐来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抓住“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5.注重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学生想象诗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环节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塞、秦、征、词、催、醉。 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点。 3.范写,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秦、催、醉”。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书写评议。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自己认为较难写的字。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教师强调易错笔顺,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熟练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注意“秦”“催”“雄”等易错字。 巩固作业:任选一首诗,用“诗句+画面+情感”的格式写一段赏析(如《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展现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提升作业:查找王昌龄、李清照的其他爱国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生当作人杰”),制作“古诗中的家国情怀”主题手抄报。
八、板书设计:
课题 21.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通过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感悟诗人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④审美创造:比较阅读《出塞》《凉州词》两首古诗,感受诗人平息战争的美好愿望和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复习古诗,揭示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背诵《出塞》《凉州词》,教师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配乐范读诗歌《夏日绝句》。 3.介绍李清照。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背诵古诗,注意要读出古诗韵律。 2.认真聆听教师范读,初步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3.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与李清照相关的资料,整理后汇报。 4.自我推荐进行朗读展示。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气势。 本诗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教师在汇总古诗背景时不宜过多过细。
教学环节二:识记生字,朗读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引导学生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指名朗读诗句,思考讨论: 项羽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5.引导学生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应当怎样做人了吗? 6.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画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1)自由读诗句,读好停顿。 (2)组内轮读,互相评价。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活着的时候,应当做杰出的人;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4.小组讨论:借助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了解项羽;了解人们至今还怀念项羽,“思项羽”的原因是佩服他宁死不屈的气概。 5.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6.(1)小组内赛读。 (2)指名配乐诗朗诵。 1.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这个有效资源对古诗进行理解。 2.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小组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学习,可以快速将知识内化,以便更好地为学习新知服务。 3.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谈做人。
教学环节三:对比阅读,体会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整体回顾《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对比三首古诗,说一说,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 来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指导背诵积累。 1.朗读三首古诗。 2.小组讨论: (1)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爱国的诗作。 (2)《出塞》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久征未归的同情。《凉州词》全诗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的。《夏日绝句》借赞扬项羽宁死不屈,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情境,表现了诗人爱国的情怀。 3.同桌互相背诵,互相检查。 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乡之苦。 找出共同点时,可引导学生从题材方面入手。
教学环节四:指导书写,朗读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杰、 亦、雄、项。 2.示范书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4.配乐朗读全诗。 1.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练习扩词、造句。 2.认读生字,观察范字。 3.交流写字方法,练习书写生字。 4.同学之间进行恰当评价,取长补短。用不同的感情朗读三首诗。 针对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从而把每首诗读好。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结合注释解释“但使龙城飞将在”“醉卧沙场君莫笑”“死亦为鬼雄”中加点词的含义。 巩固作业:对比《出塞》与《夏日绝句》,分析两首诗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前者借古讽今,后者直抒胸臆)。 提升作业:以“如果我是诗中的_____(将士/项羽/诗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结合诗句内容谈如何在和平年代践行爱国精神(如学习本领、维护国家尊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中,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理解诗歌意思时,大多数学生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独立理解诗句意思,老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帮助。 改进措施:学习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插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插图中的情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