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叙事文概括能力(如提取事件、梳理因果),但对近代中国“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缺乏直观认知,需通过资料补充(如租界历史、列强侵华史实)深化理解。学生对周恩来的情感转变(从“疑惑”到“立志”)易停留于表面,需通过关键场景(如租界见闻、巡警事件)的细节品析,体会其内心震动;同时,部分学生对“读书目的”的认知较模糊,需结合现实讨论“当代少年的责任”,促进家国情怀的内化与行动转化。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④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思政元素:通过周恩来少年立志的故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培养为民族振兴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意识。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揭示文题,感受主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引导学生交流周恩来勤学的相关资料。 2.板书题目,指导解题。 3.指导学生读好文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老师简介,对人物有初步了解。 2.思考回答:“崛起”的意思是什么? 3.用不同语气朗读题目,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在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个题目时,注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指导读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 2.多媒体课件出示会写字,重点指导 “肃、晰、赞、疑、惑、训、斥”的书写。引导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3.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认读。指导学生在句子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好的句子,请教工具书或小组同学。 2.小组内互读生字、给生字组词,交流生字的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 3.同桌之间互认互考,开火车读词语。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若有所思、疑惑不解”等词语。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不要为解词而解词,要适当结合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环节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思考:课文分几部分写的?并尝试概括课文主 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这四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四部分内容的相关段落及重点词语,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描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段,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环节四:朗读对话,初步感受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指名朗读课文对话内容,引导学生 思考并组织交流: (1)朗读第一部分中的对话内容,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从伯父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一连串的疑问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3.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两部分,思考并交流: (1)抓住“默默地”“若有所思”等词语,了解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才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从中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个欺压中国人民的地方,这也 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体现之一。 1. 围绕周恩来的一连串疑问,体会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引导学生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伯父无奈的语气和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教学环节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概括本课学习收获。 2.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 2.完成拓展练习: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从不同角度进行,如:生字、词语、过渡段、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解释“中华不振”“惩处”“训斥”“崛起”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造句。 巩固作业:从文中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如巡警欺压百姓、国人敢怒不敢言),批注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活动。 提升作业::以“我的读书志向”为题,模仿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发言,写一篇1分钟演讲稿,要求结合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如科技强国、文化传承)。八、板书设计: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④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四、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找出来。 (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写的三件事。 2.再读文,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语。 默读时,教师提示学生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教学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16自然段。思考: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关键词来谈一谈。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根据问题,完成“活动卡”。 2.组内交流学习收获。抓住重点词,读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印象,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内交流。教学环节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及相应的人物,教师适时点拨: (1)中国妇女。 这是一个怎样的妇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她的不幸? (2)中国巡警。 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实际上他们做了什么? (3)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着拳头”让你感受到什么? 2.指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各自的特点。 3.启发思考: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在沉思,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4.深情旁白,介绍周恩来的志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卓越贡献。 5.介绍“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1.全班交流汇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1)抓住“哭诉”等词语,体会这位妇女的“可怜”,并读出“不幸”的语气。 (2)交流“不但……反而……”的巧妙用法。感知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颠倒是非、胡作非为。读出厌恶的语气。 (3)谈对“紧握”“但”“只能”的理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目睹不公平的事是多么“悲愤”。读出悲愤的情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巡警的可恶、妇女的可怜、围观中国人的可悲。 结合朗读谈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感悟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及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聆听老师介绍,体会周恩来伟大的一生,以及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 5.谈谈学习本文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1.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适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更好地走进文本,加强感受。如:想象一下,妇女会怎样哭诉?你仿佛看到了洋人怎样的嘴脸?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那段屈辱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时代背景,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视频资料。教学环节四:练笔指导,综合拓展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受到的启示。 2.组织学生写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 3.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并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1.谈学习课文的启示。 2.仿照课文句式,动笔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 3.(1)了解综合性学习要求。 (2)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合作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 (3)适时展示学习收获。 综合性学习主要利用课后时间来完成,然后可以通过班会等时间集中展示。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按时间顺序排列周恩来“听伯父感叹—目睹租界不公—立下志向”三件事,用简洁语言复述故事。 巩固作业:结合课后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写一段话说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诗中“济世穷”“破壁”的志向有何联系。 提升作业:采访身边的长辈或榜样人物(如教师、社区工作者),记录他们“为什么而工作”,整理成小报告,对比不同时代责任担当的形式变化与精神传承。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紧紧扣住词语“中华不振”,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使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并通过谈、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不足之处: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虽然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但没有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导致少数学生对课文理解得不够透彻。 改进措施: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辱,为什么中国巡警没有给中国人撑腰,围观的中国人也只能劝慰那位妇女呢?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才更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