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这是一首新诗,且离学生年代较远,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课文插图是黄土高原的风光,近处是窑洞,远处是宝塔山。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二、学情分析: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追寻历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③思维能力: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④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延安精神,明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需要延安精神的道理。思政元素:通过追寻延安精神,引导学生感悟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核,树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复兴道路的认同感。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谈话导入,板书题目,教 师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诗歌写作背景,简介延安。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提出思考:“我”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1.齐读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并聆听老师简介,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带着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整个题目时要注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环节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范读诗歌。 2.课件出示重点词语,小组内自学自检生字词。 延安 昔日 雨后春笋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1.聆听示范朗读,听准字 音,画出停顿。 2.(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件出示的词语。 (2)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有难度的小组成员 之间互读词语、互相纠正。 (3) 每组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读文前要提示学生边听边画好诗歌的停顿;在扫清词语障碍时, 要注意强调读音准确,如“镢头”第一个字是二声。教学环节三:品读诗歌,体味延安精神(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自由读第1节诗歌,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什么? 2.指导学生交流。 3.写句子,完成学习卡:像________________的鱼儿,在追寻 __________________。 4.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第1节诗。提示:要读出迫切感。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修辞方法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6.尝试背诵第1节诗歌。 7.自由读第2节诗歌,说说这节诗歌都写了哪些事物。 8.出示“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老照片,简介时代故事。 9.思考:作者是单纯地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个地方吗?作者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呢?本节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10.简单讲解诗歌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的句子。 11.组织小组齐读诗歌第2节内容。 12.借助学习卡,小组内自学第3~6节诗歌。集体交流。 13.全班朗读第5、6节诗歌。 14.分节朗读全篇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交流读诗感受。(从修辞方面) 3.仿照第1节诗歌写句子,完成学习卡第一部分后,全班交流展示。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1节。 5.尝试自己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6.背诵第1节诗歌。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诗 歌,找到诗中所写的事物。 8.一边看图一边聆听教师简介“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故事。 9.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问题:作者不是单纯地要追寻这四个地方,是要追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10.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体会诗歌。并思考本诗中的四个地方都指代的是什么。 11.小组成员齐读第2节诗歌。 12.小组内共同自主学习诗歌第3~6节的内容,完成学习卡第二部分内容,交流 学习成果。 13.齐读诗歌第5、6节。 14.六名同学分节朗读诗歌。 1.教学时,提示学生从修辞方面入手感受诗歌所要 表达的情绪: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燕子对春光的追寻与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教师鼓励学生打开思维,大胆想象,根据提示进行仿写,全班交流展示。 3.介绍故事时,可引导结合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加深理解。 4.对借代这种修辞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多、过深,重在让学生多读,然后体会。 5.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巡视,相机指导。教学环节四:总结全文,深入思考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说一说:你认为“延安精 神”都包括什么? 2.扩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3.带着对延安精神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读文后思考并回答“延安精神”都包括什么。 2.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3.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延安精神”,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解释“窑洞、镢头、脊梁、土炕”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用“顶天立地”造句。 巩固作业:模仿“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用比喻句续写“像______,在追寻______”,表达对延安精神的赞美。 提升作业:从诗中找出两处体现“追寻”的句子,批注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情感态度(如崇敬、传承)。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大多数学生朗读得非常有感情,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领会了词句表面的意思,还不能够从表面的意思引申开去,深入理解词句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 改进措施:在指导学生学习第2~4小节时,老师要及时介绍时代背景,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