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如"尝""唯"等字),但文言词汇积累有限(如"竞走"易误解为"赛跑");对"多子必苦"的因果逻辑理解存在认知冲突(生活经验中果实多应香甜);复述时易遗漏"折枝""信然"等细节,需通过图文结合、逻辑链梳理强化记忆。情感上易认同王戎的"聪慧",但对"不盲从群体"的现实意义感悟较浅,可通过联系"校园从众现象"深化理解。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多动脑,勤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②语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③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精彩。思政元素:通过王戎不盲从、善观察、重推理的行为,渗透理性思辨精神,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世说新语》相关资料,了解王戎。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顺课文。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开门见山,引出单元要素,揭示课题。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进第八单元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要学会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页。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识记“戎”字。介绍“王戎”。 3.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 2.认读“戎”,并和小组成员说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重点知道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3.猜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聚焦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单元的特殊性。课题质疑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教学环节二:朗读课文,体会理解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一)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二)学习第一二句。 一、二句的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三)学习第三句。 第三句意思: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四)学习第四句: 读注释并交流: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五)讨论交流: 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一)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逐句朗读,读好断句。 (1)准确读出3个生字:诸、竞、唯。 小组内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诸、唯”等字的字形。 准确认读词语:诸小儿、竞走、唯戎不动。 读文思考,总结汇报:课文写的是王戎虽然看到道边李树上的李子多,但是没摘的事。 (二)1.自由朗读,尝试断句。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对应注释,初步理解“尝”“诸”“竞走”的意思。 小组内一人说句子,其他组员说句意。说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然后选一人在全班汇报。朗读并背诵一、二句。 (三)学习第三句。 朗读第三句。小组内讨论这一句的意思。 自由读句子。每组一人汇报说出句子意思。 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1.朗读第四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组员听,互相提意见,提醒有困难的词义注释。 读通、读顺是了解文本的前提,读后解疑、整体把握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阅读的规律。教学环节三:观察思考,多元识字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戎、尝、诸、竞、唯。 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 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刚性要求,对于一些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特点很重要。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巩固作业:以"路人"视角复述故事,补充王戎的心理活动。 提升作业:续写"若李树在深山无人处多子,王戎会取吗?"八、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戎 尝 诸 竞 唯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理解课文,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②语言运用: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借助注释,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④审美创造: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世说新语》相关资料,了解王戎。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顺课文。四、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复习回顾,聚焦画面,补充细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引导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2.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明白“之”字指代前文中的李子。 3.对比解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唯”字不可或缺,“唯”字鲜明的写出了诸小儿和王戎的对比,凸显了王戎的机智聪慧。 4.补充细节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动作、补充心理,还原当时的画面。 孩子们看到道边李树结满了果实,压弯了枝头,争着跑过去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王戎没有动,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明白“之”字指代原因。 2.对比解析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苦李也。” 学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必”字必不可少,“必”字鲜明的写出了王戎的那份笃定、那份自信。 3、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语言,还原当时的画面。人们问王戎: “_____________?” 王戎回答: “______________。” 小古文言简义丰,引导学生关注小古文的这一特点。发挥想象,聚焦画面,补充细节,穿越历史时空,感受画面美。教学环节二:还原画面,感知人物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试着丰富细节,还原画面。 2.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呢?用文中的话作答。 小结:观察“道”字的象形字,字的外边是四面八方的路,中间“首”为领头。我们获取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树在道边,人来人往,人流量大,意味着有人试吃,若是甜李,会少子或无子;还能多子折枝,证明是苦李。 小结:王戎看似没有动,实则思维在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王戎看似没有取,实则摘取了智慧的果实。 感知人物: 当时的王戎年仅七岁,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机智聪慧,我们不禁感叹:王戎真乃________________也! 学生活动: 1.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把故事讲生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对比解析 诸儿: 竞走 取之 王戎: 不动 不取 让学生在发挥想象、丰富画面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小古文意蕴深厚,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进行思维体验,充分感受人物形象。教学环节三:复述故事,广泛阅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1、这个故事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请你仔细思考。 2、出示王戎“吝”、“勇”的故事) 3、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1.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把故事讲深刻。 2.同学们读一读“王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里还有两则故事” 让学生在质疑思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学生充分感受了人物形象,复述水平又上一个台阶。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一类,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热情。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生字"戎、诸、竞、唯",用注释解释"尝、信然" 巩固作业:绘制"王戎推理思维图",分析其观察与结论的关系 提升作业:结合生活实例(如"网红店排长队"),写一篇《不盲从的智慧》小短文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学生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吐字清晰,停顿恰当,为背诵、理解课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时,少数学生还不能把故事讲通顺、流利。 改进措施:这篇课文是本学年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