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学历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创造宣言》学历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创造宣言》学历案
【课标要求】
(1)阅读议论文,能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解驳论的基本方法,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2)品味议论文中富有说服力的语言(如排比、反问的运用),体会论证的严密性和气势,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结合作者的思想主张与时代背景,探究议论文中 “破立结合” 的论证逻辑,理解 “倡导创造精神” 的现实意义。
(4)积累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能运用驳论或举例论证等方法阐述观点,感受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的教育思想。
【学习目标】
(1)精准把握《创造宣言》的中心论点 “人人皆可创造”,梳理文中驳斥的错误观点(如 “环境平凡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等),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论证脉络。
(2)找出文中运用的驳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结合具体段落分析其对强化观点、增强说服力的作用,尤其关注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3)联系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理论”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作者倡导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理解创造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4)能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 “创造” 的理解,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写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对创造精神的看法。
【评价任务】
(1)能准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 5 个以上被驳斥的错误观点,概括论证脉络时逻辑清晰,正确率不低于 90%。
(2)能指出至少三种论证手法,每种手法匹配 3 处以上文本例证,且能具体分析其对论证 “人人皆可创造” 的作用,分析贴合文本。
(3)能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如 “教学做合一”)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阐述作者倡导创造精神的三层意义(个体、教育、社会),条理分明,有自己的见解。
(4)所写议论性文字能运用至少一种论证方法,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 150 字。
【学习过程】
导入:以 “创造故事分享” 导入 ——
同学们,提到 “创造”,你会想到什么?是爱迪生发明电灯,还是鲁班发明锯子?其实,创造并非伟人的专属。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声疾呼 “人人皆可创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创造宣言》,看看这位教育大师是如何为 “创造” 正名的。
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读,明确本节课要 “厘清创造观点”“剖析论证智慧”“践行创造精神”。
■ 知背景 识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等教育理论,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创造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创造宣言》等。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当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教育界存在因循守旧、扼杀创造力的现象,陶行知有感于此,写下这篇宣言式的文章,呼吁打破束缚,倡导创造。
■ 任务一:梳论点 明脉络
活动(1):初读全文,用 “○” 标出中心论点,用 “×” 标出被驳斥的错误观点,完成下表(指向目标 1):
中心论点 被驳斥的错误观点(至少 5 个)
________ 1. ________
2. ________
...
评价要点:中心论点准确,错误观点梳理全面,无遗漏关键内容。
活动(2):再读文章,按照 “提出主张 — 驳斥谬误 — 强化观点” 的思路,用流程图画出文章的论证脉络:
示例:提出 “人人皆可创造”→驳斥 “环境平凡不能创造”→驳斥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总结 “创造的途径”
评价要点:流程图能体现 “破立结合” 的逻辑,环节完整,顺序正确。
活动(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先驳斥错误观点,再阐述创造的意义?这种 “先破后立” 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指向目标 1)
评价要点:能说出 “扫清认知障碍,使中心论点更易被接受” 的核心意思,表述清晰。
■ 任务二:析手法 品语言
活动(4):细读文中驳斥 “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的段落,思考:
①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这一观点?(如举例论证:列举曾被认为 “无能” 却有创造的人)
② 这样的论证如何让反驳更有力?(指向目标 2)
评价要点:能准确识别论证方法,分析其对破除偏见、支撑观点的作用,言之有理。
活动(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如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 从语气上:(如 “增强气势,富有感染力”)
② 从内容上:(如 “多角度强调创造所需的品质”)(指向目标 2)
评价要点: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排比的双重作用,体会语言的力量。
活动(6):对比阅读文中论述 “创造之人” 与 “保守之人” 的内容,填写表格:
对比对象 特点描述 作者态度 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创造之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保守之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评价要点:对比点准确,能说出通过对比突出 “创造精神可贵” 的作用。
■ 任务三:探内涵 联现实
活动(7):结合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理论”,分析文中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深刻含义,完成 “创造内涵解读表”:
层面 含义解读 生活实例
空间层面(处处) ________ ________
时间层面(天天) ________ ________
主体层面(人人) ________ ________
评价要点:解读贴合文本与作者思想,实例具体,能体现创造的普遍性。
活动(8):情境辩论:“有人说‘学习任务太重,没有时间搞创造’,请结合《创造宣言》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指向目标 3、4)
评价要点:能运用文中观点(如 “创造并非刻意为之,可融入日常”)进行反驳,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检测与作业】
(1)摘抄文中 5 句富有哲理的句子,注明其论证作用(如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运用比喻,阐明教育者的创造目标)。
(2)以 “我的创造小故事” 为题,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讲述自己或他人的创造经历,体现创造精神。
(3)搜集陶行知的教育名言,结合本文,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短评,谈谈对 “创造教育” 的理解。
【学后反思】
(1)分析驳论文可以抓住 “破立结合” 的特点,先明确驳斥的错误观点,再梳理作者如何建立自己的主张,比如本文通过层层驳斥,让 “人人皆可创造” 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2)议论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还要有力量,排比、反问等手法能增强气势,今后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技巧。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陶行知
中心论点:人人皆可创造
驳斥谬误:环境平凡?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破)
论证方法:举例、对比、排比
创造之道:信念 + 行动 + 勇气(立)
—— 生活即创造,人人皆可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