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以下四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节日庆祝习俗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春节时,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 )着温馨欢乐的氛围;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着对逝者的追思;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 )着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A.弥漫 饱含 传承 寄托 B.散发 包含 传递 托付
C.覆盖 蕴藏 承担 交付 D.迷漫 包涵 传扬 拜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举办端午文化嘉年华活动,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B.本次嘉年华设置了包粽子、做香囊、赛诗会等,深受师生欢迎。
C.端午文化嘉年华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精美香囊和粽子。
D.我们要发扬和继承端午文化,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活力。
3.下列文化现象或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就选自《野草》。
B.“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其中东岳泰山以雄伟著称,西岳华山以险峻闻名,中岳恒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也各具特色。
C.“豆蔻年华”常用来形容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行笄礼,“不惑之年”则指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
D.藏戏中,国王的面具为绿色,象征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红色,代表柔顺;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以示两面三刀。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学们分组合作,用粽叶包裹糯米,再用彩线细心捆扎,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形态各异的粽子。
②主持人首先介绍了端午的起源和“屈原投江”的故事,让大家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③最后,师生们将包好的粽子送给社区老人,让传统节日的温暖传递到更多人心中。
④紧接着,“粽艺工坊”体验活动开始,家长志愿者现场示范包粽子的技巧。
⑤本次“端午文化嘉年华”在教学楼前广场拉开帷幕,全校师生热情参与。
A.⑤②④①③ B.⑤①②④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④①⑤③
二、名句名篇默写
5.端午节,学校举办了“端午文化嘉年华”活动,请用合适的诗句填空,体现端午习俗或精神内涵。
(1))端午时节,古人常以“ 、 。”(韩翃《寒食》)描绘长安城柳絮纷飞、落红无数的节日景象。
(2)屈原“宁赴湘流”的气节,恰如虞世南《蝉》中“ , 。”所赞美的高洁品格。
(3)端午夜望月思亲,可借用王建《十五夜望月》中“ , 。”传递对远方亲友的牵挂。
(4)少年如“马”般的壮志豪情,正似李贺《马诗》中“ , 。”的进取精神。
(5)赛龙舟时“百舸争流”的拼搏,让人联想到郑燮《竹石》中“ , 。”的坚韧意志。
三、字词书写
6.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端午前夕,厨房里灯火通xiāo( ),长辈们忙着准备节日美食。大锅里,糯米与红枣熬煮得浓稠( )香甜,粽叶在蒸汽中散发郁郁清香。巧手翻飞间,一个个粽子被yíng( )绕的线绳捆扎紧实。孩子们戴着绣着精美图案的香囊,在街巷间嬉笑奔跑,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 )围。
四、基础知识综合
7.汉字题:“粽”字探秘
(1)造字法判断:
“粽”是 字(填“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其中“米”表示 ,“宗(zong)”表示 。
(2)字体演变:
下列“粽”字的字体演变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1甲骨文 2小篆 3隶书 4楷书
A.1→2→3→4 B.2→1→4→3 C.3→2→1→4 D.4→3→2→1
五、名著阅读
8.端午节蕴含着“家国情怀”与“辟邪禳灾”的文化内涵,这与《林海雪原》中英雄人物的精神及情节设置有巧妙呼应。请结合原著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1)情节关联:
端午节有“驱邪避灾”的习俗,小说中 (填人物)带领剿匪队伍深入林海雪原,智斗土匪“座山雕”“谢文东”等势力,其过程恰似“驱邪”——以正义之力荡涤匪患,守护百姓安宁。
(2)精神契合:
端午节的“家国情怀”在杨子荣身上体现为: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树寒梅白玉条”,运用比喻,将寒梅比作白玉条,生动展现出早梅花朵洁白、繁密的姿态。
B.“迥临村路傍溪桥”,点明早梅生长的环境,远离村路,靠近溪桥,突出其孤高、清幽的特点。
C.三、四句写人们不知道是因为靠近水边梅花才先开放,还以为是经过冬天仍未消融的白雪,“疑”字写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D.全诗通过对早梅的描写,托物言志,借早梅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志趣。
10.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关尹子教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④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常羊学射》
[注]①田:通“畋”,意思是打猎。②虞人:是古代管理山泽的官员。③旃(zhān):指的是赤色曲柄的旗。④养叔:名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大夫,以善射著称,能百步穿杨。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2)退而习之( )
(3)王引弓欲射( )(4)如使置十叶焉( )
1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2)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14.两文都围绕“射箭”论理,但阐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光:不容忽视的现代光源隐忧
①许多研究已经发现:手机、电脑和家用设备发出的蓝光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蓝光是波长在400nm~500nm之间的高能短波光,在可见光中穿透力最强、视网膜敏感性最高。
②俄勒冈州立大学的Jaga Giebultowicz博士指出,发光二极管(LED)是许多设备都会使用的一种光源,而这会潜在地带来过量的蓝光暴露。Giebultowicz博士和同事选取了一批果蝇用于研究蓝光的影响,这些果蝇刚出生时都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外界光源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依次有部分果蝇被转移到了充满LED蓝光光源的环境中。该研究分析了果蝇在黑暗中存活的概率,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在2天、20天、40天和60天时,将其转移到蓝光持续存在的环境中,并研究蓝光对果蝇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③该研究揭示,长期暴露在蓝光下会损害细胞产生能量的途径,即便对那些不擅长感光的细胞也是如此。“我们确定,线粒体中的特定反应在蓝光环境下会显著减少,而其他反应虽不受蓝光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减少。因此,可以认为,暴露在蓝光下对衰老中的果蝇的伤害加重了。”Giebultowicz说,有证据表明,暴露在人造光下的时间增加是睡眠和昼夜节律紊乱的一个风险因素。随着LED照明和设备显示器的普遍使用,人类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蓝色光谱的影响,因为常用的LED会发出很高比例的蓝光。
④研究明确了蓝光对果蝇的破坏性影响与年龄密切相关,且暴露在蓝光下的果蝇视网膜细胞、大脑神经元和运动能力均受到损伤。
⑤过量的蓝光对人体也会造成诸多危害。它会造成视网膜上皮色素细胞衰亡,使得光敏感区细胞死亡、黄斑病变,导致眼底病变、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蓝光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并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成,从而调节心率、警觉、睡眠、体温、基因表达等,打乱人体生理节律,增加疾病风险,尤其是乳腺癌和结直肠癌风险增高。
⑥蓝光危害波及人数众多;世卫组织(WHO)爱眼协会公布:每年因蓝光及辐射导致全球超过30000人失明。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数据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63.5%的网民因蓝光、辐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失明等不同程度的眼疾。
⑦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更容易受到这种干扰。由此看来,LED灯发出的蓝光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并非危言耸听。不过,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讲,使用经过国家质检上市的LED灯,大可不必担心蓝光过量损害视网膜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蓝光并不是唯一能到达眼底引起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视杆细胞及色素上皮层(PRE)细胞损伤的波段,不合理过滤蓝光可能会影响人类的暗视力、生理节律以及色觉平衡。
15.下列对蓝光危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光是波长在400nm~500nm之间的高能短波光,手机、电脑等设备会发出蓝光。
B.长期暴露在蓝光下,会损害细胞产生能量的途径,对衰老中的生物伤害更大。
C.过量蓝光只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导致视力下降、失明等问题。
D.蓝光会打乱人体生理节律,增加如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疾病风险。
16.文中提到“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数据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63.5%的网民因蓝光、辐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失明等不同程度的眼疾”,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7.文中“许多研究已经发现:手机、电脑和家用设备发出的蓝光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一句中,“许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8.小明经常在睡前长时间玩手机,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给他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帮助他减少蓝光对身体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掌心化雪
丁立梅
①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②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③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着看,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④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⑤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⑥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⑦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⑧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⑨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⑩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女孩家境贫寒、自卑敏感,为后文她接受语文老师特殊帮助后的转变做铺垫。
B.语文老师通过“作文获奖发奖品”的方式,既保护了女孩的自尊心,又给予她温暖与鼓励。
C.女孩后来多次去福利院,是因为她觉得福利院的孩子和曾经的自己一样需要帮助,体现了她对老师帮助的忘却。
D.文章以“掌心化雪”为题,含蓄地表达了温暖和善意能像雪在掌心融化一样,无声地治愈人心的主题。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的妙处。
2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语文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2.文章后半部分写“她”去福利院的情节,看似与前文写母亲和她自己的故事关联不大,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3.在“端午文化嘉年华”的微电影展评中,关于《掌心化雪》的改编影片命名产生分歧:一方主张沿用原文标题“掌心化雪”,另一方提议改为“无声的温暖”。你会选择哪个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展评情境说明理由。
九、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岁一端午,一粽一深情。”粽叶卷起的不只是糯米的甜香,更是时光里无数个“那一刻”的叠影:是外婆踮脚挂艾草时,银发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是剥开热粽时,蒸汽模糊了母亲眼角的笑纹;是街头偶遇卖香囊的老人,布针穿梭间漏下的几缕桂花香……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如粽叶上的水珠,折射着细碎却动人的光——可能是清晨地铁站里陌生人递来的一个微笑,是暴雨中共享的半把雨伞,是深夜书桌旁悄然放上的一杯温牛奶。那些看似平凡的“那一刻”,终将在记忆里酿成最浓的深情。
请以“那一刻,我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A C C A
5.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6. 宵 chóu 萦 fēn
7.(1) 形声 意义(与“米”有关) 读音
(2)A
8.(1)杨子荣
(2)他深入匪巢,与敌人斗智斗勇,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9.C 10.示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寒梅比作白玉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梅花朵的洁白和繁密,表达了诗人对早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 ……的原因 返回,回去 拉 放置 12.(1)不只是射箭,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也都像这样。(2)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叶子放在百步之外再射它,十发都能射中。 13.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14.《关尹子教射》侧重于阐述学习要掌握规律,懂得为什么能射中,也就是要知其所以然;《常羊学射》侧重于阐述学习要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15.C 16.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在中国网民中因蓝光和辐射导致眼疾的人数之多,突出了蓝光对人体危害的严重性。 17.不能删去。“许多”表示数量多,但不是全部,说明有很多研究发现蓝光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但不排除还有其他研究没有发现。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研究都发现了,与实际情况不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8.示例:小明,你可以在睡前减少玩手机的时间,或者使用手机的夜间模式,降低蓝光的强度;也可以在玩手机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蓝光对眼睛的直接伤害;还可以在睡前一段时间远离电子设备,让眼睛得到休息。
19.C 2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孩心中的自卑和寒冷比作雪,把老师的关怀和鼓励比作掌心的温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奖励后,内心的变化,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21.语文老师是一个细心、善良、有爱心、懂得保护学生自尊心的人。从她看到女孩穿得少,关心地询问,到通过作文竞赛的方式给予女孩奖励,都体现了她的这些特点。 22.这一情节的作用是: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爱的传递;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看到了女孩的成长和变化;与前文语文老师对女孩的帮助形成呼应,突出了善意的力量。 23.示例:我会选择“掌心化雪”。因为这个标题富有诗意,能够形象地表达出温暖和善意像雪在掌心融化一样,无声地滋润人心,与文章的主题相契合;同时,在“端午文化嘉年华”的微电影展评中,这个标题也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4.例文:
那一刻,我读懂了父爱
月考成绩出来那天,雨点噼里啪啦打在教室窗户上。我捏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迟迟不敢抬头看走廊尽头的父亲。他总是沉默的,可沉默里藏着的失望,比责骂更让我心慌。
走出校门时,雨下得更大了。父亲撑着一把黑伞站在老槐树下,裤脚沾着泥点,显然等了很久。他接过我沉重的书包,没问成绩,只说:“上车吧,你妈炖了汤。”摩托车发动时,他忽然把伞往我这边倾了倾,自己半边肩膀露在雨里。
晚饭时,我扒拉着米饭不敢说话。父亲放下筷子,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卷透明胶带,蹲在书桌前修补我昨天摔裂的错题本。他手指粗糙,布满老茧,捏着细小的胶带边角时总有些发抖。台灯的光落在他头顶,我忽然发现,他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多了不少。
“这里,”他忽然开口,指着错题本上一道我反复做错的数学题,“上次教你的辅助线做法,再画一遍试试。”我握着笔的手在发抖,他却没催,只是用袖口擦了擦我溅在本子上的墨点。窗外的雨还在下,他讲解的声音混着雨声,竟格外清晰。
讲完题,他合上本子:“错题不可怕,怕的是躲着它。”转身时,我看见他湿透的肩膀还没干透,衬衫紧贴着后背,勾勒出微微佝偻的轮廓。那是常年扛工具、搬重物压出的弧度,是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的形状。
那一刻,我忽然鼻子发酸。原来父亲的沉默从不是失望,而是怕我难堪的体谅;他淋湿的肩膀不是粗心,而是不动声色的守护;他笨拙的讲解不是强求,而是想陪我跨过难关的温柔。
夜里,我伏案改错题时,门被轻轻推开。父亲端来一杯热牛奶,杯壁上印着他模糊的指纹。“别熬太晚。”他说完就转身,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我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明白,父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倾斜的伞、粗糙的手指、温热的牛奶里,藏在每一个他不说,却默默为我做的瞬间里。
台灯的光晕落在错题本上,那些红色的叉仿佛不再刺眼。我握紧笔,心里有了从未有过的笃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