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教学重难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人物导入,揭示课题含义1.师:二十世纪有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伟人,他心系人民,鞠躬尽瘁,他就是敬爱的周总理(出示周总理画像)。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就立下了一个志向,请大家一起读(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师:这个课题比较长,觉得哪个词语难懂?(崛起)崛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思,这里是哪种意思?中国怎么样才算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背吧?借用其中的一个词,就是什么?(富强)3.师:为中国变得兴盛、富强而读书。请大家再读一遍课题。二、归类学词,语境解读词义1.课前,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相信这些生字词语你一定能读正确。2.出示第一组词:江苏淮安、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1)谁会读?请用上这组词语介绍周恩来。(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他十二岁那年随伯父来到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魏校长是这所学校的校长。)(2)师:读长课文就是要把这些关键信息找到。我们一起读一读。3.出示第二组词:为之一振、连声赞叹、当效此生(1)指名读。强调多音字“为”读第四声。(2)魏校长要同学们向谁学习?哪个词指的是周恩来?(此生。“此生”就是“这个学生”,就是指周恩来。)哪个词是学习的意思?(效)“当效此生”是文言,用现在的话说——应当向这个同学学习。4.出示第三组词:哭诉、轧死、肇事、惩处、训斥、劝慰。(1)指名读。(2)“惩处”的“处”是多音字,这里念第三声,意思是“处罚”。(3)“肇事”怎么理解?(惹了事情;引起事故)“肇”就是“发生、引起”的意思。(4)这一串词语都在第16自然段,请你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语画出来。5.女人在哭诉什么?6.这件事让周恩来理解了一个词?(板书:中华不振)7.你理解吗?请从这件事中找一找,你从谁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1)从这个中国女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辱,却得不到保护。这叫“中华不振”。)(2)从中国巡警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中国巡警不给中国人撑腰,不去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这叫“中华不振”。)(3)从洋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叫“中华不振”。)(4)从围观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敢怒不敢言,这叫“中华不振”。)8.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1)这个女人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可事实却是,巡警反而训斥他。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此时你们的心情如何?带着你的愤怒读这段话。(2)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怎能不义愤填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怎能不群情激愤?大家一起读。(3)我们气愤的时候可以喊出来,发泄出来,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没有比这更屈辱的啦。带着满腔的愤怒、痛恨和屈辱,我们一起读。师小结:贫穷落后,就会被世界列强侵略、欺辱,记住这个屈辱的故事,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三、概括事件,把握主要内容(一)学习概括事件1.这个屈辱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请你在文中圈出表示这件事时间、地点的词语。(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2.谁能说一说这件事讲了什么?(提示:,概括事件时抓住主要人物来说,次要人物可以不说。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周恩来做了什么?根据提示再说一说)3.概括一件事,我们可以找到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除了这件事,课文还写了什么事呢,请你默读课文,继续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4.学生汇报:第一个时间是“新学年开始了”,地点是修身课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第二个时间是“十二岁那年”,地点是奉天。5.这样看来,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1—10自然段写第一件事,11—14自然段写第二件事,15—17自然段写第三件事。刚才我们概括了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现在你能用上这种方法说说第一、二件事讲了什么吗?我们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6.学生汇报:第一件事讲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赞叹不已。第二件事讲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奉天听伯父说别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二)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同学们,这三件事都是周恩来在十二岁那年发生的。第一件事,他说了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他听到了一句话——中华不振。第三件事,他看见了——一个女人在哭诉屈辱,体会到中华不振。(相机板书:说、听、看)2.这三件事有关系吗?什么关系?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呢?因为他听到了一句话——,他看见了——,所以第二、三件事是原因,第一件事是结果。(板书:结果、原因)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3.谁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对关联词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4.课文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倒过来写,这种写法叫倒叙。那如果让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这三件事,该怎么说呢?我们先把三件事按时间排个序: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到了奉天,一个星期天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后的新学年的修身课上。谁按照这个顺序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5.小结:我们在第四单元学习了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又学会了用把几件事连起来的方法概括包含多件事的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有收获。四、情境练笔,表达读书志向1.一百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现在的我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2.播放短片。3.看完了,我想同学们心中有很多话想说,那我们把它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你的读书理由。4.学生练笔。5.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评。五、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1.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学校,去听听少年周恩来的思考和呐喊。2.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去了解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有着怎样一段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也推荐大家读一读周恩来的故事。板书设计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 果)听中华不振看 (原 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