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项 3 二次函数与线段长、图形面积的综合类型 1 线段的最值问题方法指导1.求斜线段 ,竖直线段 长的最值的步骤(如图):①设点 ( , 2 + + ), ( , + ), ( , + ) ;②表示线段 , 的长: 2 = ( )2 + ( 2 + + )2 , = 2 + + ;③化简 ,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2.求线段之和(周长)最小: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作对称点,结合“将军饮马”模型求最值.3.求线段之差最大:将两定点转化到定线的同侧,当两定点与动点共线时,线段之差最大.8/40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 2 + + 与 轴的交点分别为 和 (1,0)(点 在点 的左侧),与 轴交于点 (0,3),点 是直线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过点 作 轴的平行线交 于点 ,过点 作 轴的平行线交 轴于点 ,求 + 的最大值及点 的坐标.9/402.如图,已知抛物线过点 (0,0), (5,5) ,且它的对称轴为直线 = 2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点 在第一象限,当△ 的面积为 15 时,求点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若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当 的值最大时,求点 的坐标以及 的最大值.10/40类型 2 面积的最值问题方法指导1.铅垂法:对于斜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常将其进行“横切”或“竖切(”平行于坐标轴)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进行面积计算.如图 1,作 ⊥ 轴交 于点 ,则 △ = △ +1 1 △ = = ( ) ( ) . 2 2 2.割补法:将所求图形分割成以坐标轴为底的多个三角形或修补成矩形(边与坐标轴平行) ,然后利用图形面积公式进行和(差)计算即可.如图 2,连接 ,则 △ = 四边形 △ = △ + △ △ .3.平移法:一般过三角形某顶点作与另外两点构成线段的平行线,利用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转化为求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如图 3,过点 作 // 交 轴于点 ,连接 ,则 + △ = △ .特别说明:当点 的横坐标为 时, 2 △ 最大.11/403.如图,抛物线 = 2 + + 与 轴交于 , 两点,与 轴交于点 ,其中 (1,0), (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第二象限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 ,使得△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和△ 的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 = 2 + + 与 轴交于 , 两点,2与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 ,且 (4,0), = 4 √2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点 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连接 , ,过点 作 ⊥ 轴于点 ,交 于点 ,记△ ,△ 的面积分别为 1, 2 ,求 1 2 的最大值.12/40专项 3 二次函数与线段长、图形面积的综合类型 1 线段的最值问题方法指导1.求斜线段 ,竖直线段 长的最值的步骤(如图):①设点 ( , 2 + + ), ( , + ), ( , + ) ;②表示线段 , 的长: 2 = ( )2 + ( 2 + + )2 , = 2 + + ;③化简 ,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2.求线段之和(周长)最小: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作对称点,结合“将军饮马”模型求最值.3.求线段之差最大:将两定点转化到定线的同侧,当两定点与动点共线时,线段之差最大.11/77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 2 + + 与 轴的交点分别为 和 (1,0)(点 在点 的左侧),与 轴交于点 (0,3),点 是直线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解:把 ( , ), ( , )的坐标分别代入 = + + , + + = , = ,得{ 解得{ = , =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 .(2)过点 作 轴的平行线交 于点 ,过点 作 轴的平行线交 轴于点 ,求 + 的最大值及点 的坐标.在 = + 中,令 = ,得 = + ,解得 = 或 = ,∴ ( , ) .由 ( , ), ( , )易得直线 的解析式为 = + .设 ( , + ),则 ( , ), ( , + ) ,其中 < < , ∴ + = + + ( ) = + = ( + ) + . ∵ < ,且 < < , ∴ 当 = 时, +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此时 ( , ) . 12/772.如图,已知抛物线过点 (0,0), (5,5) ,且它的对称轴为直线 = 2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解:∵ 抛物线过点 ( , )且它的对称轴为直线 = ,∴ 抛物线与 轴的另一个交点坐标为( , ) .∴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 ) ,把( , )代入,得 = ,解得 = ,则 = ( ) = ,故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2)若点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点 在第一象限,当△ 的面积为 15 时,求点 的坐标;由点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点 在第一象限,可设 ( , )( > ) .设直线 的解析式为 = ,则 = ,解得 = ,∴ 直线 的解析式为 = .设直线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负值已舍),∴ 点 的坐标为( , ) .13/77(3)在(2)的条件下,若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当 的值最大时,求点 的坐标以及 的最大值.由 ≤ 可知,当点 在线段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的长.设直线 的解析式为 = + . + = , = ,把点 ( , ), ( , )的坐标分别代入,得{ 解得{ + = , = ,∴ 直线 的解析式为 = + .令 = + ,解得 = , = (舍去).对于 = + ,当 = 时, = ,∴ ( , ) ,此时, = = √( ) + ( ) = √ .14/77类型 2 面积的最值问题方法指导1.铅垂法:对于斜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常将其进行“横切”或“竖切(”平行于坐标轴)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进行面积计算.如图 1,作 ⊥ 轴交 于点 ,则 △ = △ +1 1 △ = = ( ) ( ) . 2 2 2.割补法:将所求图形分割成以坐标轴为底的多个三角形或修补成矩形(边与坐标轴平行) ,然后利用图形面积公式进行和(差)计算即可.如图 2,连接 ,则 △ = 四边形 △ = △ + △ △ .3.平移法:一般过三角形某顶点作与另外两点构成线段的平行线,利用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转化为求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如图 3,过点 作 // 交 轴于点 ,连接 ,则 + △ = △ .特别说明:当点 的横坐标为 时, 2 △ 最大.15/773.如图,抛物线 = 2 + + 与 轴交于 , 两点,与 轴交于点 ,其中 (1,0), (0,3) .【解析】 解题思路:(1)将 , 两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 , 的值即可;(2)过点 作 ⊥ 轴于点 ,设 ( , 2 2 + 3),且点 在第二象限,根据 △ = △ + 梯形 △ 可得二次函数解析式,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解:将点 ( , ), ( , )的坐标代入 = + + , + + = , = ,得{ 解得{ = , =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 .(2)在第二象限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 ,使得△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和△ 的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对于 = + ,令 = ,则 + = ,解得 = , = ,∴ ( , ),∴ = ,∵ ( , ),∴ = .过点 作 ⊥ 轴于点 ,如图,16/77设 ( , + ),且点 在第二象限,∴ = , = + , ∴ △ = △ + 梯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最大值, ∴ 当 = 时,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此时点 的坐标为( , ) . 1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 = 2 + + 与 轴交于 , 两点,2与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 ,且 (4,0), = 4 √2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解:∵ ( , ),∴ = .∵ ∠ = , = √ ,∴ = √ = ,∴ ( , ) .把点 ( , ), ( , )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得 = , = ,{ 解得{ × + + = , = , ∴ = + + . 17/77(2)如图,点 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连接 , ,过点 作 ⊥ 轴于点 ,交 于点 ,记△ ,△ 的面积分别为 1, 2 ,求 1 2 的最大值.∵ ( , ), ( , ) ,∴ 设直线 的解析式为 = + ( ≠ ) ,把 ( , )的坐标代入得 = ,∴ = + . 设 ( , + +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 = 时,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 18/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二次函数与线段长、图形面积的综合.pdf 答案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