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认识地球(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认识地球(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3.1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徐志摩在诗《想飞》中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绘了从太空鸟瞰地球的情景。如果诗人凌空看,看到的地球形状是(  )
A.梨形 B.椭圆形 C.方形 D.球形
2.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3.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方形的
B.地球是个正球体
C.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是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4.古诗中常有一些能反映科学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反映大地是曲面的诗句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2021年7月31日,中国运动员卢云秀在东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勇夺金牌,如图所示。当她远离起航线后,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  )
A.从上到下依次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C.整体同时消失
D.整体都不会消失
6.咸蛋超人有一天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A.6 378千米
B.6 371千米
C.40 000千米
D.12 742千米
7.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过程。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多张在天宫空间站上不同角度拍摄的地球照片
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8.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可以作为地球形状的证据之一,图中的模拟实验是用来解释其原因,其中将篮球模拟(  )
A.桅杆 B.船身 C.海面 D.码头
9.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等阶段,而科学界的其他探究也常经历相似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仪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C.前人错误的认知对科学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D.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
10.在科学课堂上,同学们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
②乙同学认为:远离海岸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丙同学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
④丁同学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填空题
11.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球体,两极方向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
12.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陆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⑤麦哲伦航海;⑥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⑦铅笔在球面和平面上运动的现象不同。请判断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
13.列举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事例:
(1)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 后消失;
(2)走不到天涯海角;
(3)站的高,看的远;
(4) 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
(5) 环球航行。
(6)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14.如图,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水平板与球面到观察者的距离相等)的现象:
(1)粉笔分别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相同的距离时,看到的粉笔明显变短的是在 (填“水平板上”或“球面上”)。
(2)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粉笔在球面上远去相似,说明大洋面是 。
(3)海边的人们发现归来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出现? 。
15.(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下列事件或说法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
A.麦哲伦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圆地方。
C.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发生改变
B.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
C.合适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或改进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3.1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B D B C C D
1.D
【详解】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推测地球的形状(正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③→①→②正确。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推测地球的形状(正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C
【分析】根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结合题意。故选C。
4.C
【详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大漠孤烟直冲云霄,长河落日圆圆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A错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的是黄河之水从天上来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B错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的是想要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楼的情景。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暗示了地球的曲面,因为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我们站在任何地方都应该能看到无限远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只能看到一定距离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曲面的,视线会被地球的曲面阻挡,C正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D错误。故选C。
5.B
【详解】由于地球是圆的,当她远离起航线后,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所以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故选B。
6.D
【分析】根据地球半径的长度,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咸蛋超人有一天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说明穿越的长度是地区的直径,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故直径是12742千米。故选D。
7.B
【详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都是从侧面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最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多张在天宫空间站上不同角度拍摄的地球照片,这样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的形状。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是地球是个球体的模拟实验,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故选B。
8.C
【详解】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方法,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铅笔在篮球上的运动实验”是探究地球是个球体设计的实验。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可以作为地球形状的证据之一,图中的模拟实验是用来解释其原因,这一现象活动中“铅笔头”相当于船身,铅笔的“笔身”相当于桅杆,“篮球”相当于海面,C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A、科技是不断发展的,故A说法正确。
B、仪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故B说法正确。
C、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错误认知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结果,是无法避免的,错误的认知可以对后人起到警醒的作用,故C说法错误。
D、科学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可以改变人的观念,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①②③叙述正确。日食时日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只能证明月球是球体,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④叙述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 稍扁 略鼓 21
【详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股球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
12.②③⑦
【详解】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⑤麦哲伦航海。⑥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这些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等,而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仅能证明月球为球体,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个球体也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⑦铅笔在球面和平面上运动的现象不同,只能证明地球不是个平面,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是②③⑦。
13. 船身 桅杆 月 麦哲伦(哥伦布)
【详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1][2]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能证明地球是球形;
[3]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证明地球是球形;
[4]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能证明地球是球形;
14. 球面上 弧形 桅杆
【详解】(1)[1]根据生活常识可知,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粉笔的长度变化不明显;但是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向远移动时,其长度变化越来越短,即看到的粉笔明显变短的是在球面上。
(2)[2]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粉笔在球面上远去相似,说明大洋面是弧形。
(3)[3]根据生活常识知道,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先消失的是船身;远航归来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先出现的是桅杆。
15. BAC BC
【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详解】(1)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答案为B→A→C。
(2)A、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只是不同时期的人类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认识地球的全貌,因此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故A错误;
B、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对地球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认识,故B正确;
C、合适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或改进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随着航空航天、卫星等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D、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