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3 生物的进化(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3 生物的进化(有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3
生物的进化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6月选考3题)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 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 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2.(2024·广东高考11题)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C. 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D. 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3.(2024·甘肃高考7题)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 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 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4.(2023·辽宁高考2题)葡萄与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见植物,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爬山虎和葡萄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爬山虎花粉引起葡萄果实发生了基因突变
C. 无子葡萄经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
D. 无子葡萄的果肉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
5.(2023·海南高考10题)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 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 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 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6.(2023·湖北高考17题)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 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 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 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7.(2024·河北高考6题)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为控制蚊子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 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C. 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D. 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8.(2025·山东济宁质检)《物种起源》明确提出,当今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238作“地质时钟”测定出某远古鱼类化石大概的形成时间
B. 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
C. 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故不可根据细胞色素c的差异判断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
D. 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从基因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
9.(2025·辽宁鞍山高三监测)在物种的适应性演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融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发生碱基序列的重排),从而形成新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融合形成了新基因,产生了新物种
B. 基因融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属于基因重组
C. 基因融合丰富了种群基因库,也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基因融合依赖于基因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2025·河南安阳一中高三模拟)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B.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D. 鮟鱇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11.(2025·山东烟台模拟)广义的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生物学水平,协同进化是物种平衡与多样性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线粒体基因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内共生菌的协同进化
B.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营养级越高的种群和进化过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12.(2025·山东潍坊模拟)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b 和c 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 c 到c 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 d 和d 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D. 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二、多选题
13.(2025·山东日照期末)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分别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说明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甲、丙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C. 可遗传变异决定乙、丙两种群的进化方向
D. 若种群丙中个体占18%、占24%,则占35%
14.(2025·河北承德开学考试)抗生素的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图为2020~2023年某医院住院患者某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和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调研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人均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提高呈正相关
B. 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上升导致细菌耐药率提高
C. 抗生素剂量加大使用引起抗药基因突变率提高
D. 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缓解耐药率提高
15.(2025·湖南名校联考)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广谱耐药性,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带来困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是诱发耐药性基因产生的主要因素
B. 交叉使用多种抗生素可以降低某种耐药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位于其链状DNA上
D. 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和抗生素都会作为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
三、非选择题
16.(2025·湖北十堰高三阶段练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基因大多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基因的产生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 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经抗生素选择的菌落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应挑取平板中位于________________的菌落。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17.(2025·辽宁锦州统考期末)从化石分析来看,距今1 000年前,某山林曾生活着A、B、C三个品种的彩蝶,三个品种的彩蝶形状差异很大,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如图所示: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该山林甲、乙区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区域原C品种形状的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一种新的形状的彩蝶(D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两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成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彩蝶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从距今1 000年前至今,这片山林彩蝶的物种数量________(填“增加” “减少”或“不变”),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这片山林彩蝶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
(3)B、D彩蝶能杂交,但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成虫,推测B、D彩蝶可能有共同的起源,但如今两种群的________却有较大的差异。这片山林中除了彩蝶还有很多种生物,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的结果。
(4)某彩蝶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BB、Bb的个体数量分别增加了35%、8%,bb的个体数量减少了10%,这一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下降了________。
一、单选题
答案:D
解析:
表中DNA序列的差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A正确)。
亲缘关系越近,DNA序列相似度越高。猩猩与其他三者的相似度最低,说明其分化时间最早(B正确)。
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人类、黑猩猩等也不例外(C正确)。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DNA相似度(98.18%)高于黑猩猩与猩猩的相似度(96.58%),故亲缘关系更近(D错误)。
答案:C
解析:
基因突变是随机的,m基因的出现是突变结果,而非自然选择直接导致(A错误)。
题干未提及m基因在非洲和欧洲人群中的分布,无法推测(B错误)。
m基因频率在末次盛冰期后升高,推测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正确)。
题干表明m基因与更多汗腺相关,故汗腺密度应为mm>Mm>MM(D错误)。
答案:A
解析:
花期隔离属于生殖隔离的一种,但仅花期隔离不一定标志物种分化,需结合是否存在基因交流障碍(如人工授粉无法形成有活力种子)(A错误)。
花期隔离减少基因交流,会增大基因库差异(B正确)。
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共同限制基因交流(C正确)。
物种形成的实质是生殖隔离的建立(D正确)。
答案:A
解析:
爬山虎和葡萄杂交无法产生可育后代(仅获得无子果实),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无子葡萄的形成是花粉刺激子房发育,未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无子葡萄无性繁殖后代仍为二倍体,若接受正常花粉可结有子果实(C错误)。
果肉细胞来自葡萄子房壁,含2个染色体组(D错误)。
答案:A
解析:
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是定向的(A错误)。
稳定选择保留中间表型,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
定向选择使表型均值向某一方向偏移(C正确)。
分裂选择淘汰中间表型,降低其频率(D错误)。
答案:A
解析:
传粉昆虫的差异减少基因交流,维持生殖隔离(A正确)。
自然选择不改变突变频率,仅影响基因频率(B错误)。
引入A基因会改变甲种群的基因库(C错误)。
甲的花色和挥发物共同影响传粉昆虫,挥发物并非唯一因素(D错误)。
答案:B
解析:
杀虫剂选择使Est基因频率定向升高(A错误)。
远离海岸线后,杀虫剂压力减小,Est基因频率下降可能因迁入非耐药个体(B正确)。
0~20 km(区域A)与20~60 km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
区域A中基因频率变化未形成生殖隔离,未产生新物种(D错误)。
答案:C
解析:
238U可通过半衰期测定化石年代(A正确)。
比较解剖学可为共同祖先提供证据(B正确)。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反映亲缘关系(差异越小,亲缘越近)(C错误)。
基因组测序可从基因水平研究进化(D正确)。
答案:C
解析:
基因融合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
基因融合形成新基因,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新基因丰富基因库,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基因融合依赖碱基序列互补,是随机突变结果(D错误)。
答案:A
解析:
生物进化是协同进化的过程(A正确)。
雌雄鮟鱇鱼的关系是种内适应,而非不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B错误)。
发光“钓鱼竿”是自然选择结果,而非环境诱导(C错误)。
进化原材料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D
解析:
线粒体源于胞内共生菌,是协同进化结果(A正确)。
协同进化中种群基因频率会改变(B正确)。
捕食者抑制优势种,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营养级高或进化晚的物种,适应能力不一定更强(D错误)。
答案:B
解析:
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A错误)。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c 到c 发生了进化(B正确)。
形态差异大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物种形成可通过多倍体形成等方式,无需长期地理隔离(D错误)。
二、多选题
答案:AD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正确)。
甲、丙存在地理隔离,基因频率因自然选择而不同(B错误)。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可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丙种群中,X X 占18%,X X 占24%,则X X 占58%。设种群个体数为100,雌性50,雄性50。X X =18%×50=9,X X =24%×50=12,X X =50-9-12=29。X 基因频率=(12 + 2×29 + X Y)/(2×50 + 50)。设X Y为x,则X Y=50-x。X 总频率=(12 + 58 + x)/150 =(70 + x)/150。由基因平衡定律,X 频率在雌雄中相同,雌性中X 频率=(12 + 58)/100 = 70%,故(70 + x)/150 = 70% → x=35。故X Y占35/100=35%(D正确)。
答案:ABD
解析:
图中显示抗生素使用量与耐药率正相关(A正确)。
耐药率提高是耐药基因频率上升的结果(B正确)。
抗生素不诱发突变,仅选择耐药菌(C错误)。
交替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单一耐药基因的选择压力(D正确)。
答案:ACD
解析:
耐药基因源于突变,抗生素仅起选择作用(A错误)。
交叉使用抗生素可减少单一耐药基因的积累(B正确)。
鲍曼不动杆菌是原核生物,基因位于环状DNA上(C错误)。
抗生素不是抗原(D错误)。
三、非选择题
答案:
(1)基因;生物的生存环境
(2)抑菌圈边缘;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
(3)协同进化;耐药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
解析:
(1)耐药基因增加基因多样性;突变的利害取决于环境。
(2)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对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敏感性低,耐药性强;抑菌圈直径减小说明耐药性增强。
(3)不同物种或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进化称为协同进化;抗生素选择使耐药基因频率升高。
答案:
(1)化石;种群
(2)增加;C品种消失,出现新物种D,且A、B仍为同一物种;是
(3)基因库;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进化(协同进化)
(4)5%
解析:
(1)化石是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1000年前有A、B、C三个物种,现在有A、B、D三个物种(C消失,D出现),物种数量不变?(原判断错误:C绝迹,D出现,A、B仍存在,物种数量不变。但题干中B和D存在生殖隔离,故D是新物种,因此物种数量从3变为3(A、B、D),不变。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故发生了进化。
(3)B和D的基因库差异导致生殖隔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4)设初始种群数量为100,BB=20,Bb=50,bb=30。
一年后:BB=20×1.35=27,Bb=50×1.08=54,bb=30×0.9=27,总个体数=27+54+27=108。
初始b基因频率=(50 + 2×30)/200 = 110/200 = 55%。
一年后b基因频率=(54 + 2×27)/(2×108)=(54+54)/216 = 108/216 = 50%。
下降了55% - 50%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