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卷】人教八上第1章机械运动基础诊断卷(PDF,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小卷】人教八上第1章机械运动基础诊断卷(PDF,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诊断卷
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
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 3 mm
B. 3 cm
C. 3 dm
D. 3 m
2.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百花盛开 B. 艳阳高照
C. 夜色朦胧 D. 飞沙走石
3. 如图是小华使用刻度尺测量大理石长度的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 “号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古人强调每次按脉的时间应不少于脉搏跳动五十次的时间,据此
可知中医号脉一次至少需要( )
A. 1 s 左右
B. 1 min 左右
C. 5 min 左右
D. 5 s 左右
3/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5. 在电影《哪吒 2》的一个场景中,哪吒踩着风火轮追赶逃跑的妖怪。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哪吒静止不动,因为他在自己的视角里感觉不到位置变化
B. 妖怪是静止的,只有哪吒在运动
C. 哪吒和妖怪都在做机械运动,因为他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都在变化
D. 风火轮是静止的,因为它与哪吒保持相对静止
6.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 避免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 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7. 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速度约为 33 m/s;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约为 110 km/h;
绿皮火车在铁轨上行驶,每分钟大约能行驶 1.8 km ,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则( )
A. 猎豹最快 B. 轿车最快
C. 绿皮火车最快 D. 三者一样快
8.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
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 船在水中的倒影
B. 船周围的浮萍
C. 被船惊飞的鸟
D. 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4/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9. 如图是小球从空中落入泳池内的水中的频闪照片,水中的每块瓷砖高 6 cm,每隔 0.1 s 拍摄
一次。在小球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是静止的
B. 在 AC 段中,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小球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小于 BD 段的平均速度
D. 小球在 AC 段的平均速度等于 0.9 m/s
10.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s - t 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 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
C.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
11. 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运动 App 监测佩戴者的运动情况。当小芳绕小区走一圈时,她戴的智能
手表上显示的信息如表所示,由此可推断此过程中小芳( )
距离:3000 m 用时:45 min 步数:4718 配速:15 min/km
A. 走路的步长约 2 m
B. 每分钟步行约 15 km
C. 平均速度为 4 km/h
D. 步行 3 km 用时 15 min
5/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2. 甲、乙两位同学早上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之比为 4:3 ,路程之比为 3:2 ,则甲、乙两位同
学从家到学校的速度之比为( )
A. 8:9 B. 9:8 C. 2:1 D. 1:2
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3. 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cm ;图乙中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s 。
14. 如图所示,在运动会接力赛交接棒时,接棒的同学应该______(选填“站着不动”或“跑动”)
接棒,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小明用同一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以下是他所记录的数据:17.85 cm,17.88 cm,17.87
cm,18.85 c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数据为
_________,则该物体长度是___________。
16. 如图是汽车速度计和交通标志牌,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km/h;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汽车从
这个标志牌处到西大桥最快要____min 。
6/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7. 小明去上学,以 v 的速度走过一半路程后,再以 v 的速度跑过后一半路程,则他全程的平
均速度为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4 分)
18. 小科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 L ,接着
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排绕的总长度 L ;
B. 用细铜丝的长度 L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
C. 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D. 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 n 。
(1)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步骤是___,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后测量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3)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如图所示,一共绕了 20 匝。根据上面的实验方法
测得细铜丝的直径为_____mm 。
(4)若细铜丝排绕不紧密,则直径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9. 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会选择参照物。
器材:墨水瓶、教科书、橡皮等。
步骤:
7/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将教科书水平放在课桌桌面上,墨水瓶和橡皮放在教科书上。
(2)缓慢拉动教科书,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________,相对于课桌是________。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教科书是________,若以______为参照物,则教科书是运动的。
(4)在电视上看篮球比赛时,小明发现:运动员始终处于电视屏幕上,但我们却感觉运动员
在球场上来回不停地跑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 分)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点和 点
的时间,即可测出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选填“大”或“小”)。
(2)如图所示,小车在 段运动的距离 =_____cm,则 段的平均速度 =____m/s 。
(3)在测量小车到达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 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____(选填“小”或“大”)。
(4)根据实验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5)小车在 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 中点时的速度为 1,经过路程 中点时的速度为
2,则 1___ 2(选填“> ”“< ”或“= ”)。
8/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21.(4 分)一列长为 200 m 的火车,匀速完全通过全长为 800 m 的隧道时,用时 100 s 。求:
(1)火车行驶的速度。
(2)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 600 m 需要的时间。
22.(6 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一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
反应时间为 0.5 s ,这段时间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行了 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
行 25 m,滑行时间为 2 s 。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司机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司机酒后驾驶,反应时间是平时的 2 倍,司机发现险情时,汽车距障碍物 50 m ,请
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9/105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诊断卷
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
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 3 mm
B. 3 cm
C. 3 dm
D. 3 m
答案:B
解析:女子一拃的长度约为 17 cm,男子一拃的长度约为 20 cm ,两者之间相差几厘米,故选
B。
2.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百花盛开
B. 艳阳高照
C. 夜色朦胧
D. 飞沙走石
答案:D
解析: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故 D 符合题意。
3. 如图是小华使用刻度尺测量大理石长度的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3/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A B C D
答案:D
4. “号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古人强调每次按脉的时间应不少于脉搏跳动五十次的时间,据此
可知中医号脉一次至少需要( )
A. 1 s 左右
B. 1 min 左右
C. 5 min 左右
D. 5 s 左右
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脉搏跳动五十次用时约 50 s,接近 1 min ,故 B 正确。
5. 在电影《哪吒 2》的一个场景中,哪吒踩着风火轮追赶逃跑的妖怪。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哪吒静止不动,因为他在自己的视角里感觉不到位置变化
B. 妖怪是静止的,只有哪吒在运动
C. 哪吒和妖怪都在做机械运动,因为他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都在变化
D. 风火轮是静止的,因为它与哪吒保持相对静止
答案:C
解析: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哪吒和妖
4/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怪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他们都在做机械运动,C 正确;以地面为参照物,哪
吒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是运动的,不是静止不动,A 错误;以地面为参照物,妖怪也在运动,
不是静止的,B 错误;以地面为参照物,风火轮和哪吒一起相对于地面运动,不是静止的,D
错误。
6.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 避免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 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答案:C
解析:观察时如果视线倾斜,属于错误的操作,应及时改正,多次测量与此无关,故 A 错误;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避免误差,多次测量与此无关,故 B 错误;估测产生的误差,每次测量都
可能不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有利于减小由此产生的误差,故 C 正确;错误是在测量过程中
由于操作不当产生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不会避免错误的出现,故 D 错误。
7. 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速度约为 33 m/s;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约为 110 km/h;
绿皮火车在铁轨上行驶,每分钟大约能行驶 1.8 km ,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则( )
A. 猎豹最快
B. 轿车最快
C. 绿皮火车最快
D. 三者一样快
答案:A
5/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解析:猎豹的速度: 1 = 33 m/s ,轿车的速度:
2 = 110 km/h = 110 ×
1 m/s ≈ 30.6 m/s ,绿皮火车的速度:
3.6
= 3 = 1 800 m3 = 30 m/s ,比较可知猎豹的速度最大。故选 A。 3 1×60 s
8.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
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 船在水中的倒影
B. 船周围的浮萍
C. 被船惊飞的鸟
D. 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答案:A
解析:“不觉船移”的意思是没有感觉船在移动。相对于船周围的浮萍、被船惊飞的鸟、船附近
岸边的花草来说,船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而相对于船在水中的倒影来说,船的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船是静止的。因此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船在水中的倒影,故 A 符合题意,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9. 如图是小球从空中落入泳池内的水中的频闪照片,水中的每块瓷砖高 6 cm,每隔 0.1 s 拍摄
一次。在小球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是静止的
6/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B. 在 AC 段中,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小球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小于 BD 段的平均速度
D. 小球在 AC 段的平均速度等于 0.9 m/s
答案:D
解析: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的位置在发生改变,说明瓷砖是运动的,故 A
错误;由图可知,小球从 位置到 位置时,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因此在 段中,小球在做变速运动,故 B 错误;小球在 段下落的高度等于在 段下落的
高度,而 段所用的时间是 0.1 s, 段所用的时间是 0.2 s,根据 = ,可以判断小球在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 段的平均速度,故 C 错误; 段的高度等于 3 块瓷砖的高度,则
= 6 cm × 3 = 18 cm = 0.18 m,小球在 段用时 = 0.1 s × 2 = 0.2 s ,小球在
段的平均速度 = = 0.18 m = 0.9 m/s ,故 D 正确。故选 D。
0.2 s
10.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s - t 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 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
C.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
7/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答案:A
解析:在 s - t 图像中,时间相同时,甲车运动的路程大,由 v = s/t 可知,甲车运动速度大,故
A 正确,B 错误。甲车比乙车速度大,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故 C 错误。两车
同向行驶,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前运动,故 D 错误。
11. 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运动 App 监测佩戴者的运动情况。当小芳绕小区走一圈时,她戴的智能
手表上显示的信息如表所示,由此可推断此过程中小芳( )
距离:3000 m 用时:45 min 步数:4718 配速:15 min/km
A. 走路的步长约 2 m
B. 每分钟步行约 15 km
C. 平均速度为 4 km/h
D. 步行 3 km 用时 15 min
答案:C
解析:步数为 4718,距离为 3000 m,则步长为3 000 m ≈ 0.64 m ,故 A 错误;
4 718
配速为 15 min/km,说明每 15 分钟步行 1 km ,故 B 错误;
平均速度 = = 3 km
45
= 4 km/h,故 C 正确;
60 h
从信息中可知,步行 3 km 用时 45 min ,故 D 错误。
12. 甲、乙两位同学早上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之比为 4:3 ,路程之比为 3:2 ,则甲、乙两位同
学从家到学校的速度之比为( )
A. 8:9 B. 9:8 C. 2:1 D. 1:2
8/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答案:B
解析:由题知,甲、乙路程之比 : = 3: 2,所用的时间之比 : = 4: 3 ,
甲 乙 甲 乙



甲 甲 甲 乙
甲、乙从家到学校的速度之比 = = = 3×3 9 = ,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乙 乙
2×4 8
乙 甲


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3. 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cm ;图乙中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s 。
答案:2.70;110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 ,物体左端与 1.00 cm 刻度线对齐,右端与 3.70 cm 刻度线对
齐,物体的长度为 L = 3.70 cm - 1.00 cm = 2.70 cm。秒表小表盘每一小格代表 0.5 min,也就是
30 s ,大表盘每一小格代表 0.1 s,小表盘指针指在 1 和 2 之间,偏向 2,读数为 1 min ,大表
盘应读大数,大表盘读数为 50 s,则秒表的读数为 1 min 50 s = 110 s 。
14. 如图所示,在运动会接力赛交接棒时,接棒的同学应该______(选填“站着不动”或“跑动”)
接棒,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跑动;两人同速同向跑动时保持相对静止,便于接棒
9/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解析:在接力赛中,参与交接棒的两位同学交接棒时要保持速度相同,这样两同学才能相对静
止,顺利完成交接棒。
15. 小明用同一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以下是他所记录的数据:17.85 cm,17.88 cm,17.87
cm,18.85 c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数据为
_________,则该物体长度是___________。
答案:1 mm(或 0.1 cm);18.85 cm ;17.87 cm
解析:由记录的数据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或 0.1 cm);18.85 cm 与其他数据相差
较大,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
物体的长度是 = 17.85 cm+17.88 cm+17.87 cm ≈ 17.87 cm 。
3
16. 如图是汽车速度计和交通标志牌,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km/h;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汽车从
这个标志牌处到西大桥最快要____min 。
答案:70;12
解析:由左图所示的汽车速度计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70 km/h 。
由右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可知,该路段限速 40 km/h,此处距西大桥 8 km ,
汽车从这个标志牌处到西大桥需要的最短时间 = = 8 km = 0.2 h = 12 min 。
40 km/h
10/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7. 小明去上学,以 v 的速度走过一半路程后,再以 v 的速度跑过后一半路程,则他全程的平
均速度为______。
答案:
+

解析:假设全程长为 s,则小明在前一半路程运动的时间为 = 2 = 1 , 1 2 1

小明在后一半路程运动的时间为 = 2 = 2 ,那么小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2 2 2
= + = + = ( 1+ 2)1 2 ,所以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 2 1 2 。
2 1 2 2 2 1 2 1+ 2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4 分)
18. 小科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 L ,接着
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排绕的总长度 L ;
B. 用细铜丝的长度 L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
C. 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D. 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 n 。
(1)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步骤是___,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后测量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3)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如图所示,一共绕了 20 匝。根据上面的实验方法
测得细铜丝的直径为_____mm 。
(4)若细铜丝排绕不紧密,则直径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1/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答案:
(1)B;用排绕的总长度 L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2)CADB
(3)0.75
(4)偏大
解析:
(1)使用“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的直径等于细铜丝排绕的总长度除以排绕的圈
数,而不是细铜丝的长度除以排绕的圈数,则错误的步骤是 B,应该改正为用细铜丝排绕的总
长度 L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
(2)改正后的合理顺序为 CADB(或 CDAB )。
(3)根据题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 ,则 20 匝的总长度为 6.50 cm - 5.00 cm = 1.50
cm,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5.0 mm / 20 = 0.75 mm 。
(4)若排绕不紧密,会导致细铜丝排绕长度的测量值偏大,所以计算出的直径比真实值偏大。
19. 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会选择参照物。
器材:墨水瓶、教科书、橡皮等。
步骤:
(1)将教科书水平放在课桌桌面上,墨水瓶和橡皮放在教科书上。
(2)缓慢拉动教科书,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________,相对于课桌是________。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教科书是________,若以______为参照物,则教科书是运动的。
(4)在电视上看篮球比赛时,小明发现:运动员始终处于电视屏幕上,但我们却感觉运动员
12/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在球场上来回不停地跑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静止的;运动的
(3)静止的;课桌
(4)运动员相对于画面中观众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画面中的观众为参照物,感觉运动员在
球场上来回不停地跑动
解析:
(2)缓慢拉动教科书,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相对于课桌发生了位置变化,
所以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教科书与墨水瓶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则教科书是静止的,若
以课桌
20.(14 分)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点和 点
的时间,即可测出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 = ,小

解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快,在斜

13/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时为了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且方便计时,应
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2)如图所示,小车在 段运动的距离 =_____cm,则 段的平均速度 =____m/s 。
答案:40.0 , 0.2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cm, = 80.0 cm 40.0 cm = 40.0 cm = 0.4 m ,
所用时间为 = 2 s,则 段的平均速度为 =
= 0.4 m = 0.2 m/s 。 2 s
(3)在测量小车到达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 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____(选填“小”或“大”)。
答案:小
解析:在测量小车到达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小车通过 段所用时间
偏大,根据 = 可知,测得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4)根据实验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小于
解析:小车沿斜面从 点下滑到 点的过程中做的是加速运动,因此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5)小车在 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 中点时的速度为 1,经过路程 中点时的速度为
2,则 1___ 2(选填“> ”“< ”或“= ”)。
答案:<
解析:由图可知,时间的中点在路程的中点的上方,小车沿斜面下滑做的是加速运动,所以 1小于 2 。
14/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21.(4 分)一列长为 200 m 的火车,匀速完全通过全长为 800 m 的隧道时,用时 100 s 。求:
(1)火车行驶的速度。
解: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 = + = 200 m+ 800 m = 1 000 m ,
车 隧道
用时 = 100 s (1 分)火车行驶的速度 = = 1 000 m = 10 m/s (1 分)
100 s
(2)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 600 m 需要的时间。
解: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 600 m 需要的时间 ' = ' = 600 m = 60 s ··········(2 分)
10 m/s
22.(6 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一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
反应时间为 0.5 s ,这段时间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行了 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
行 25 m,滑行时间为 2 s 。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解: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 = 15 m = 30 m/s ············(1 分)
0.5 s
(2)司机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 25 m,滑行时间为 2 s ,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所行
驶的路程 ' = 15 m+ 25 m = 40 m ············(1 分)
所用时间 ' = 0.5 s + 2 s = 2.5 s ············(1 分)
则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的平均速度 ' = ' = 40 m = 16 m/s (1 分)
' 2.5 s
(3)若司机酒后驾驶,反应时间是平时的 2 倍,司机发现险情时,汽车距障碍物 50 m ,请
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解:司机酒后驾驶,反应时间为 1 s ,则反应距离为 ″ = ″ = 30 m/s × 1 s = 30 m (1 分)
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通过的总路程 = 30 m+ 25 m = 55 m > 50 m ,

因此汽车会撞上障碍物············(1 分)
15/1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