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卷】人教八上第1章机械运动素养检测卷(PDF,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小卷】人教八上第1章机械运动素养检测卷(PDF,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素养检测卷
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地质勘探一线练就了快速、准确丈量的本领,他迈出的每一步的长度几
乎都是相同的。下列对其迈出的一步的长度的表示,合理的是( )
A. 85 mm B. 85 dm C. 85 m D. 85 cm
2. 北碚区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重庆人民的“后花园”。下列描述属于
机械运动的是( )
A. 春暖花开,缙云山的草木蓬勃生长
B. 烈日炎炎,嘉陵江的鲤鱼跃出水面
C. 金秋十月,道路旁的银杏树叶变黄
D. 寒冬腊月,静观镇的蜡梅香飘十里
3. 清代《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中描述了骑兵冲锋的画面,如图所示,骑兵单手持长枪。关于
骑兵冲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马为参照物,骑兵是运动的
B. 以长枪为参照物,马是静止的
C. 以骑兵为参照物,长枪是运动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骑兵是静止的
10/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4.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列选项是明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
摄的四个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其中表示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5. 如图为小组同学学习长度测量后讨论交流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估读可以减小误差,整刻度时不需要估读
B. 用皮尺测量时不能拽太紧,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 测铅笔长度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 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可以减小误差
6. 甲塑料刻度尺在 30℃时和乙塑料刻度尺在-30℃时的刻度都是准确的,现用这两把刻度尺在
0℃的环境中测量同一长度,则两尺读数( )
A. 甲偏大,乙偏小
B. 甲偏小,乙偏大
C. 均偏大
D. 均偏小
11/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7. 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沿平直公路自东向西行驶,小明站在路边观察到的情景如图所示,
以大卡车为参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小汽车向西运动
B. 路边的树向西运动
C. 小汽车向东运动
D. 路边的树是静止的
8. 如图是运动会上 100m 短跑比赛时的情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场边的观众是通过相同的时间比路程,判断谁跑得快的
B. 裁判员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时间,判断谁跑得快的
C. 普通中学生 100m 短跑的成绩可以达到 9s 左右
D. 如果以跑动的运动员为参照物,坐在场边的观众是运动的
9.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12/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A. 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 处相遇
C. 在 0~20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 两同学在 0~15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10. 一人驾驶一艘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 5m/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10m/s,在
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掉落 5min 后发现,于是人驾船掉头回追(不计掉头的时间),从
掉头开始,追上这箱物品需要的时间( )
A. 大于 5min B. 少于 5min
C. 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 等于 5min
11.(多选)不方便直接测量时,我们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 N,再乘车轮的直径 D
B. 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圆柱状铅笔上若干圈,测出铅
笔上绕有细金属丝的长度 L 和圈数 N,则细金属丝的直径为 =

C.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可以先测 2 张纸的厚度,再除以 2
D. 用一根拉紧的橡皮筋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的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

13/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2.(多选)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火车的车厢观望,突然,你觉
得自己所坐的火车缓慢向东运动。则可能发生的运动情况是( )
A. 自己所坐的火车向西运动,另一列火车没有运动
B. 自己所坐的火车没有运动,另一列火车向西运动
C. 两列火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所坐的火车的速度较快
D. 两列火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火车的速度较快
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2 分)
13. 图 1 中秒表显示的时间为______s。图 2 中测得一枚硬币的直径是_____cm。
14. “摩羯”台风期间时,小明用饮料瓶和刻度尺制作了一个简易雨量器,他测得一分钟的降雨
量为 28.9mm,也就是________m。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___mm。
15.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可知,以山为参照物,甲船是
__________的。如果以甲船为参照物,乙船是__________的(以上两空均选填“向左运动”“向
右运动”或“静止”)。
14/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6. 如图是小明匀速跑步的过程中,某物理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其中纵轴对应的物理量是
______(选填“速度”或“路程”),此物理量合适的单位是_____,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
示______。
17. 糖糖同学早上以 2m/s 的速度匀速步行去学校。走了 30min 时,爸爸立即以 10m/s 的平均
速度从家开车追糖糖,追上后糖糖搭上爸爸的车继续前进(糖糖上车的时间忽略不计,车的平
均速度不变)。到达学校大门,她发现比平时以相同速度走路早到 1min。则糖糖在路上步行
了_____min 才遇到爸爸的车,糖糖家到学校的路程为_______m。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2 分)
18.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小明进行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 A、B 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记录了两个测量结果,其中
一个为 2.4cm,则该结果是用刻度尺___(选填“A”或“B”,下同)测量得出的,_____刻度尺测
量结果更精确。
(2)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小明把纸带紧密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乙所
示,纸带环绕了 n 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___。
15/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
那么在严冬季节的室外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
变”)。
19.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 A 点由静止开始下
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通过 AB 段、AC 段时测得的时间分别为 = 1.5 s、 = 2.3 s, 段的距离
=_____cm, 段的平均速度 =____m/s 。
(2)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
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
将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理由是________。
(3)实验中测得小车通过 AC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通过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通过 BC 段
的平均速度为 v ,那么 v 、v 、v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16/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20. 在“探究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取两张相同的圆形纸,剪去一部分,做成①号纸锥
和②号纸锥,如图甲。
(1)按正确方式摆放,由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发现②号纸锥先到达地面,说明②号纸锥
比①号纸锥下落得快,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选填“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
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
(2)小明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纸锥下落的照片,如图乙所示。已知照相机每隔 0.1s 曝光一
次。由照片可知:纸锥下落时速度越来越____,纸锥从 C 到 D,所用时间为____s,平均速度
为____m/s。
(3)为了减小平均速度的测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纸锥下落的起始高度
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保持一致。
(4)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为此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锥角的大小有关;猜想二: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
锥质量的大小有关。小娟在实验中测得②号纸锥的最大速度比①号纸锥大,从而得出锥角小的
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大。小娟通过实验所得的结论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0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21. 夏雨从家出发骑一辆共享电动车去上班。她先以 3m/s 的平均速度骑行 500s,因买早点用
了 100s,为了上班不迟到,她随后以 5m/s 的平均速度骑行了 900s,最终按时到达单位。求:
(1)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这次上班全程的平均速度。
22.(6 分)如表是福州至厦门某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
到站、发车时刻表。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站 里程/km 到站时刻 发车时刻
福州 0 始发 7:12
莆田 105 7:54 7:56
泉州 174 8:17 8:19
厦门 276 9:02 终点
(1)列车在 8:18 这个时刻的速度多大?
(2)列车从福州到泉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 1 位小数)?
(3)列车以 120 km/h 的速度完全通过长 5.22 km 的杏林公铁大桥,用时 2.7 min 。
列车有多长?
18/105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素养检测卷
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地质勘探一线练就了快速、准确丈量的本领,他迈出的每一步的长度几
乎都是相同的。下列对其迈出的一步的长度的表示,合理的是( )
A. 85 mm B. 85 dm C. 85 m D. 85 cm
答案:D
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可推断李四光迈出一步的长度约为 85 cm(8.5 dm=0.85 m=850 mm),故
D 正确。
2. 北碚区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重庆人民的“后花园”。下列描述属于
机械运动的是( )
A. 春暖花开,缙云山的草木蓬勃生长
B. 烈日炎炎,嘉陵江的鲤鱼跃出水面
C. 金秋十月,道路旁的银杏树叶变黄
D. 寒冬腊月,静观镇的蜡梅香飘十里
答案:B
解析:A 中草木生长、C 中树叶变黄、D 中花香扩散均为物体位置未随时间改变,不属于机械
运动;B 中鲤鱼跃出水面属于物体位置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3. 清代《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中描述了骑兵冲锋的画面,如图所示,骑兵单手持长枪。关于
骑兵冲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6/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A. 以马为参照物,骑兵是运动的
B. 以长枪为参照物,马是静止的
C. 以骑兵为参照物,长枪是运动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骑兵是静止的
答案:B
解析:以马为参照物,骑兵位置不变,是静止的(A 错误);以长枪为参照物,马位置不变,
是静止的(B 正确);以骑兵为参照物,长枪位置不变,是静止的(C 错误);以地面为参照
物,骑兵位置变化,是运动的(D 错误)。
4.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列选项是明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
摄的四个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其中表示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轨迹为直线且速度不变,故 A 正确。
5. 如图为小组同学学习长度测量后讨论交流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7/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A. 估读可以减小误差,整刻度时不需要估读
B. 用皮尺测量时不能拽太紧,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 测铅笔长度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 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C
解析:整刻度时也需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A 错误);拽紧皮尺会使分度值变大,测量结果偏
小(B 错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C 正确);估读应到分度值下一位,多估读无
意义(D 错误)。
6. 甲塑料刻度尺在 30℃时和乙塑料刻度尺在-30℃时的刻度都是准确的,现用这两把刻度尺在
0℃的环境中测量同一长度,则两尺读数( )
A. 甲偏大,乙偏小
B. 甲偏小,乙偏大
C. 均偏大
D. 均偏小
答案:A
解析:甲尺在 0℃时因“冷缩”分度值变小,测量结果偏大;乙尺在 0℃时因“热胀”分度值变大,
测量结果偏小。
7. 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沿平直公路自东向西行驶,小明站在路边观察到的情景如图所示,
18/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以大卡车为参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小汽车向西运动
B. 路边的树向西运动
C. 小汽车向东运动
D. 路边的树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以大卡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向东运动,小汽车向西运动(A 正确)。
8. 如图是运动会上 100m 短跑比赛时的情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场边的观众是通过相同的时间比路程,判断谁跑得快的
B. 裁判员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时间,判断谁跑得快的
C. 普通中学生 100m 短跑的成绩可以达到 9s 左右
D. 如果以跑动的运动员为参照物,坐在场边的观众是运动的
答案:C
解析:普通中学生 100m 短跑成绩约为 15s(C 错误);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A 正确),
裁判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B 正确);以运动员为参照物,观众位置变化(D 正确)。
19/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9.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 处相遇
C. 在 0~20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 两同学在 0~15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解析:两同学在 0~10 s 内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
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 > ,故 A 错误;
乙 甲
由图知,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 m 处相遇,故 B 正确;

甲在 0~20 s 甲内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同学的平均速度 ' = = 100 m ≈ 6.67 m/s ,乙
甲 15 s


同学在 0~10 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 10~20 s 乙内静止不动,乙同学的平均速度 = =


100 m = 5 m/s ,则两同学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 C、D 错误。
20 s
10. 一人驾驶一艘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 5m/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10m/s,在
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掉落 5min 后发现,于是人驾船掉头回追(不计掉头的时间),从
掉头开始,追上这箱物品需要的时间( )
20/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A. 大于 5min
B. 少于 5min
C. 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 等于 5min
答案:D
解析:以河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船在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假设河水不动,物品
相对于河水也不动;掉落 5 min 后发现时,船相对于物品移动了 5 min ,人驾船掉头回追(不
计掉头的时间),船相对于河水(物品)的速度不变,则船还需运动 5 min 才能追上物品,D
正确。
11.(多选)不方便直接测量时,我们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 N,再乘车轮的直径 D
B. 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圆柱状铅笔上若干圈,测出铅
笔上绕有细金属丝的长度 L 和圈数 N,则细金属丝的直径为 =

C.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可以先测 2 张纸的厚度,再除以 2
D. 用一根拉紧的橡皮筋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的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

答案:ACD
解析: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 ,再乘车轮的周长 ,故 A 不合理,符
合题意;
把细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圆柱状铅笔上若干圈,测出铅笔上绕有细金属丝的长度 和圈
数 ,则细金属丝的直径为 = ,故 B 合理,不符合题意;

21/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无法直接准确测量 2 张纸的厚度,可以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除以总张数,即可得到一张
纸的厚度,故 C 不合理,符合题意;
橡皮筋具有弹性,不能保证绕过圆柱体的橡皮筋的长度等于圆柱体的周长,故 D 不合理,符
合题意。
12.(多选)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火车的车厢观望,突然,你觉
得自己所坐的火车缓慢向东运动。则可能发生的运动情况是( )
A. 自己所坐的火车向西运动,另一列火车没有运动
B. 自己所坐的火车没有运动,另一列火车向西运动
C. 两列火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所坐的火车的速度较快
D. 两列火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火车的速度较快
答案:BCD
解析:自己火车向西运动时,以另一火车为参照物应向西运动(A 错误);自己火车静止,另
一火车向西运动时,自己火车相对向东(B 正确);自己火车速度更快向东,或另一火车速度
更快向西时,自己火车相对向东(C、D 正确)。
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2 分)
13. 图 1 中秒表显示的时间为______s。图 2 中测得一枚硬币的直径是_____cm。
22/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答案:228.5;1.85
解析:如图 1,在秒表的小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 0.5 min ,指针指在 3 和 4 之间且偏向 4,
为 3 min,大表盘读数在 30 60 s 之间;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 s 之间有 10 个小格,1 个小
格代表 0.1 s,指针指在 48.5 s 处,秒表的读数为 = 3 min 48.5 s = 228.5 s。如图 2,刻度尺
上 1 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 cm = 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
为 1 mm ,四个硬币的直径总和为 = 7.40 cm,则一枚硬币的直径为 = = 7.40 cm = 1.85 cm 。
4
14. “摩羯”台风期间时,小明用饮料瓶和刻度尺制作了一个简易雨量器,他测得一分钟的降雨
量为 28.9mm,也就是________m。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___mm。
答案:0.0289;1
解析:28.9mm=0.0289m;读数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故分度值为 1mm。
15.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可知,以山为参照物,甲船是
__________的。如果以甲船为参照物,乙船是__________的(以上两空均选填“向左运动”“向
右运动”或“静止”)。
23/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答案: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解析:山上的小旗向左飘,则风从右往左吹,若甲船静止,则小旗应向左飘,若甲船向右运动,
则小旗应向左飘,若甲船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时,小旗向左飘,若甲船向左运动,且速
度大于风速时,小旗向右飘,故甲船的运动情况是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同理,乙船的
运动情况可能是:静止、向右运动、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所以以甲船为参照物乙船是向
右运动的。
16. 如图是小明匀速跑步的过程中,某物理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其中纵轴对应的物理量是
______(选填“速度”或“路程”),此物理量合适的单位是_____,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
示______。
答案:速度;m/s;路程
解析:小明匀速跑步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速度不变,纵轴对应的物理量应该是速度,人
跑步的速度大约为 4 m/s,故纵轴对应的物理量合适的单位是 m/s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
小是速度×时间,根据 = 可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示路程。

24/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7. 糖糖同学早上以 2m/s 的速度匀速步行去学校。走了 30min 时,爸爸立即以 10m/s 的平均
速度从家开车追糖糖,追上后糖糖搭上爸爸的车继续前进(糖糖上车的时间忽略不计,车的平
均速度不变)。到达学校大门,她发现比平时以相同速度走路早到 1min。则糖糖在路上步行
了_____min 才遇到爸爸的车,糖糖家到学校的路程为_______m。
答案:37.5;4650
解析:糖糖以 2 m/s 的速度走 30 min 的路程为 = = 2 m/s × 30 × 60 s = 3 600 m,设当
天爸爸开车从家出发走了 1 时间后遇到糖糖,则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 1 = 10 m/s × 车 车 1,
在 1 时间内糖糖步行的距离为 = 1 = 2 m/s × 1,由题意可知, = + ,即 10 m/人 人 车 人
s × 1 = 2 m/s × 1 + 3 600 m,解得 1 = 450 s = 7.5 min ,所以糖糖遇到爸爸时步行的总时
间为 2 = + 1 = 30 min + 7.5 min = 37.5 min 。到达学校大门,糖糖发现比平时以相同速度
走路早到 1 min ,是由于相遇后经过剩余的路程节省了 1 min,设剩余路程糖糖步行到校的时
间为 ',坐车到校的时间则为 ' 60 s ,所以剩余路程可表示为 = ' = ( ' 60 s) ,
余 人 车
则 2 m/s × ' = 10 m/s × ( ' 60 s), ' = 75 s ,所以糖糖步行到校的总时间为 = 37.5 ×

60 s + 75 s = 2 325 s ,糖糖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 = 2 m/s × 2 325 s = 4 650 m 。
总 人 总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2 分)
18.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小明进行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
25/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 A、B 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记录了两个测量结果,其中
一个为 2.4cm,则该结果是用刻度尺___(选填“A”或“B”,下同)测量得出的,_____刻度尺测
量结果更精确。
(2)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小明把纸带紧密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乙所
示,纸带环绕了 n 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___。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
那么在严冬季节的室外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
变”)。
答案:
(1)A;B
(2) 2 1
2
(3)偏大
解析:
(1)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 = 1 mm,2.4 cm 的测量结果是
用刻度尺 测得的,用 刻度尺测量结果更精确。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由图乙知,纸
带厚度的表达式为 2 1 。
2
26/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3)由于该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热胀冷缩),严冬季节的室外,刻度尺实际分度
值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19.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 A 点由静止开始下
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通过 AB 段、AC 段时测得的时间分别为 = 1.5 s、 = 2.3 s, 段的距离
=_____cm, 段的平均速度 =____m/s 。
答案:40.0;0.5
解析: 点对应的刻度值是 40.0 cm, 点对应的刻度值是 80.0 cm,
则可知 段的距离 = 80.0 cm 40.0 cm = 40.0 cm; 段的距离 = 40.0 cm = 0.4 m ,
通过 段所用时间为 = = 2.3 s 1.5 s = 0.8 s,
则 段的平均速度为 0.4 m = = = 0.5 m/s 。 0.8 s
(2)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
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
将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理由是________。
答案:偏小;小车从 B 点静止释放时通过 BC 段的时间大于从 A 点释放时的时间,由 = 可

知平均速度偏小
27/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解析:小车从 点运动到 点的过程中,到达 点时已经有一定的速度,且在这之后的速度越
来越大,所以可知当小车从 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通过 段所用的时间要大于小车从 点开始
由静止释放时通过 段所用的时间,而 段的距离是没有变化的, 可知,这样测得的平均速
度将偏小。
(3)实验中测得小车通过 AC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通过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通过 BC 段
的平均速度为 v ,那么 v 、v 、v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答案:v 解析:由题中的测量数据可得通过 段的平均速度为 = 0.8 m1 ≈ 0.35 m/s ,2.3 s
通过 段的平均速度为 = 0.4 m2 ≈ 0.27 m/s,通过 段的平均速度为 1.5 s 3 = = 0.5 m/s,
所以可得大小关系为 2 < 1 < 3 。
20. 在“探究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取两张相同的圆形纸,剪去一部分,做成①号纸锥
和②号纸锥,如图甲。
(1)按正确方式摆放,由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发现②号纸锥先到达地面,说明②号纸锥
比①号纸锥下落得快,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选填“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
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
28/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2)小明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纸锥下落的照片,如图乙所示。已知照相机每隔 0.1s 曝光一
次。由照片可知:纸锥下落时速度越来越____,纸锥从 C 到 D,所用时间为____s,平均速度
为____m/s。
(3)为了减小平均速度的测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纸锥下落的起始高度
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保持一致。
(4)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为此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锥角的大小有关;猜想二: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
锥质量的大小有关。小娟在实验中测得②号纸锥的最大速度比①号纸锥大,从而得出锥角小的
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大。小娟通过实验所得的结论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快;0.1;0.1
(3)必须
(4)不可靠;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
解析:
(1)按正确方式摆放,由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②号纸锥先到达地面,这是通过相同路程
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
(2)由图乙可知,纸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
纸锥从 下落到 所用的时间 = 0.1 s,
纸锥从 到 运动的距离为 = 11.50 cm 10.50 cm = 1.00 cm = 0.01 m,
则纸锥从 下落到 的平均速度为 = = 0.01 m = 0.1 m/s 。
0.1 s
29/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3)为了减小平均速度的测量误差,每次测量时,纸锥下落的起始高度必须保持一致。
(4)①号纸锥和②号纸锥的质量不同,因此不能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大,所
以小娟所得的结论不可靠。
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21. 夏雨从家出发骑一辆共享电动车去上班。她先以 3m/s 的平均速度骑行 500s,因买早点用
了 100s,为了上班不迟到,她随后以 5m/s 的平均速度骑行了 900s,最终按时到达单位。求:
(1)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解: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 1 1 + 2 2 = 3 m/s × 500 s + 5 m/s × 900 s = 6 000 m …………(2 分)
(2)这次上班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上班全程的平均速度 = = 6 000 m = 4 m/s …………(2 分)
500 s+100 s+900 s
22.(6 分)如表是福州至厦门某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
到站、发车时刻表。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站 里程/km 到站时刻 发车时刻
福州 0 始发 7:12
莆田 105 7:54 7:56
泉州 174 8:17 8:19
厦门 276 9:02 终点
(1)列车在 8:18 这个时刻的速度多大?
30/177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在 8:18 时正停在泉州站,所以列车此时的速度为 0 m/s (1 分)
(2)列车从福州到泉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 1 位小数)?
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福州到泉州的路程为 = 174 km ,
所用时间为 = 8:17 7:12 = 1 h 5 min = 65 h …………(1 分)
60
则列车从福州到泉州的平均速度为 = = 174 km65 ≈ 160.6 km/h …………(1 分)
60 h
(3)列车以 120 km/h 的速度完全通过长 5.22 km 的杏林公铁大桥,用时 2.7 min 。
列车有多长?
解:列车速度 ' = 120 km/h,运动时间 ' = 2.7 min = 0.045 h …………(1 分)
则列车行驶的路程: ' = ' ' = 120 km/h × 0.045 h = 5.4 km …………(1 分)
列车的长度 = ' = 5.4 km 5.22 km = 0.18 km = 180 m …………(1 分)
车 桥
31/1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