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卷】人教八上第2章声现象基础诊断卷(PDF,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小卷】人教八上第2章声现象基础诊断卷(PDF,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二章 声现象 基础诊断卷
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频率
2. 下列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 远处隆隆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 医生利用 B 超检查病人身体
C. 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D. 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时总是敲一敲
3. 九(1)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上物理课的时候,从隔壁上音乐课的九(2)班传来歌声,对
两个班的学生来说,这歌声( )
A. 都不是噪声
B. 只对九(1)班是噪声
C. 都是噪声
D. 只对九(2)班是噪声
4. 下列措施是在噪声的传播环节减弱噪声的是( )
A. 午休时戴防噪声耳塞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图书馆内不得大声喧哗
D. 高架道路两旁的隔音墙
19/105
第二章 声现象
5. 小提琴使用前,乐师常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响度 B. 振幅 C. 音色 D. 音调
6. 下列对于声音的利用,可行的是( )
①通过声波的反射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②利用骨传导制作助听器;
③用内含真空层的玻璃进行隔音;
④通过测量振动频率来判断声音的强弱。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7. 如图是甲骨文“聲”,像“手执槌敲击磬而声音传于耳”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敲击
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磬声是由槌的振动产生的
B. 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C. 敲击磬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D. 用力敲击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8. 如图是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关于鼓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鼓面停止振动,发声停止
B. 响度与振幅有关,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C. 音调反映的是声音的高低,它与鼓面振动的快慢无关
D. 能分辨出是铜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0/105
第二章 声现象
9. 天坛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主要是( )
A.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可以在墙壁中传播
C. 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
D. 声音遇到墙壁后发生反射
10. 观察这三个声音的波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三个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均是相同的
B. 三个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均是相同的
C. 三个声音的音色和响度均是相同的
D. 三个声音的三个特性都是相同的
11. 水槽中装有适量的水,把正在发声的蜂鸣器装入密封袋,并放入水中,整个过程中一直能
听到声音。下列四幅图中,最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是( )
A B C D
密封袋放入水中之前
B. 密封袋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中
C. 密封袋浸没于水面之下接触水槽底部之前
D. 密封袋下沉与水槽底部接触
21/105
第二章 声现象
12. 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 只改变拨动弦的速度,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大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 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3.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________(选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来探测海洋深度,此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视频 App 可以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以正常播放速度的 2 倍快速播放,从而达到“短”
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时的 2 倍。快速播放音频和视频时,改变了声音的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忽略温度的影响,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15. 我们戴上降噪耳机就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降低外界噪音,欣赏美妙的音乐。降噪耳机降低
了传入人耳中噪声的______(填声音的特性),这是在__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6. 中国古代的“记里鼓车”,车每走一里,车上的机械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发声;
车每走十里,车上的机械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能以此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
十里,这是利用了声能传递______。
22/105
第二章 声现象
17. 将手指润湿后沿着盛有水的高脚酒杯杯口摩擦会听到声音,此时声音是由__________的振
动产生的;从左往右摆放的高脚酒杯中的水逐渐减少,用手指从左往右依次摩擦高脚酒杯杯口,
则声音的音调将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甲 乙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8. 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如
下: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袜子、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材料的粗糙程度依次减小;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袜子盖在鞋盒上方,然后人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闹钟声,记
下此时人与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剩下的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各材料盖住的程度相同):
材料 袜子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听不见闹钟声的距离/m 1.2 2.1 2.8 3.7 5.2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选填“大”或“小”)的原
理。
(2)根据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光滑的材料隔音性能____(选填“好”或“差”);海绵与报
纸相比,______(选填“海绵”或“报纸”)隔音性能好一点。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的本质是在____________控制和减弱噪声。
23/105
第二章 声现象
19. 小明做“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
(1)如图甲所示,通过抽气口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发现听到铃声的响度
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在抽气过程中,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仍旧跳动,且跳动的幅度没有受到罩内空气减少
的影响,这说明发声体的______(选填“振幅”或“频率”)不变。
(3)经过推理初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在真空罩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避免声音通过______传播,排除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同样不断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
小明还能听到微弱的铃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20. 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土电话”:
甲 乙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通话,这表明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若将细棉线改成细金属丝,听到的声音会大一
些,说明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与细棉线相比较___(选填序号)。
24/105
第二章 声现象
A.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好
B.细棉线的传声性能好
C.细棉线传声性能和细金属丝的一样
(3)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
“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乙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
关系:a=c=d①若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
②若选择琴弦 a 和 b,则是为了探究___(选填字母);
A. 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B. 音调与琴弦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③若有同学选择 c 和 d 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这样的推理正确吗?
________;
④研究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4 分)
21. 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从海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回的超
声波所用时间是 4s,若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这处海底深度是多少?
25/105
第二章 声现象
22. 如图所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甲、乙两车正在匀速驶离隧道口(两车车长均忽略不计)。
其中甲车的速度为 10 m/s,当它距离隧道口 S1=740 m 时开始鸣笛,此时乙车在它后边
S2=360 m 处。鸣笛 1 s 后,乙车司机第一次听到鸣笛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m/s )
(1)求甲车从隧道口到如图位置所需时间;
(2)求乙车的速度;
(3)声音在隧道口处会发生反射,求乙车司机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26/105第二章 声现象
第二章 声现象 基础诊断卷
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频率
答案:A
解析:“大声”指声音的响度。
2. 下列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 远处隆隆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 医生利用 B 超检查病人身体
C. 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D. 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时总是敲一敲
答案:C
解析:超声波击碎结石是利用声传递能量;其余选项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3. 九(1)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上物理课的时候,从隔壁上音乐课的九(2)班传来歌声,对
两个班的学生来说,这歌声( )
A. 都不是噪声
B. 只对九(1)班是噪声
C. 都是噪声
D. 只对九(2)班是噪声
答案:B
解析:九(2)班的歌声对九(2)班学生是上课需要的声音(不是噪声),对九(1)班学生
32/177
第二章 声现象
是干扰学习的声音(是噪声)。
4. 下列措施是在噪声的传播环节减弱噪声的是( )
A. 午休时戴防噪声耳塞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图书馆内不得大声喧哗
D. 高架道路两旁的隔音墙
答案:D
解析:
噪声的控制 选项分析
防止噪声产生 B中禁止鸣笛、C中不得大声喧哗
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 D中隔音墙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A中戴防噪声耳塞
5. 小提琴使用前,乐师常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响度 B. 振幅 C. 音色 D. 音调
答案:D
解析:调节琴弦松紧改变振动快慢,从而改变音调。
6. 下列对于声音的利用,可行的是( )
①通过声波的反射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②利用骨传导制作助听器;
③用内含真空层的玻璃进行隔音;
④通过测量振动频率来判断声音的强弱。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33/177
第二章 声现象
解析:①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与月球间为真空);④声音强弱由振幅决定,与频率无
关;②骨传导可行,③真空隔音可行。
7. 如图是甲骨文“聲”,像“手执槌敲击磬而声音传于耳”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敲击
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磬声是由槌的振动产生的
B. 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C. 敲击磬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D. 用力敲击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答案:B
解析:磬声由磬振动产生(A 错误);人耳能听见,非次声波(C 错误);用力敲击振幅变大,
响度变大(D 错误);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B 正确)。
8. 如图是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关于鼓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鼓面停止振动,发声停止
B. 响度与振幅有关,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C. 音调反映的是声音的高低,它与鼓面振动的快慢无关
D. 能分辨出是铜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C
解析:音调与振动快慢(频率)有关(C 错误)。
9. 天坛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主要是( )
34/177
第二章 声现象
A.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可以在墙壁中传播
C. 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
D. 声音遇到墙壁后发生反射
答案:D
解析:回音壁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
10. 观察这三个声音的波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三个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均是相同的
B. 三个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均是相同的
C. 三个声音的音色和响度均是相同的
D. 三个声音的三个特性都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波形与声音特性 分析
波形的疏密反映音调的高低 三个声音的波形疏密程度相同,所以音调相同
振幅的大小反映响度的大小 三个声音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
波的形状反映音色 三个声音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11. 水槽中装有适量的水,把正在发声的蜂鸣器装入密封袋,并放入水中,整个过程中一直能
听到声音。下列四幅图中,最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是( )
35/177
第二章 声现象
A B C D
A. 密封袋放入水中之前
B. 密封袋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中
C. 密封袋浸没于水面之下接触水槽底部之前
D. 密封袋下沉与水槽底部接触
答案:C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蜂鸣器装入密封袋,并放入水中,整个过程中一直能听到声音。密封袋放
入水中之前,是空气和密封袋传声,不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 A 错误;密封袋一半在空气
中一半在水中,仍可以通过空气和密封袋传声,不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 B 错误;密封袋
浸没于水面之下接触水槽底部之前,必须通过密封袋、水、空气传声,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故 C 正确;密封袋下沉与水槽底部接触,可能是密封袋、水槽和空气传声,不能说明液体可
以传声,故 D 错误。故选 C。
12. 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 只改变拨动弦的速度,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大
36/177
第二章 声现象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 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声音由弦振动产生(A 正确);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B 错误);力不同改变响度(C
错误);材料不同音色不同(D 错误)。
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3.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________(选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来探测海洋深度,此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超声波;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
几乎没有空气,是真空,故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14. 视频 App 可以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以正常播放速度的 2 倍快速播放,从而达到“短”
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时的 2 倍。快速播放音频和视频时,改变了声音的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忽略温度的影响,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音调;不变
解析: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以正常播放速度的 2 倍快速播放,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时的 2
倍,频率变高,所以音调变高。忽略温度的影响,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变。
37/177
第二章 声现象
15. 我们戴上降噪耳机就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降低外界噪音,欣赏美妙的音乐。降噪耳机降低
了传入人耳中噪声的______(填声音的特性),这是在__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人耳处
16. 中国古代的“记里鼓车”,车每走一里,车上的机械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发声;
车每走十里,车上的机械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能以此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
十里,这是利用了声能传递______。
答案:振动;信息
17. 将手指润湿后沿着盛有水的高脚酒杯杯口摩擦会听到声音,此时声音是由__________的振
动产生的;从左往右摆放的高脚酒杯中的水逐渐减少,用手指从左往右依次摩擦高脚酒杯杯口,
则声音的音调将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甲 乙
答案:杯子和水;变高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手指润湿后沿着盛有水的高脚酒杯杯口摩擦会听到声音,
该声音是由杯子和水振动产生的;从左到右,由于杯子中的水逐渐减少,则从左到右依次摩擦
高脚酒杯杯口,振动的频率变快,音调变高。
38/177
第二章 声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8. 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如
下: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袜子、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材料的粗糙程度依次减小;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袜子盖在鞋盒上方,然后人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闹钟声,记
下此时人与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剩下的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各材料盖住的程度相同):
材料 袜子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听不见闹钟声的距离/m 1.2 2.1 2.8 3.7 5.2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选填“大”或“小”)的原
理。
(2)根据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光滑的材料隔音性能____(选填“好”或“差”);海绵与报
纸相比,______(选填“海绵”或“报纸”)隔音性能好一点。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的本质是在____________控制和减弱噪声。
答案:
(1)小
(2)好;海绵
(3)传播过程中
19. 小明做“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
(1)如图甲所示,通过抽气口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发现听到铃声的响度
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9/177
第二章 声现象
(2)在抽气过程中,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仍旧跳动,且跳动的幅度没有受到罩内空气减少
的影响,这说明发声体的______(选填“振幅”或“频率”)不变。
(3)经过推理初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在真空罩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避免声音通过______传播,排除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同样不断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
小明还能听到微弱的铃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小
(2)振幅
(3)真空不能传声
(4)底座;空气没有被抽干净
20. 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土电话”:
甲 乙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通话,这表明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
40/177
第二章 声现象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若将细棉线改成细金属丝,听到的声音会大一
些,说明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与细棉线相比较___(选填序号)。
A.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好
B.细棉线的传声性能好
C.细棉线传声性能和细金属丝的一样
(3)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
“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乙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
关系:a=c=d①若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
②若选择琴弦 a 和 b,则是为了探究___(选填字母);
A. 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B. 音调与琴弦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③若有同学选择 c 和 d 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这样的推理正确吗?
________;
④研究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
(1)固体
(2)A
(3)①a、d;②A;③不正确;④控制变量法
41/177
第二章 声现象
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4 分)
21. 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从海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回的超
声波所用时间是 4s,若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这处海底深度是多少?
解:从发射超声波到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 = 1 × 4 s = 2 s ············(3 分)
2
则海底深度 h = = 1 500 m/s × 2 s = 3 000 m ············(3 分)
22. 如图所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甲、乙两车正在匀速驶离隧道口(两车车长均忽略不计)。
其中甲车的速度为 10 m/s,当它距离隧道口 S1=740 m 时开始鸣笛,此时乙车在它后边
S2=360 m 处。鸣笛 1 s 后,乙车司机第一次听到鸣笛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m/s )
(1)求甲车从隧道口到如图位置所需时间;
解:甲车从隧道口到题图位置所需时间 1 =
1 = 740 m = 74 s ············(2 分)
1 10 m/s
(2)求乙车的速度;
解:鸣笛 1 s ,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 2 = 340 m/s × 1 s = 340 m ············(1 分)声 声
又因为甲车鸣笛时乙车在甲车后边 2 = 360 m 处,所以鸣笛 1 s ,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 2 = 360 m 340 m = 20 m ,乙 声

所以乙车的速度为 = 乙 = 20 m = 20 m/s ············(2 分)
乙 2 1 s
(3)声音在隧道口处会发生反射,求乙车司机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解:设乙车司机第一次听到鸣笛声后经过 时间第二次听到鸣笛声,
则 + = 2 × ( + + ),解得 = 2.5 s ············(3 分)
乙 声 乙 1 2 乙
42/1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