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第二章 声现象 素养检测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歌曲《东方红》简谱的片段如下,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A. 速度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B. 2. 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A. 防止噪声的产生 B. 使噪声变成乐音C. 阻断噪声的传播 D.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3. 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A. 鸟鸣的响度大声音 鸟鸣 猫叫B. 猫叫是超声波5000 800声音的频率/HzC. 鸟鸣的频率高30 60声音强弱的等级/dBD. 猫叫的音调高4. 科考船利用声呐系统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进行测绘,在 A、B、C、D、E 五个位置向海底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 0.30s、0.16s、0.30s、0.14s、0.30s。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 B C D27/105第二章 声现象5.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 发出“啊”声时,用手指触摸喉咙处B. 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的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C. 敲打铜锣,锣响时用手触摸锣面D. 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6. 在盛有水的铁质长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最多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与最后一次听到的声音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 2 次,空气 B. 3 次,铁质长水管C. 2 次,铁质长水管D. 3 次,空气7. 大象通过地震波将信息传递给远方的同类,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属于次声波,其频率小于 20HzB.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m/sC. 人能听见大象用地震波传递的信息D. 地震波能将信息传到很远的地方,说明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8. 用鹤骨制作的贾湖骨笛吹奏发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的振动产生的B. 吹奏时用力越大,音调越高C.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D. 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发出的声音的音色28/105第二章 声现象9. 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 )A. 甲、乙两声音音调相同B. 乙声音音调较高C. 甲声音的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较多D. 甲声音的响度一定比乙声音的响度大10. “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假设行驶速度是 54km/h,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 392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振动产生的B. 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音调高C. 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奏出的悦耳的乐曲一定不是噪声D. 当汽车轮胎发出“Sol”这个音符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为 0.038m11.(多选)美国某大学的声波灭火装置通过发出 30~60Hz 的低频声波扑灭火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9/105第二章 声现象A. 低音频声波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B. 低音频声波灭火装置,发声也需要振动C. 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 低音频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低答案:BC解析:30~60Hz 不属于次声波(A 错误);声音由振动产生(B 正确);声波传递能量(C 正确);低音频指频率低(D 错误)。12.(多选)如图(a)所示,将甲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手机中的噪声监测软件和示波器,同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波形图,手机软件显示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为 60分贝。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手机软件显示的 60 分贝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B. 波形中的“幅值”变小,说明声音的频率减小C. 波形中的“幅值”与声音的音色有关D. 波形中的“幅值”变小,说明声音的响度减小30/105第二章 声现象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2 分,共 16 分)13.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图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若将此声音接收示波器放置在一条主干道路旁,发现示波器上显示波形的振动幅度明显增大,则说明此声音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变大。14. 物理课上,老师讲到利用超声波可以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小林的电动牙刷工作时发出的声波频率为 30000 次/分钟(即 500Hz),该声波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15. 如图所示,木琴以琴棒敲击时,琴键______就可以产生旋律,这旋律通过______传入听众耳中。当琴棒从左到右敲击琴键时,所产生旋律的音调逐渐_______(选填“变高”或“变低”)。16. 在长为 s 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人耳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t,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v,则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31/105第二章 声现象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17. 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 1 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玻璃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推理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________(选填“听到”或“听不到”)声音。结论:真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2)小丽和小刚用细铁丝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图 2 所示。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 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发现用“土电话”比不用“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土电话”时,小丽一边说话一边捏住细铁丝的一部分,则小刚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18. 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如图甲,当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一个较小的幅度,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振动。这种方法叫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32/105第二章 声现象(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音叉发声的响度更大,同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随______的增大而增大。(2)(3)如图乙所示,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被弹起,该实验现象能说明___(选填字母)。A. 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B. 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 声波能传递信息D.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中快(4)假设航天员在月球上进行图乙所示实验,则乒乓球会不会被弹起?为什么?19. 小明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后由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比较玻璃杯发出声音的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_________;33/105第二章 声现象(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你认为表中空白处应填入__________;(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用来制作隔音墙的是________;(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______(写出一个即可)。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8 分)20. 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5 ×10 3 s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距离为 2.6m(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求:(1)超声波信号传播的距离;(2)该同学的身高。34/105第二章 声现象21. 一艘潜艇在海水中以 10m/s 的速度向正前方匀速直线运动,向正前方发出超声波信号,从发出信号到经基地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 6s,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 1500m/s。(1)潜艇接收到反射信号时距离基地多少米?(2)第一次接收到反射信号后,潜艇以更快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再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后4s 接收到反射信号,距前一次发出信号 38s 后又发出一个超声波,经过 3s 接收到反射信号,求此时潜艇的速度。35/105第二章 声现象第二章 声现象 素养检测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歌曲《东方红》简谱的片段如下,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A. 速度B. 响度C. 音色D. 音调答案:D解析:简谱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音调,故 D 正确,ABC 错误。2. 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A. 防止噪声的产生B. 使噪声变成乐音C. 阻断噪声的传播D.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答案:A解析:“禁噪”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3. 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声音 鸟鸣 猫叫5000 800声音的频率/Hz30 60声音强弱的等级/dBA. 鸟鸣的响度大43/177第二章 声现象B. 猫叫是超声波C. 鸟鸣的频率高D. 猫叫的音调高答案:C解析:鸟鸣的频率为 5000Hz,猫叫的频率为 800Hz,鸟鸣的频率高(C 正确,D 错误);猫叫频率在 20~20000Hz 之间,不是超声波(B 错误);猫叫的声音强弱等级更大,响度更大(A错误)。4. 科考船利用声呐系统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进行测绘,在 A、B、C、D、E 五个位置向海底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 0.30s、0.16s、0.30s、0.14s、0.30s。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 = 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 0.30 s > 0.16 s > 0.14 s ,所以海平面上各点到海底的距离关系为 = = > > ,故 A 符合题意。5.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 发出“啊”声时,用手指触摸喉咙处B. 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的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C. 敲打铜锣,锣响时用手触摸锣面D. 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答案:B44/177第二章 声现象解析:发出“啊”声时,用手指触摸喉咙处,可以感受到振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A 不符合题意;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的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振动发声,但是空气柱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到,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故B 符合题意;锣响时用手触摸锣面,能感受到锣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C不符合题意;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能感受到音叉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D 不符合题意。6. 在盛有水的铁质长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最多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与最后一次听到的声音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 2 次,空气B. 3 次,铁质长水管C. 2 次,铁质长水管D. 3 次,空气答案:D解析:声音通过铁管、水、空气三次传播,最后一次通过空气。7. 大象通过地震波将信息传递给远方的同类,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属于次声波,其频率小于 20HzB.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m/sC. 人能听见大象用地震波传递的信息D. 地震波能将信息传到很远的地方,说明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答案:A解析:地震波是次声波(频率<20Hz,A 正确);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B 错误);人耳听不45/177第二章 声现象到次声波(C 错误);声传播需要介质(D 错误)。8. 用鹤骨制作的贾湖骨笛吹奏发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的振动产生的B. 吹奏时用力越大,音调越高C.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D. 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发出的声音的音色答案:C解析:声音由空气柱振动产生(A 错误);用力越大,响度越大(B 错误);声速与响度无关(C正确);按孔改变音调(D 错误)。9. 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 )A. 甲、乙两声音音调相同B. 乙声音音调较高C. 甲声音的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较多D. 甲声音的响度一定比乙声音的响度大答案:B解析:相同时间内乙振动次数更多(频率更高),音调更高(B 正确,A、C 错误);振幅未知,46/177第二章 声现象响度无法比较(D 错误)。10. “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假设行驶速度是 54km/h,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 392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振动产生的B. 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音调高C. 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奏出的悦耳的乐曲一定不是噪声D. 当汽车轮胎发出“Sol”这个音符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为 0.038m答案:D解析:“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由汽车轮胎振动产生的,故 A 错误;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轮胎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故 B 错误;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奏出的悦耳的乐曲可能是噪声,故 C 错误;音符“Sol”的频率为 392 Hz,则汽车轮胎振动一次的时间 = 1 = 1 s ,汽车的速度是 54 km/h = 15 m/s ,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 392距离 = = 15 m/s × 1 s ≈ 0.038 m ,故 D 正确。39211.(多选)美国某大学的声波灭火装置通过发出 30~60Hz 的低频声波扑灭火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7/177第二章 声现象A. 低音频声波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B. 低音频声波灭火装置,发声也需要振动C. 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 低音频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低答案:BC解析:30~60Hz 不属于次声波(A 错误);声音由振动产生(B 正确);声波传递能量(C 正确);低音频指频率低(D 错误)。12.(多选)如图(a)所示,将甲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手机中的噪声监测软件和示波器,同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波形图,手机软件显示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为 60分贝。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手机软件显示的 60 分贝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B. 波形中的“幅值”变小,说明声音的频率减小C. 波形中的“幅值”与声音的音色有关D. 波形中的“幅值”变小,说明声音的响度减小答案:ABC48/177第二章 声现象解析:60 分贝是响度(A 错误);幅值变小是振幅减小(响度减小,B 错误,D 正确);幅值与音色无关(C 错误)。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2 分,共 16 分)13.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图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若将此声音接收示波器放置在一条主干道路旁,发现示波器上显示波形的振动幅度明显增大,则说明此声音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变大。答案:乙;响度解析:乙波形无规律(噪声);振幅增大对应响度变大。14. 物理课上,老师讲到利用超声波可以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小林的电动牙刷工作时发出的声波频率为 30000 次/分钟(即 500Hz),该声波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答案:能量;不是解析:超声波碎结石是传递能量;500Hz<20000Hz,不是超声波。15. 如图所示,木琴以琴棒敲击时,琴键______就可以产生旋律,这旋律通过______传入听众耳中。当琴棒从左到右敲击琴键时,所产生旋律的音调逐渐_______(选填“变高”或“变低”)。49/177第二章 声现象答案:振动;空气;变低解析:琴键振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琴键长度变长,振动变慢,音调变低。16. 在长为 s 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人耳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t,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v,则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答案: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 = ,因为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故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时间 ″ = ' = , 则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 ″ = = = 。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17. 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 1 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玻璃罩内闹50/177第二章 声现象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推理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________(选填“听到”或“听不到”)声音。结论:真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2)小丽和小刚用细铁丝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图 2 所示。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 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发现用“土电话”比不用“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土电话”时,小丽一边说话一边捏住细铁丝的一部分,则小刚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听不到;不能;科学推理法(2)固;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3)细铁丝停止了振动18. 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如图甲,当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一个较小的幅度,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振动。这种方法叫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音叉发声的响度更大,同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随______的增大而增大。51/177第二章 声现象(2)(3)如图乙所示,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被弹起,该实验现象能说明___(选填字母)。A. 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B. 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 声波能传递信息D.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中快(4)假设航天员在月球上进行图乙所示实验,则乒乓球会不会被弹起?为什么?答案:(1)转换法(2)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振幅(3)B(4)不会,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9. 小明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后由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比较玻璃杯发出声音的大小。52/177第二章 声现象(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_________;(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你认为表中空白处应填入__________;(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用来制作隔音墙的是________;(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______(写出一个即可)。答案:(1)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后由静止释放(2)吸音性能(3)聚酯棉(4)厚度四、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8 分)20. 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5 ×10 3 s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距离为 2.6m(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求:53/177第二章 声现象(1)超声波信号传播的距离;(2)该同学的身高。答案:(1)1.7m(2)1.75m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信号的传播速度 = 340 m/s ,超声波信号传播的距离 = = 340 m/s × 5 × 10 3 s = 1.7 m …………(3 分)(2)感应器到该同学头顶的距离 ' = 1 = 1 × 1.7 m = 0.85 m …………(1 分)2 2该同学的身高 h = 2.6 m 0.85 m = 1.75 m …………(2 分)21. 一艘潜艇在海水中以 10m/s 的速度向正前方匀速直线运动,向正前方发出超声波信号,从发出信号到经基地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 6s,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 1500m/s。(1)潜艇接收到反射信号时距离基地多少米?(2)第一次接收到反射信号后,潜艇以更快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再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后4s 接收到反射信号,距前一次发出信号 38s 后又发出一个超声波,经过 3s 接收到反射信号,求此时潜艇的速度。54/177第二章 声现象答案:(1)4470m(2)20m/s解析:(1)假设接收到反射信号时,潜艇到基地的距离为 ,则 2 = = 1 500 m/s × 6 s 10 m/s × 6 s,解得 = 4 470 m ……(3 分)声 艇(2)假设第一次接收到反射信号后潜艇的速度是 ,当再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时,( ) 声 1潜艇到基地的距离为 1 = …………(2 分)2( ) 声 2当下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时,潜艇到基地的距离为 2 = …………(1 分)2在两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过程中,潜艇前进的时间为 = 38 s 4 s + 3 s = 37 s …………(2 分)艇( ) 声 1( ) = = = 声2这段时间潜艇前进的距离为 1 2 ……(2 分)艇 艇 2 2代入数据得 × 37 s = (1 500 m/s )×4 s (1 500 m/s )×3 s …………(1 分)2 2解得 = 20 m/s …………(1 分)55/1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章声现象素养检测卷 答案.pdf 第2章声现象素养检测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