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三章 物态变化 基础诊断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下列温度符合实际的是( )A. 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以达到 39℃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 10℃C. 饺子煮熟出锅时温度为 40℃D. 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10℃答案:A解析:人正常体温约 37℃,发高烧可达 39℃(A 正确);冰箱冷冻室温度约 10℃(B 错误);饺子煮熟温度约 100℃(C 错误);加冰橙汁温度约 0℃(D 错误)。2. 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答案:D解析:液态铁遇冷变为固态,属于凝固。3. 如图所示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6/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①和⑥答案:B解析:温度计玻璃泡需浸没液体且不接触容器壁/底(②正确);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⑤正确)。4. 下列物体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 塑料、海波、蜂蜡B. 蜡块、铁、松香C. 海波、玻璃、食盐D. 冰、食盐、铜答案:D解析:冰、食盐、铜为晶体(D 正确);塑料、蜂蜡、松香、蜡块、玻璃为非晶体(A、B、C错误)。5. 如图为“省油灯”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降低油的温度B. 减小油的表面积C. 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D. 减少油的体积答案:A57/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解析:水的比热容大,吸热降低油的温度,减缓蒸发。6. 广州春季“回南天”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容易“出水”。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A. 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B. 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C. 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D. 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答案:C解析:水蒸气遇冷的黑板、墙壁液化成小水滴,液化放热。7. 关于厨房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新鲜的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后变硬,这是凝华现象B. 用煤气灶煲汤,汤沸腾时调小火焰,汤的温度保持不变C. 麻花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低D. 水烧开时,壶嘴上方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答案:B解析:肉冷冻变硬是凝固(A 错误);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B 正确);油沸点高于水(C 错误);“白气”是液化(D 错误)。8.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8/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A. 甲物质是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比乙物质的熔点高C. 第 6min 时,甲物质处于固态D. 温度为 80℃时,乙物质一定处于液态答案:A解析:甲有固定熔点(晶体,A 正确);乙是非晶体(B 错误);第 6min 甲处于固液共存态(C错误);乙是非晶体,无法由温度确定状态(D 错误)。9. 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内分别盛有热水和冰块,上方分别盖有玻璃片 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玻璃片上有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上的水珠是热水汽化得到的B. b 上的水珠是冰块熔化得到的C. a 的内表面有水珠,b 的外表面有水珠D. a 上的水珠形成要放热,b 上的水珠形成要吸热答案:C解析:a 内表面水蒸气液化(放热);b 外表面水蒸气液化(放热),故 C 正确。59/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10. 我国某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53℃,夏季最高气温 47.8℃。根据下表数据,能用表中物质作为温度计测温物质的是( )物质 碘 酒精 水银 水熔点/℃ 114 117 39 0沸点/℃ 184 78 357 100A. 碘 B. 水银 C. 酒精 D. 水答案:C解析:酒精熔点( 117℃)低于 53℃,沸点(78℃)高于 47.8℃,符合要求。11. 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装酒精(沸点 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B.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C. 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D. 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答案:D解析:酒精沸点低于水,甲试管酒精能沸腾;乙试管水虽达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不沸腾。12. 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0/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A. 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雾凇”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B. 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用干冰降温与该过程相同C. 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D. 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湿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答案:B解析:乙(固态)→丙(气态)是升华(B 正确);干冰降温利用升华吸热。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4 分)13.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____℃,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答案:0.1;37.5解析:根据图示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 37.5 ℃ 。14.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装到钢瓶里面的。使用灭火器时,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______大量的热,使钢瓶温度迅速降低。答案:压缩体积;液化;吸收解析: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后装到钢瓶里面的;在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时,液态二氧化碳会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使钢瓶的温度迅速降低,如果手直接握在钢瓶上,可能会对手造成伤害。61/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15. 北方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自行车座四周挂满了冰凌,冰凌的形成属于______现象。居民家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在窗户___(选填“内”或“外”)部形成的。答案:凝固;内解析:冬天室外自行车座周围的冰凌是由于水从车座上流下时,从液态变为固态而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居民家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发生凝华而形成的,因此“冰花”在窗户内部。16. “泼水成冰”需要滚烫的开水在 30℃以下环境中才能成功,使用冷水无法得到同样的效果。原因:由于________,开水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强冷会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答案:温度高;凝华解析:由于温度高,开水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强冷会迅速凝华为小冰晶,最终才能呈现“泼水成冰”的效果。17. 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先______再汽化;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____(选填“吸”或“放”)热直接变成碘颗粒。62/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升华;熔化;放解析:由图甲可知,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 100 ℃ ,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升华,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 800 ℃ ,高于碘的熔点,则图乙的碘颗粒吸热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气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该过程属于凝华过程,会放热。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4 分)18. 在“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___(选填“A”“B”或“C”)的位置。为使冰块均匀受热,应选用_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进行实验。(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第 6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______,所以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63/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1)C;碎冰(2)固液共存;不变;晶体解析:(1)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所以先固定 C 的位置;为使冰块受热均匀且与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接触,应该选用碎冰。(2)由图乙可知,第 4 min 时冰开始熔化,第 6 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冰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19. 学习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1)图 2____(选填“甲”或“乙”)中是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情景;烧杯口附近的“白气”的实质是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2)下表是实验数据: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98 …①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时当地的大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③若加热条件相同,小海的实验图像(虚线)与学习小组(实线)水平部分重合,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64/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1)乙;小水滴(2)①持续吸热,温度不变;②小于;③水的质量不同解析:(1)图甲,水中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是沸腾前的情景;图乙,水中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是沸腾时的情景,故选择乙;烧杯口附近的“白气”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2)①通过实验数据初步分析,可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②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 ,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 ,所以实验时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③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水的初温和末温都相等,水的质量越大,加热时间越长,所以造成图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并且小海实验时水的质量更大。20. 小林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准备了滴管、水、玻璃片和酒精灯等器材。(1)如图 1 中甲、乙,用质量相等的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的关系。(2)通过图 1 中________的对比,可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以上探究过程采用了__________法。(3)通过图 1 中丙、丁的对比,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否有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5/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利用了下列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________(选填序号)。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丙;控制变量(3)不可以;没有控制水的温度相同(4)避免材料吸水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5)①②③解析:(1)由图 1 中甲、乙可知,温度和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只有液体表面积不同,所以这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2)图 1 中甲、丙控制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可以验证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以上探究过程运用了控制变量法。(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避免材料吸水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5)①热风干手器吹出的风温度高,提高了水的温度;②把手伸开,使水的表面积增大;③吹出的风使手上的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的水蒸发加快。故选①②③。66/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四、简答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21. 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湿度的装置,由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甲干燥,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1)哪支温度计的示数要小一些?(2)在一定温度下,空气湿度越大,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答案:(1)乙的示数会小一些。(2)示数差越小;因为空气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乙温度计降温越少,示数差越小。解析:(1)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湿棉纱布上的水会吸热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故乙的示数会小一些。(2)示数差越小;因为在一定温度下,空气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故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会越小。67/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三章 物态变化 基础诊断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下列温度符合实际的是( )A. 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以达到 39℃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 10℃C. 饺子煮熟出锅时温度为 40℃D. 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10℃2. 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3. 如图所示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①和⑥4. 下列物体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 塑料、海波、蜂蜡 B. 蜡块、铁、松香C. 海波、玻璃、食盐D. 冰、食盐、铜36/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5. 如图为“省油灯”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降低油的温度B. 减小油的表面积C. 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D. 减少油的体积6. 广州春季“回南天”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容易“出水”。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A. 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B. 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C. 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D. 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7. 关于厨房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新鲜的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后变硬,这是凝华现象B. 用煤气灶煲汤,汤沸腾时调小火焰,汤的温度保持不变C. 麻花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低D. 水烧开时,壶嘴上方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37/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8.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是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比乙物质的熔点高C. 第 6min 时,甲物质处于固态D. 温度为 80℃时,乙物质一定处于液态9. 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内分别盛有热水和冰块,上方分别盖有玻璃片 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玻璃片上有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上的水珠是热水汽化得到的B. b 上的水珠是冰块熔化得到的C. a 的内表面有水珠,b 的外表面有水珠D. a 上的水珠形成要放热,b 上的水珠形成要吸热10. 我国某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53℃,夏季最高气温 47.8℃。根据下表数据,能用表中物质作为温度计测温物质的是( )A. 碘物质 碘 酒精 水银 水B. 水银114 117 39 0C. 酒精 熔点/℃184 78 357 100D. 水 沸点/℃38/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11. 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装酒精(沸点 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B.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C. 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D. 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12. 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雾凇”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B. 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用干冰降温与该过程相同C. 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D. 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湿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4 分)13.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____℃,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39/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14.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装到钢瓶里面的。使用灭火器时,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______大量的热,使钢瓶温度迅速降低。15. 北方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自行车座四周挂满了冰凌,冰凌的形成属于______现象。居民家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在窗户___(选填“内”或“外”)部形成的。16. “泼水成冰”需要滚烫的开水在 30℃以下环境中才能成功,使用冷水无法得到同样的效果。原因:由于________,开水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强冷会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17. 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先______再汽化;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____(选填“吸”或“放”)热直接变成碘颗粒。40/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34 分)18. 在“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___(选填“A”“B”或“C”)的位置。为使冰块均匀受热,应选用_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进行实验。(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第 6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______,所以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19. 学习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1)图 2____(选填“甲”或“乙”)中是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情景;烧杯口附近的“白气”的实质是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41/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2)(2)下表是实验数据: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98 …①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时当地的大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③若加热条件相同,小海的实验图像(虚线)与学习小组(实线)水平部分重合,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0. 小林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准备了滴管、水、玻璃片和酒精灯等器材。(1)如图 1 中甲、乙,用质量相等的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的关系。(2)通过图 1 中________的对比,可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以上探究过程采用了__________法。(3)通过图 1 中丙、丁的对比,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否有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利用了下列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________(选填序号)。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42/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四、简答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21. 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湿度的装置,由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甲干燥,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1)哪支温度计的示数要小一些?(2)在一定温度下,空气湿度越大,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43/10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章物态变化基础诊断卷 答案.pdf 第3章物态变化基础诊断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