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三章 物态变化 素养检测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5℃的是(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C.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D. 厦门市区夏季最热时的室外温度2. 有一种植物的繁殖技术叫扦插。育苗时先剪取植物的茎插入土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栽种植物时,为了减慢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可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此方式使水分蒸发减慢的物理原理是( )A. 减小蒸发面积B. 降低液体温度C. 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D. 三者均是3. 产生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A.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B. 衣橱里樟脑丸变小了C. 夏季的清晨,河面上淡淡的白雾D. 游泳上岸的人感觉到冷44/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4. 在科学兴趣班开展温度测量探究的实验时,小顾同学分别测量了三位同学的体温,由于操作疏忽,每次测量完都没有甩就继续测量下一位同学的体温。现依次测得甲、乙、丙三位同学的体温分别为 38.5℃、39℃、39℃,则( )A. 甲、乙、丙都发烧了B. 甲发烧了,乙、丙是否发烧不能确定C. 甲、乙都发烧了,丙是否发烧不能确定D. 甲、乙都发烧了,丙没有发烧5. 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测温物质是液体B. 液面由 B 下降到 A 位置,则表明气温升高C. 气温升高时液柱上升D. 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可以把玻璃泡做得小一些6. 小明在对冰箱中的热现象进行跨学科探究后,得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 冻豆腐中多孔结构的形成,与水的凝固及冰的熔化有关B. 冰淇淋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C. 冰箱能制冷,所以能用它代替空调来给室内持续降温D. 若千家万户都把冰箱的制冷温度调得很低,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45/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7. 如图所示,项目学习小组自制了一款干旱地区浇灌装置,下端的金属弯管埋在土壤中,管口和风扇暴露在地表,有风吹过时风扇转动,潮湿的空气进入管道,水蒸气遇到金属管后变成水滴渗入植物的根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在金属管中发生了凝华B. 水蒸气在金属管中发生了凝固C. 金属管的温度比水蒸气高D. 金属管的温度比水蒸气低8. 根据下表中所列物质的熔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钨 固态氢 固态氦熔点/℃ 39 1064 1083 1300 3410 259 272A. 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B. 纯金掉入铜水里将会熔化C. 液态钢的凝固点为 1300℃D. 在 256℃的氢是固态9. 如图,烧瓶内的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瓶内的水会发生的现象和解释正确的是( )A. 不再沸腾,因为水温下降低于沸点B. 重新沸腾,因为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C. 不再沸腾,因为水无法从外界吸热D. 重新沸腾,因为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水的沸点升高46/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10. 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玻璃杯中,一段时间后,有两玻璃杯的杯壁上出现小水珠。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11.(多选)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将装有某种物质的试管放在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进行熔化实验。根据温度计 A 和 B 的示数,绘制该物质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的熔点是 48℃B. 在 5~10 min 之间该物质不吸收热量C. 第 8 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第 10 min 后,该物质会继续熔化12.(多选)“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如图所示,“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炖盅浸在锅内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炖盅与锅底隔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47/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A. 打开锅盖时,不小心被“热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温度更高B. 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中的水沸腾后炖盅内的汤不会沸腾C. 喝汤时用嘴吹气可以使汤迅速降温,是因为加快了蒸发,蒸发吸热D. 沸腾后加大火焰会使汤的温度更高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2 分,共 22 分)13.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制取的青蒿素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为 78℃,乙醚沸点为35℃)测量温度;为了使液态的青蒿素变成固体,还需要对其进行______(选填“加热”或“降温”)处理。14. 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采用__________方法使氯乙烷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同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起到镇痛的作用。15. 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照在海面,海水______吸热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与冷空气接触______成为雨,雨如果在高空中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会______形成冰雹。(以上均填物态变化名称)48/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16. 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熔化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AB 段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BC 段(不含 B 点和 C 点)处于_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这种晶体的熔点是_____。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或图 2 分,共 36 分)17. 为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同学们有如下三种假设:假设 1: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假设 2: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假设 3: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随后,他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开展实验:取初温相同的等量水,分别滴在相同的玻璃片上,并置于不同的环境中。49/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1)要检验假设 1,需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乙。这是控制了__________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2)要检验假设 2,则应选择装置____与装置____进行对照。若装置____中液体先消失,则证明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3)若选择装置丙与装置丁检验假设 3,是否可行?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小华和小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1)小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小红所测盐水在第 5 分钟前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50/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在烧杯中装入等量的水后,小红加了 3 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 1 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__。(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去冰雪,原因是撒盐后冰雪的熔点变____(选填“高”或“低”)了。(5)标准大气压下,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在正在熔化的盐水浓度为 18% 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19.(14 分)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水温/℃ 88 90 92 96 98 98 98 9851/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1)按图甲组装器材,使用大试管可以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也可以更好地观察水沸腾前后______的变化。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 88 ℃时开始读数,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第 3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示数为____℃ 。(2)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上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3)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 。(4)为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用抽气打气两用气筒、橡皮塞等组装成如图丁所示装置。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不再沸腾,用气筒______(选填“抽气”或“打气”),观察到水再次沸腾,记录此时的________________,多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20.(6 分)小明和小华网购了一箱冰激凌,箱内有一袋干冰,小明将干冰放在室温下,观察到干冰周围有“大量白气”,且干冰不断变小,如图所示,小明认为“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华则认为“白气”是干冰先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液化形成的二氧化碳小液滴。请你分别分析两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52/105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三章 物态变化 素养检测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5℃的是(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C.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D. 厦门市区夏季最热时的室外温度答案:B解析: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故 A 不符合题意;人的正常体温在 37℃左右,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在 25℃左右,故 B 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厦门市区夏季最热时的室外温度超过 35℃,故 D 不符合题意。2. 有一种植物的繁殖技术叫扦插。育苗时先剪取植物的茎插入土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栽种植物时,为了减慢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可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此方式使水分蒸发减慢的物理原理是( )A. 减小蒸发面积B. 降低液体温度C. 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D. 三者均是答案:A68/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解析:在栽种植物时,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可减小蒸发面积,从而使水分蒸发减慢。3. 产生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A.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B. 衣橱里樟脑丸变小了C. 夏季的清晨,河面上淡淡的白雾D. 游泳上岸的人感觉到冷答案:C解析: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发生了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 A 错误;衣橱里樟脑丸变小了,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 B 错误;河面上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 C 正确;游泳上岸的人感觉到冷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 D 错误。4. 在科学兴趣班开展温度测量探究的实验时,小顾同学分别测量了三位同学的体温,由于操作疏忽,每次测量完都没有甩就继续测量下一位同学的体温。现依次测得甲、乙、丙三位同学的体温分别为 38.5℃、39℃、39℃,则( )A. 甲、乙、丙都发烧了B. 甲发烧了,乙、丙是否发烧不能确定C. 甲、乙都发烧了,丙是否发烧不能确定D. 甲、乙都发烧了,丙没有发烧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甲同学的体温为 38.5℃,是准确的;用体温计测量乙同学的体温时示数是69/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39℃,说明乙同学的体温高于 38.5℃,所以测得乙同学的体温也是准确的;用体温计测量丙同学的体温时示数是 39℃,说明丙同学的体温小于或等于 39℃。综上可知,甲、乙两同学的体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甲、乙两同学都发烧了,丙的体温不能确定,则丙是否发烧不能确定,故 ABD 错误,C 正确。5. 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测温物质是液体B. 液面由 B 下降到 A 位置,则表明气温升高C. 气温升高时液柱上升D. 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可以把玻璃泡做得小一些答案:B解析:伽利略温度计内的气体会随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因此测温物质是气体,故 A 错误。当外界气温上升时,玻璃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会使得管内的液面下降,故可知管内液面越低,气温越高,液面由 B 下降到 A 位置,表明气温升高,故 B 正确,C 错误。玻璃泡容积越小,外界气温变化时,内部气体体积变化不明显,则细管中的液面高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温度计的精确度越低,故 D 错误。6. 小明在对冰箱中的热现象进行跨学科探究后,得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 冻豆腐中多孔结构的形成,与水的凝固及冰的熔化有关B. 冰淇淋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70/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C. 冰箱能制冷,所以能用它代替空调来给室内持续降温D. 若千家万户都把冰箱的制冷温度调得很低,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答案:A解析: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变大,冻豆腐中的水凝固成冰后,会撑出很多小孔,当冰熔化成水后,就留下了这些多孔结构,所以冻豆腐中多孔结构的形成与水的凝固及冰的熔化有关,A 正确;冰淇淋会冒“白气”,这是因为冰淇淋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了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B 错误;冰箱制冷是把冰箱内的热量转移到冰箱外,且它工作时压缩机等部件产生的热量也会释放到室内,所以不能用冰箱代替空调来给室内持续降温,C 错误;若千家万户都把冰箱制冷温度调得很低,则会消耗更多的电,会对环境造成间接影响,D 错误。7. 如图所示,项目学习小组自制了一款干旱地区浇灌装置,下端的金属弯管埋在土壤中,管口和风扇暴露在地表,有风吹过时风扇转动,潮湿的空气进入管道,水蒸气遇到金属管后变成水滴渗入植物的根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在金属管中发生了凝华B. 水蒸气在金属管中发生了凝固C. 金属管的温度比水蒸气高D. 金属管的温度比水蒸气低答案:D71/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解析:由题意可知,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金属管由气态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滴。8. 根据下表中所列物质的熔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钨 固态氢 固态氦 39 1064 1083 1300 3410 259 272熔点/℃A. 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B. 纯金掉入铜水里将会熔化C. 液态钢的凝固点为 1300℃D. 在 256℃的氢是固态答案:D解析:钨的熔点是 3410℃,熔点很高,所以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铜的熔点是 1083℃,高于金的熔点,所以纯金掉入铜水中会熔化,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温度相同,钢的熔点为 1300℃,则液态钢的凝固点为 1300℃,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固态氢的熔点是 259℃,由于 256℃高于 259℃,所以在 256℃时,氢是液态,故 D 错误,符合题意。9. 如图,烧瓶内的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瓶内的水会发生的现象和解释正确的是( )A. 不再沸腾,因为水温下降低于沸点72/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B. 重新沸腾,因为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C. 不再沸腾,因为水无法从外界吸热D. 重新沸腾,因为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水的沸点升高答案:B解析:向瓶底浇冷水时→ 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 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减小→ 水的沸点降低→ 水重新沸腾起来。10. 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玻璃杯中,一段时间后,有两玻璃杯的杯壁上出现小水珠。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内表面;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外表面;而室温水与室温相同,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故 A 正确,BCD 错误。液化(或凝华)的位置液化(或凝华)发生在“热”的一侧,例如,杯内有冷水,外界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烧杯,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外壁,同理杯内有热水,水珠在烧杯内壁。11.(多选)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将装有某种物质的试管放在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进行熔化实验。根据温度计 A 和 B 的示数,绘制该物质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73/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的熔点是 48℃B. 在 5~10 min 之间该物质不吸收热量C. 第 8 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第 10 min 后,该物质会继续熔化答案:AC解析: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其熔点为 48℃;由图可知,5 10 min之间热水温度高于该物质的温度,所以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第 8 min 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则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 AC 正确,B 错误。到第 10 min 后,热水温度等于该物质的熔点,该物质不能再吸热,所以不能继续熔化,故 D 错误。12.(多选)“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如图所示,“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炖盅浸在锅内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炖盅与锅底隔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打开锅盖时,不小心被“热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温度更高74/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B. 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中的水沸腾后炖盅内的汤不会沸腾C. 喝汤时用嘴吹气可以使汤迅速降温,是因为加快了蒸发,蒸发吸热D. 沸腾后加大火焰会使汤的温度更高答案:BC解析:“热气”是水蒸气,水蒸气遇到人体后要液化放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故 A 错误;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持续吸热,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水沸腾后温度保持沸点不变,炖盅中汤的温度达到沸点,和外面的水的温度相等,此时炖盅中的汤无法继续吸热,不能沸腾,故 B 正确;对着汤吹气,加快了汤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汤的蒸发加快,蒸发吸热,使汤的温度降低,故 C 正确;汤沸腾后,汤的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故 D 错误。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吸热条件:有温度差(低温物体从高温物体吸热),如果二者温度相同,就无法继续吸热。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2 分,共 22 分)13.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制取的青蒿素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为 78℃,乙醚沸点为35℃)测量温度;为了使液态的青蒿素变成固体,还需要对其进行______(选填“加热”或“降温”)处理。答案:能;降温75/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解析:标准大气压下乙醚的沸点为 35℃,低于酒精的沸点,所以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为了使液态的青蒿素凝固成固体,凝固放热,故还需要对其进行降温处理。14. 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采用__________方法使氯乙烷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同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起到镇痛的作用。答案:压缩体积;汽化;吸收解析:要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通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当液态的氯乙烷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15. 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照在海面,海水______吸热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与冷空气接触______成为雨,雨如果在高空中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会______形成冰雹。(以上均填物态变化名称)76/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汽化;液化;凝固解析:海水吸热汽化成为水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与冷空气接触,会放出热量,由气态变为液态,也就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雨。雨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冰雹。自然现象中水的常见物态变化(1)云: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或凝华形成的小冰晶。(2)雨:云中的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遇热熔化或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冰雹:小水滴在下落过程中遇到骤冷环境,凝固形成的小冰晶。(4)雪: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5)雾: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6)露: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在其表面上液化形成的小水滴。(7)霜: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16. 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熔化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AB 段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BC 段(不含 B 点和 C 点)处于_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这种晶体的熔点是_____。77/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固态;固液共存态;0℃解析:由图可知,该晶体在 BC 段温度保持 0℃不变,体积变化,是熔化过程,所以 BC 段(不含 B 点和 C 点)处于固液共存态;该晶体在 AB 段时,温度较低,是熔化前,故 AB 段处于固态;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是熔点,即该晶体的熔点是 0℃。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或图 2 分,共 36 分)17. 为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同学们有如下三种假设:假设 1: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假设 2: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假设 3: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随后,他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开展实验:取初温相同的等量水,分别滴在相同的玻璃片上,并置于不同的环境中。(1)要检验假设 1,需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乙。这是控制了__________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78/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液体温度解析:要检验假设 1,需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乙,这是控制了液体的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2)要检验假设 2,则应选择装置____与装置____进行对照。若装置____中液体先消失,则证明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答案:甲;丙;丙解析:要检验假设 2,需要控制液体温度、表面积相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不同,则应选择装置甲与装置丙进行对照;若装置丙中液体先消失,则证明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3)若选择装置丙与装置丁检验假设 3,是否可行?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可行;没有控制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解析:若选择装置丙与装置丁检验假设 3,实验中应该控制液体温度、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而装置丙、装置丁中没有控制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所以不可行。18. 小华和小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79/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1)小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小红所测盐水在第 5 分钟前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答案:液态解析:由图甲可知,小红所测的盐水在第 5 min 前还未开始凝固,处于液态。(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在烧杯中装入等量的水后,小红加了 3 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 1 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__。答案:先降低后升高80/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发现,当盐水的浓度增大时,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答案: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解析: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因此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去冰雪,原因是撒盐后冰雪的熔点变____(选填“高”或“低”)了。答案:低解析: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使冰雪的熔点变低。(5)标准大气压下,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在正在熔化的盐水浓度为 18% 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答案:变多解析:因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而盐水浓度为 18% 的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15 ℃ ,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则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19. (14 分)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按图甲组装器材,使用大试管可以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也可以更好地观察水沸腾前后______的变化。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 88 ℃时开始读数,每隔 1 min 记81/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录一次,第 3 min 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示数为_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水温/℃ 88 90 92 96 98 98 98 98答案:气泡 , 94解析:探究水的沸腾,通过观察气泡情况判断水是否沸腾,用大试管可以更好地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题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示数为 94 ℃ 。(2)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上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答案:如图所示82/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3)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 。答案:98(4)为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用抽气打气两用气筒、橡皮塞等组装成如图丁所示装置。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不再沸腾,用气筒______(选填“抽气”或“打气”),观察到水再次沸腾,记录此时的________________,多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抽气 ,沸点(或温度) , 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解析: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当不再加热时,水停止沸腾,此时抽气降低试管内的气压可以降低试管中水的沸点,观察到水再次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或温度),多次实验可以得出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四、简答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20.(6 分)小明和小华网购了一箱冰激凌,箱内有一袋干冰,小明将干冰放在室温下,观察到干冰周围有“大量白气”,且干冰不断变小,如图所示,小明认为“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华则认为“白气”是干冰先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液化形成的二氧化碳小液滴。请你分别分析两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83/177第三章 物态变化答案:两人的观点均不正确,小明的错误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透明的,所以干冰周围的“大量白气”不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华的错误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不能液化。“白气”的来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透明的,肉眼看不见。“白气”既不是水蒸气,也不是二氧化碳气体,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84/1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章物态变化素养检测卷 答案.pdf 第3章物态变化素养检测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