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习任务一:辛亥革命背景(思想基础)
学习任务二:辛亥革命过程
学习任务三:辛亥革命评价
自主阅读教材
结合思维导图
把握基础知识
第一幕 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第二幕 望革命之路——辛亥革命的进程
第三幕 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目录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Q1:为什么走上从政道路?
改良

1866年,出生

1887年,香港西医学院

1892年,挂牌行医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894年)《上李鸿章书》
Q2:最初的政治主张?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兴中会誓词
没有得到答复,没能见到李鸿章……
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
《辛丑条约》签订后: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
Q1:革命思想是否仅此一家?
Q2: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末新政
目的:
内容:
自救
Q1:为什么新政不新?
①内容与戊戌变法相似;
②政权仍然掌握在清朝权贵手中。
Q2:新政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1911年,清政府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贵族9人,其中7人为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
训练的新军中发展和培养了一批革命新军,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军事基础;奖励实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为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废除科举,斩断地方士绅上升渠道,激化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新式教育,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革命思想,使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皇族内阁,促使立宪派同情、支持革命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孙中山的革命行动:
建立革命团体:
建立革命政党、提出革命纲领:
组织武装起义: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民主义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1906-1911年:预备立宪
鉴于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确定先从官制入手次第更张,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章开沅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Q1:立宪派为推进立宪采取了哪些行动?
①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②三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Q2: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于何时?
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潮流万派,皆趋共和。——立宪派代表张謇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有人说;“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最不可思议的是,武昌起义发难时,策动革命的指挥者集体缺位(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起义完全是革命士兵自行发动,最后却一举告成。按之前的计划,武昌起义本应在10月16日发动,但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巡捕闻讯赶来,将革命党人的名册等起义文件起获,武昌形势顿时紧张。
辛亥革命是偶然还是必然?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加紧对外扩张、掠夺
(二)国内:
1、政治:《辛》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被迫进行新政改革,但预备立宪被揭穿后,矛盾进一步激化;
2、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以及三民主义的提出
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同)
5、军事: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些列武装起义
6、导火索:保路运动使湖北兵力空虚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一、寻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总结】
1911年10月10日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
(武昌、汉口、汉阳)
·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黎元洪为都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二、望革命之路——辛亥革命的进程
(一)建立民国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铁血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革命军政府的旗帜
二、望革命之路——辛亥革命的进程
(一)建立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官员名单(部分) 临时总统 孙中山 实业部总长 张謇(立宪派)
陆军总长 黄兴 交通部总长 汤寿潜(立宪派)
法制局长 宋教仁 海军部总长 黄钟英(旧官僚)
外交部长 王宠惠 内务部总长 程德全(旧官僚)
教育总长 蔡元培 财政部总长 陈锦涛(旧官僚)
秘书长 胡汉民 司法部总长 伍廷芳(旧官僚)
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
共和政体
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
“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黄兴《致袁世凯书》1911年11月9日
二、望革命之路——辛亥革命的进程
(二)颁布新法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声称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 (根本)
民主化、法制化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自晚清以来,就以开民务实著称,他所推崇的是德国式的富国强兵之路,这与孙中山所追求的美法式的道路大异其趣。但袁世凯主张的德国式的改革方案极容易博得旧官僚、立宪派及一些声称稳健的革命党人的同情,因此他不但能获得北方各省的支持,而且也能获得南方一些省份的好感。”
——朱育和《辛亥革命史》
(袁)“在中国有信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据《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整理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性;
②袁世凯成为帝国主义积极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力强大;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本原因)
二、望革命之路——辛亥革命的进程
有人说辛亥革命史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如何理解这句话?
素养提升:“我”眼中的辛亥革命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存在三种观点:(1)胜利(2)失败(3)既有胜利,也有失败。请说出你认同的观点,并自选材料加以论述。
任务指引:
1.以简洁的语言概括资料卡内容。
2.将资料卡划分为“胜利”组及“失败”组。
3.根据资料卡内容自选观点进行论述。
提示:提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观点—进行总结
合作探究: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卡片1
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影响范围有限
卡片2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国情认知不准确
卡片3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卡片4
社会风俗新变化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卡片5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了帝制之路。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卡片6
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卡片7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卡片8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
建立共和政体
革命果实被窃取
民主政体难维系
卡片9
同盟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也带有简易速成色彩……很难形成集中的强有力的领导。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只争朝夕”》
革命组织不严密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胜利】
3、4、6、8
【失败】
1、2、5、7、9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风俗新变化
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
建立共和政体
影响范围有限
国情认知不准确
革命果实被窃取
民主政体难维系
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革命组织不严密
观点—史论结合论述观点—总结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辛亥革命 “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著名华裔史学家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唐德刚
历史纵横:史学争鸣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不同。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性质:
积极: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③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局限: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回归教材】
三、探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课堂小结】
革命准备
民族危机加深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力量
民主革命思想
革命团体政党
反清武装起义
假立宪真专制
革命爆发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果实旁落
功过成败
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