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
2.“二王三恪”制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此后新建立的王朝,会册封前两朝或三朝的王室子孙,以示尊敬。周灭商后,商纣王的子孙被册封为西周的“二王三恪”。这说明( )
A.世袭制是该制度实施的前提 B.分封制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C.西周时期民族融合逐渐兴起 D.史书关于纣王的记载有待考证
3.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治体制中,都有一些针对皇权的制度设计。如秦汉时期丞相对皇帝诏令的副署和封驳,隋唐三省制对诏令的审核和封驳,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以及专门监督规劝皇帝的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 )
A.增强了地方政府权威 B.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C.以维护皇权为出发点 D.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4.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 )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机构增设提升政府效率 B.政治重心南移推动制度创新
C.经济发展推动政区变革 D.人口增加提升地方治理水平
5.公元723年,唐玄宗接受大臣建议,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房、户房、兵房、刑礼房、枢机房五房,对应领导六部的工作。中书门下的出现( )
A.顺应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B.打破了皇权独尊的局面
C.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导致了冗官现象的出现
6.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
A.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B.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C.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D.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7.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以宣扬自己“奉天承运”的典礼。明清时期,时有臣僚建言封禅,但每次都遭到拒绝,理由是“帝王之有闻于后者,在其德不在封禅”“封禅之说不著于经”。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君权神授理念遭到否定 B.儒家学说确立正统地位
C.国家祭祀制度趋向松弛 D.政权的合法性得以强化
8.元朝地方设有两个行御史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式定名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行台之下还设有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一司辖一道,亦以地理便宜划分。这些机构的设置( )
A.使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C.促成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D.杜绝了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9.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执政参吏部之职,吏部总州郡之权”。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州郡县三级制从历史上消失
C.地方权力的集中 D.隋初因战乱人口减少
10.晚清的两江总督不仅兼辖数省军务、政务、盐务等要务,而且兼任办理洋务交涉的南洋通商大臣之职,被时人誉为“东南第一要缺”。然而这一“要缺”自同治朝开始就始终由湘人担任,形成了晚清“湘人江督格局”的现象。这表明晚清时期( )
A.洋务运动备受推崇 B.满汉民族矛盾激化
C.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D.地方行政区划混乱
11.明初,朱元璋用严刑酷法惩罚官吏,并设置厂特务机构进行监督。此后,他强调禁止宦官干政,并引用《道德经》中的思想,认为“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又说“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防,人又指之为暴政矣”。朱元璋的困惑,其实在于( )
A.官吏结党腐败严重 B.宦官干政威胁皇权
C.皇权过度强化 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
12.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城邦经历了显著的经济政策调整,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同时城邦的日常开支和军费开始更多地依赖于征收财产税。针对这一现象,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曾感慨道:“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享受由财富带来的荣耀。而现在,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伊索克拉底的言论主要反映了当时雅典( )
A.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 B.民主制度的彻底衰落
C.社会风气的显著变化 D.经济政策的成功转型
13.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形制自由,遍布各类公共建筑,乃是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以庙宇为主体,轴线对称,有的呈多层纵深布局,公共建筑被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神庙和凯旋门。广场形制的演变折射出古罗马( )
A.社会性质的剧变 B.国家政体的倒退 C.背离古希腊传统 D.政治形势的变化
14.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15.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
16.从某种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表明英国光荣革命的实际意义在于( )
A.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 B.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C.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D.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参众两院均获独立倒阁权,并且竞相行使这一权力,导致内阁频繁更替,但内阁的更替往往只是总理下台,许多部长仍然留任,时人把这个现象称为“重新粉刷”。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 )
A.议会是权力中心 B.党派竞争注重妥协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政体运行相对稳定
18.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接到国会递交的议案10日内恰逢国会休会,使总统无法将议案退还时,该议案不能成为法律,这称为“搁置否决权”。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频繁使用搁置否决权限制国会立法,最终联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国会委托代理人接受总统的否决文书,搁置否决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从而限制总统的搁置否决权。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总统权力已凌驾国会之上
C.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D.最高法院有权通过新法案
19.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的产物,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每一种文化对以前的文化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古希腊民主政治是代议制的源头 B.代议制的核心是民主与轮番执政
C.英国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D.美国首创资产阶级代议制
20.“整合各种权力,加以规范和控制,使之发挥作用,并给其中的一种权力添加分量,使之能与另一种权力相抗衡,这是立法上的一件杰作。”上述材料体现的近代西方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权力制衡 C.政党政治 D.程序公正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初的道为监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恢复封建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依靠庞大的公文运转实施行政管理,必须有相应的公文运行制度。秦汉公文运行大体遵循以下主要规定:文书逐级下达和上呈;遵守公文主发和签署制度;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各段传送人均有完整的收发文记录,下行公文要按要求回复。总体上看,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包含着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批复三个核心环节。从皇帝到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力行使也主要通过这三个环节表现出来。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公文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13世纪的英格兰,是欧洲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尽管当时的英格兰远非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但却是一个尊重财产、权利与契约的社会。在国王与贵族之间,前者应提供保护和尊重习惯,而后者应提供兵役和表示效忠。按照《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的作者詹姆斯·汤普逊的说法:“领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而契约的理论向上推到包括国王在内”,“按誓约,国王的责任是:执行正义而自己也服从法律”,“按封建法律,一个附庸有权对他的宗主甚至国王作战,如果后者拒绝了正义”。当国王未能基于法律和习惯按约统治时,贵族和臣民就获得合法反抗的权利。
——摘编自包刚升《驯服统治者:<大宪章>的政治遗产》
材料二:1629年3月,查理一世解散议会。“长期议会”(1640年11月—1653年4月)一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中心。1649 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2—13世纪英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A C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C C B D C C B
21.(1)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答出两点即可)
(2)同:都属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具有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权力。(答出一点即可)
异:唐代后期道的权力较为集中,清代省的权力相对分散;唐代后期道的财权较重,清代省的财权较轻;唐代后期的道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清代的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出两点即可)
(3)演变趋势: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一级行政区的划界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到以犬牙交错为主。(答出两点即可)
22.(1)基本特征:文书需要逐级下达和上呈;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公文收发记录较为完整;下行公文按要求回复;中央集权色彩浓厚。
(2)变化: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23.(1)特征:具有封建等级性;尊重财产、权利; 国王与贵族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原因:英国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观念;当时的英格兰以封建经济为主,封建领主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财产权的尊重有助于维护封建经济秩序;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中强调契约精神和法律观念,这种文化氛围对英国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
(2)意义: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也推动了民主法治的进程;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为英国在全球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