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资源简介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19:30举行,家住北京的张先生在27日凌晨1:30看直播,这种时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答案】B
【知识点】时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巴黎与北京经度不同,因此观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不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日晷是古代计时器,其原理是利用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移动的位置来显示时刻变化。读晷针影子移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一天中,晷针影子的变化规律为(  )
A.逆时针自西向东转动 B.顺时针自东向西转动
C.顺时针自西向东转动 D.逆时针自东向西转动
4.晷针影子有规律地变化,是因为(  )
A.地球运动 B.地球形状 C.地球大小 D.海陆变迁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日晷,又称“日规”,指的是古代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 ,是指太阳的影子,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底座组成 ,常见形式有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日晷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作为重要的时间工具,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日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尽探索与深刻理解的历史过程,每一台日晷背后,都是对自然界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与追求。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日晷是利用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移动的位置来显示时刻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日影的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晷针影子应是由西向东转动。一天中的正午时刻应是午时,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晷盘中的“午”对应的是对应方位北,所以一天中的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是偏西→北→偏东,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从日出到日落,晷针影子朝向由西-北-东,长度由长-短-长。即一天中,晷针影子有规律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地球形状、地球大小、海陆变迁无关。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天文仪器。“圭”是平放的尺,“表”是垂直于“圭”的杆,“圭”尺上有刻度,正午时“表”的影子落在“圭”上,从而可以测出每天正午时影子的长短。毕节市某学校地理社团利用圭表开展实践活动,验证地理规律。下图为该地理社团观测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观测时,“表”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1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6.通过圭表测量记录的数据,可以(  )
A.安排作息时间 B.确定公转方向
C.指导农业生产 D.计算经度时间
【答案】5.B
6.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5.根据题意可知,“圭”是平放的尺,“表”是垂直于“圭”的杆,“圭”尺上有刻度,正午时“表”的影子落在“圭”上,从而可以测出每天正午时影子的长短。而毕节市位于北温带,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因此这一天观测时“表”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圭表”测量记录的是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起的,可以通过“圭表”测量记录的数据来推断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安排作息时间、计算经度时间与地球自转有关;通过圭表测量记录的数据也不能确定地球公转的方向。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C.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地轴 D.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不符合题意;
B. 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B不符合题意;
C. 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轴,C不符合题意;
D.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一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2024年3月31日,欧洲国家(除冰岛)正式进入夏令时(夏令时:夏天时钟人为拨快一小时,冬令时:冬天再拨回标准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夏令时”被称为“节约日光的时间”,它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时间差异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地球自转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9.当欧洲开始进入夏令时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贵州正午日影逐渐变长
C.东北平原麦浪翻滚 D.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
【答案】8.D
9.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其中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因此为了“节约日光的时间”,欧洲国家采用“夏令时”, 时钟人为拨快一小时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根据题意可知,当欧洲开始进入夏令时时,是2024年3月31日,该日在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
A.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符合题意;
B.贵州位于北温带,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因此正午日影逐渐变短,B不符合题意;
C.东北平原麦浪翻滚是在夏季,而此时在春季,C不符合题意;
D.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缩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联合国徽章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徽章中心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1.徽章中未能体现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南极洲
12.从徽章中可以看出,世界海陆分布(  )
A.陆地全部在北半球 B.海陆面积比例约为3:7
C.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各大洲位置固定不变
【答案】10.B
11.D
12.C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世界的海陆分布
【解析】【点评】世界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轮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全球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无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0.读图分析可知,联合国徽章图案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徽章中心位于北极点附近,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陆地包围,该大洋为北冰洋。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读图分析可知,联合国徽章中有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但没有南极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也有分布,A不符合题意;
B.海陆比例约为7:3,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B不符合题意;
C.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C符合题意;
D.各大洲位置是在不断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世界七大洲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居民的大洲是(  )
A.② B.⑤ C.⑥ D.⑦
15.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长期相互“隔绝”的局面,图中表示“新大陆”轮廓的有(  )
A.①⑥ B.②④ C.③④ D.④⑥
16.①②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答案】13.A
14.B
15.C
16.B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
【解析】【点评】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世界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轮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
13.读图分析可知,①是亚洲,②是非洲,③是北美洲,④是南美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居民的大洲是南极洲。读图分析可知,②是非洲,⑤是南极洲,⑥是欧洲,⑦是大洋洲。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大陆”是指北美洲和南美洲。读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亚洲,②是非洲,③是北美洲,④是南美洲,⑤是南极洲,⑥是欧洲,⑦是大洋洲。故C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读图分析可知,①是亚洲,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②是非洲,濒临大西洋和印度洋。即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印度洋。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四大洲拼合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四大洲轮廓互补性的特征说明了(  )
A.海底扩张学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地质力学学说 D.大陆漂移假说
18.下列实例中,能证明发生过海陆变迁的是(  )
A.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C.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D.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答案】17.D
18.C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点评】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可以证明海陆变迁的实例有很多,如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荷兰的填海造陆等。
17.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有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四大洲轮廓互补性的特征说明了四大洲曾经是嵌合在一起的,后来大陆破裂漂移,才到达现在的位置,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但不能说明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学说。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在很久以前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现在的陆地,是海陆变迁的实例。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地震现象都不能说明海陆变迁。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京台高速”是我国规划修建的从北京至台北的高速、高铁两用交通要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之前完成平潭至台北段的修建。读京台高速部分路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平潭至新竹的跨海大桥在修建过程中要面临台风、地震的威胁,该区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2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室外的居民远离高大建筑 B.高层住户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C.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驾驶汽车 D.上课的学生一起涌向教室门口
【答案】19.C
20.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正确的防震措施: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c.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d. 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e.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f. 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g. 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h. 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19.读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可知,图中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多地震。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地震发生时:
A. 室外的居民应远离高大建筑,A符合题意;
B. 高层住户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是非常危险的,B不符合题意;
C. 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驾驶汽车不安全,C不符合题意;
D. 上课的学生一起涌向教室门口会发生拥挤,非常不安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60分)
21.(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地球光照图(左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地球光照出现如左图所示情况时,地球大致位于右图中   (填字母)位置,此时太阳直射   (纬线),为北半球   (二分二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   现象。
(2)左图甲、乙、丙、丁四点中,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点,图示当日,白昼时长最长的是   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点。
(3)2024年贵州·晴隆第十四届彝族火把节系列活动于7月26日至29日举行,此时地球大致运行到右图中的   (填序号)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为   ,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
【答案】(1)D;南回归线(或23.5°S);冬至;极夜
(2)丙;丁;甲
(3)②;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当地球光照出现如左图所示情况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产生极夜,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右图中A、B、C、D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左图甲、乙、丙、丁四点中,丙地位于赤道上,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日期是冬至日,越往南白昼越长,丁地位于最南部,因此白昼最长。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甲地离南回归线最远,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根据题意可知, 2024年贵州·晴隆第十四届彝族火把节系列活动于7月26日至29日举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此时位于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 地球大致运行到右图中的②位置。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故答案为:(1)D;南回归线(或23.5°S);(2)冬至;极夜;(3)丙;丁;甲;(4)②;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1)左图示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产生极夜,所以是冬至日光照图,右图中地球位于D位置时北极圈也产生极夜,所以对应右图中的D,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在热带,热带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丙地位于赤道上,是在热带地区。图示日期是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所以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丁地昼最长。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远离南回归线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图中最远离南回归线的是位于北极圈的甲地。
(3)7月26日至29日位于夏至日(6月21日前后)B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C之间,对应图中②。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由7月26日至29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22.(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世界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陆地主要分布在   (东或西)半球和   (南或北)半球。
(2)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   ,其是由   (填序号)和   (填序号)两大洲大陆部分组成。
(3)图中③为   洲,其西临A   洋,东临B   洋。
(4)大洲②和③的分界线是   ,大洲⑥和⑦的分界线为   。
【答案】(1)东;北
(2)亚欧大陆;①;②
(3)非;大西;印度
(4)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知识点】七大洲;东西半球的划分;四大洋;大洲分界线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世界上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和赤道以北的北半球。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读图分析可知,亚欧大陆是由②亚洲和①欧洲两大洲的大陆部分组成的。
(3)读图分析可知,图中③大洲为非洲,西临A大西洋,东临B印度洋,北部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
(4)读图分析可知,②是亚洲,③是非洲,两大洲的地理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大洲⑥是北美洲,⑦是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故答案为:(1)东;北;(2)亚欧大陆;①;②;(3)非;大西;印度;(4)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点评】全球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无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世界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轮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亚欧两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1)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半球分布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南极洲部分陆地,西半球主要是南北美洲,所以世界上陆地分布主要在东半球。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陆地面积远大于南半球。
(2)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是由②亚洲和①欧洲两大洲大陆部分组成。
(3)图中③大洲西临A大西洋,东临B印度洋,北部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所以该大洲为非洲。
(4)大洲②亚洲和③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位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大洲⑥北美洲和大洲⑦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3.(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板块,D   板块,E   板块。
(2)图中I、Ⅱ两山脉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受板块   运动而形成,并不断升高;Ⅲ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地震少。
(3)①海域受板块   运动影响,面积逐渐   ;②海域受板块   运动影响,面积逐渐   。
【答案】(1)太平洋;南极洲;美洲
(2)地中海—喜马拉雅;碰撞挤压;稳定
(3)碰撞挤压;缩小;张裂拉伸;扩大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A为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B为亚欧板块;C为非洲板块;D为南极洲板块;E为美洲板块。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Ⅰ为喜马拉雅山脉,Ⅱ为阿尔卑斯山脉,两山脉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受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形成,板块交界处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Ⅲ位于板块内部,板块内部较稳定,因此地震少。
(3)读图分析可知,①是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因此面积逐渐缩小;②是红海,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的影响,面积逐渐扩大。
故答案为:(1)太平洋;南极洲;美洲;(2)地中海—喜马拉雅;碰撞挤压;稳定;(3)碰撞挤压;缩小;张裂拉伸;扩大。
【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1)读图可知,A为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B为亚欧板块;C为非洲板块;D为南极洲板块;E为美洲板块。
(2)Ⅰ为喜马拉雅山脉,Ⅱ为阿尔卑斯山脉,两个山脉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受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形成,板块交界处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Ⅲ位于板块内部,板块内部较稳定,地震少。
(3)①是地中海,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运动的影响,面积逐渐缩小;②是红海,受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的影响,面积逐渐扩大。
1 / 1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2.(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19:30举行,家住北京的张先生在27日凌晨1:30看直播,这种时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日晷是古代计时器,其原理是利用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移动的位置来显示时刻变化。读晷针影子移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一天中,晷针影子的变化规律为(  )
A.逆时针自西向东转动 B.顺时针自东向西转动
C.顺时针自西向东转动 D.逆时针自东向西转动
4.晷针影子有规律地变化,是因为(  )
A.地球运动 B.地球形状 C.地球大小 D.海陆变迁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天文仪器。“圭”是平放的尺,“表”是垂直于“圭”的杆,“圭”尺上有刻度,正午时“表”的影子落在“圭”上,从而可以测出每天正午时影子的长短。毕节市某学校地理社团利用圭表开展实践活动,验证地理规律。下图为该地理社团观测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观测时,“表”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1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6.通过圭表测量记录的数据,可以(  )
A.安排作息时间 B.确定公转方向
C.指导农业生产 D.计算经度时间
7.(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C.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地轴 D.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2024年3月31日,欧洲国家(除冰岛)正式进入夏令时(夏令时:夏天时钟人为拨快一小时,冬令时:冬天再拨回标准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夏令时”被称为“节约日光的时间”,它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时间差异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地球自转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9.当欧洲开始进入夏令时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贵州正午日影逐渐变长
C.东北平原麦浪翻滚 D.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联合国徽章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徽章中心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1.徽章中未能体现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南极洲
12.从徽章中可以看出,世界海陆分布(  )
A.陆地全部在北半球 B.海陆面积比例约为3:7
C.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各大洲位置固定不变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世界七大洲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居民的大洲是(  )
A.② B.⑤ C.⑥ D.⑦
15.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长期相互“隔绝”的局面,图中表示“新大陆”轮廓的有(  )
A.①⑥ B.②④ C.③④ D.④⑥
16.①②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四大洲拼合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四大洲轮廓互补性的特征说明了(  )
A.海底扩张学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地质力学学说 D.大陆漂移假说
18.下列实例中,能证明发生过海陆变迁的是(  )
A.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C.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D.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京台高速”是我国规划修建的从北京至台北的高速、高铁两用交通要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之前完成平潭至台北段的修建。读京台高速部分路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平潭至新竹的跨海大桥在修建过程中要面临台风、地震的威胁,该区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2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室外的居民远离高大建筑 B.高层住户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C.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驾驶汽车 D.上课的学生一起涌向教室门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60分)
21.(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地球光照图(左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地球光照出现如左图所示情况时,地球大致位于右图中   (填字母)位置,此时太阳直射   (纬线),为北半球   (二分二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   现象。
(2)左图甲、乙、丙、丁四点中,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点,图示当日,白昼时长最长的是   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点。
(3)2024年贵州·晴隆第十四届彝族火把节系列活动于7月26日至29日举行,此时地球大致运行到右图中的   (填序号)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为   ,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
22.(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世界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陆地主要分布在   (东或西)半球和   (南或北)半球。
(2)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   ,其是由   (填序号)和   (填序号)两大洲大陆部分组成。
(3)图中③为   洲,其西临A   洋,东临B   洋。
(4)大洲②和③的分界线是   ,大洲⑥和⑦的分界线为   。
23.(2024八上·七星关月考)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板块,D   板块,E   板块。
(2)图中I、Ⅱ两山脉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受板块   运动而形成,并不断升高;Ⅲ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地震少。
(3)①海域受板块   运动影响,面积逐渐   ;②海域受板块   运动影响,面积逐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答案】B
【知识点】时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巴黎与北京经度不同,因此观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不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日晷,又称“日规”,指的是古代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 ,是指太阳的影子,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底座组成 ,常见形式有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日晷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作为重要的时间工具,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日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尽探索与深刻理解的历史过程,每一台日晷背后,都是对自然界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与追求。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日晷是利用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移动的位置来显示时刻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日影的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晷针影子应是由西向东转动。一天中的正午时刻应是午时,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晷盘中的“午”对应的是对应方位北,所以一天中的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是偏西→北→偏东,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从日出到日落,晷针影子朝向由西-北-东,长度由长-短-长。即一天中,晷针影子有规律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地球形状、地球大小、海陆变迁无关。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5.B
6.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5.根据题意可知,“圭”是平放的尺,“表”是垂直于“圭”的杆,“圭”尺上有刻度,正午时“表”的影子落在“圭”上,从而可以测出每天正午时影子的长短。而毕节市位于北温带,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因此这一天观测时“表”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圭表”测量记录的是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起的,可以通过“圭表”测量记录的数据来推断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安排作息时间、计算经度时间与地球自转有关;通过圭表测量记录的数据也不能确定地球公转的方向。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不符合题意;
B. 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B不符合题意;
C. 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轴,C不符合题意;
D.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一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答案】8.D
9.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其中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因此为了“节约日光的时间”,欧洲国家采用“夏令时”, 时钟人为拨快一小时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根据题意可知,当欧洲开始进入夏令时时,是2024年3月31日,该日在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
A.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符合题意;
B.贵州位于北温带,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因此正午日影逐渐变短,B不符合题意;
C.东北平原麦浪翻滚是在夏季,而此时在春季,C不符合题意;
D.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缩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D
12.C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世界的海陆分布
【解析】【点评】世界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轮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全球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无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0.读图分析可知,联合国徽章图案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徽章中心位于北极点附近,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陆地包围,该大洋为北冰洋。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读图分析可知,联合国徽章中有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但没有南极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也有分布,A不符合题意;
B.海陆比例约为7:3,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B不符合题意;
C.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C符合题意;
D.各大洲位置是在不断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13.A
14.B
15.C
16.B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
【解析】【点评】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世界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轮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
13.读图分析可知,①是亚洲,②是非洲,③是北美洲,④是南美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居民的大洲是南极洲。读图分析可知,②是非洲,⑤是南极洲,⑥是欧洲,⑦是大洋洲。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大陆”是指北美洲和南美洲。读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亚洲,②是非洲,③是北美洲,④是南美洲,⑤是南极洲,⑥是欧洲,⑦是大洋洲。故C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读图分析可知,①是亚洲,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②是非洲,濒临大西洋和印度洋。即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印度洋。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17.D
18.C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点评】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可以证明海陆变迁的实例有很多,如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荷兰的填海造陆等。
17.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有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四大洲轮廓互补性的特征说明了四大洲曾经是嵌合在一起的,后来大陆破裂漂移,才到达现在的位置,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但不能说明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学说。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在很久以前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现在的陆地,是海陆变迁的实例。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地震现象都不能说明海陆变迁。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19.C
20.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正确的防震措施: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c.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d. 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e.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f. 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g. 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h. 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19.读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可知,图中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多地震。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地震发生时:
A. 室外的居民应远离高大建筑,A符合题意;
B. 高层住户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是非常危险的,B不符合题意;
C. 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驾驶汽车不安全,C不符合题意;
D. 上课的学生一起涌向教室门口会发生拥挤,非常不安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答案】(1)D;南回归线(或23.5°S);冬至;极夜
(2)丙;丁;甲
(3)②;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当地球光照出现如左图所示情况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产生极夜,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右图中A、B、C、D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左图甲、乙、丙、丁四点中,丙地位于赤道上,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日期是冬至日,越往南白昼越长,丁地位于最南部,因此白昼最长。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甲地离南回归线最远,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根据题意可知, 2024年贵州·晴隆第十四届彝族火把节系列活动于7月26日至29日举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此时位于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 地球大致运行到右图中的②位置。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故答案为:(1)D;南回归线(或23.5°S);(2)冬至;极夜;(3)丙;丁;甲;(4)②;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1)左图示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产生极夜,所以是冬至日光照图,右图中地球位于D位置时北极圈也产生极夜,所以对应右图中的D,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在热带,热带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丙地位于赤道上,是在热带地区。图示日期是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所以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丁地昼最长。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远离南回归线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图中最远离南回归线的是位于北极圈的甲地。
(3)7月26日至29日位于夏至日(6月21日前后)B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C之间,对应图中②。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由7月26日至29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22.【答案】(1)东;北
(2)亚欧大陆;①;②
(3)非;大西;印度
(4)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知识点】七大洲;东西半球的划分;四大洋;大洲分界线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世界上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和赤道以北的北半球。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读图分析可知,亚欧大陆是由②亚洲和①欧洲两大洲的大陆部分组成的。
(3)读图分析可知,图中③大洲为非洲,西临A大西洋,东临B印度洋,北部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
(4)读图分析可知,②是亚洲,③是非洲,两大洲的地理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大洲⑥是北美洲,⑦是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故答案为:(1)东;北;(2)亚欧大陆;①;②;(3)非;大西;印度;(4)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点评】全球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无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世界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轮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亚欧两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1)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半球分布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南极洲部分陆地,西半球主要是南北美洲,所以世界上陆地分布主要在东半球。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陆地面积远大于南半球。
(2)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是由②亚洲和①欧洲两大洲大陆部分组成。
(3)图中③大洲西临A大西洋,东临B印度洋,北部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所以该大洲为非洲。
(4)大洲②亚洲和③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位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大洲⑥北美洲和大洲⑦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3.【答案】(1)太平洋;南极洲;美洲
(2)地中海—喜马拉雅;碰撞挤压;稳定
(3)碰撞挤压;缩小;张裂拉伸;扩大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A为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B为亚欧板块;C为非洲板块;D为南极洲板块;E为美洲板块。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Ⅰ为喜马拉雅山脉,Ⅱ为阿尔卑斯山脉,两山脉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受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形成,板块交界处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Ⅲ位于板块内部,板块内部较稳定,因此地震少。
(3)读图分析可知,①是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因此面积逐渐缩小;②是红海,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的影响,面积逐渐扩大。
故答案为:(1)太平洋;南极洲;美洲;(2)地中海—喜马拉雅;碰撞挤压;稳定;(3)碰撞挤压;缩小;张裂拉伸;扩大。
【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1)读图可知,A为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B为亚欧板块;C为非洲板块;D为南极洲板块;E为美洲板块。
(2)Ⅰ为喜马拉雅山脉,Ⅱ为阿尔卑斯山脉,两个山脉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受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形成,板块交界处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Ⅲ位于板块内部,板块内部较稳定,地震少。
(3)①是地中海,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运动的影响,面积逐渐缩小;②是红海,受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的影响,面积逐渐扩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