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测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测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八上·南宁月考)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在发声
C.动物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从它们的嘴巴发出来的
D.树叶在风中摆动时也可以发出声音,这是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B错误;
C、动物发出的声音,不一定是从它们的嘴巴发出来的,故C错误;
D、树叶在风中摆动时也可以发出声音,这是树叶振动发出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不振动发出的声;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还在继续.
2.(2024八上·南宁月考)“双减”后,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更加活跃。如图是学生课后乐器表演的场景。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同学们掌声越大,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D.优美的乐声一定不属于噪声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琴声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
C.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干扰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或学习的声音,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噪声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3、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3.(2024八上·南宁月考)小明同学用相同的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并用小木棒敲击瓶口,为同学们演奏美妙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水瓶琴发出的乐曲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敲击时最左侧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瓶子口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同学们听到的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瓶,玻璃瓶和水振动,产生的声音,故A错误;
B.敲击时,瓶内水越少,振动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最左侧瓶子水少,频率低,声音的音调最低,故B错误;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瓶口时,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听到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大小有关,声音 传播需要介质。
4.(2024八上·南宁月考)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科学爱护耳朵,实现主动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医院楼道上常见的“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喇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可以吸收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医院楼道上的“禁止大声喧哗”,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喇叭,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错误;
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断声源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控制噪声;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5.(2024八上·南宁月考)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将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它能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方便出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B.该超声导盲手杖的定位原理与声呐测距的原理相同
C.该导盲杖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会产生超声波
【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故A错误;
B.导盲手杖利用回声定位来探测前方障碍物,与声呐测距原理相同,故B正确;
C.导盲杖使盲人可以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等信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前,一般会伴随次声波产生,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超声波的频率超过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利用声音得知信息,是声音传递信息;自然灾害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
6.(2024八上·南宁月考)2021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随着“发射”命令的发出,我们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声音的强度达到了150分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的轰鸣声属于超声波
B.声音的强度达到150分贝指的是音调很高
C.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声音达到150分贝指的是响度大
D.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佩戴耳机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人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听到的轰鸣声,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C.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声音达到150分贝,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故C正确;
D.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佩戴耳机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声音的强度大,反应响度大;戴耳罩可从人耳处控制噪声。
7.(2024八上·南宁月考)下列诗句或俗语中蕴含的声学知识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故B正确;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C.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
D.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8.(2024八上·南宁月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交流.关于这种“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声音”是一种超声波
B.这种“声音”人类听不到,因此没有响度
C.每头大象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相同
D.这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B.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不是超声波,次声波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类听不到次声波,故AB错误;
C.不同大象的声带结构不一定相同,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不相同,故C错误;
D、这种“声音”是次声波,次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次声波的频率低于人耳听声范围,人不能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9.(2024八上·南宁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可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音调和频率有关,刻度尺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发声体在振动;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戴耳罩可以阻止声音进入人耳,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10.(2024八上·南宁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根据图乙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两个音叉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渔民通过声呐捕鱼,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判断;
B.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C.根据噪声检测仪的用途判断;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2024八上·南宁月考)唱歌、鼓掌、踏步、牙齿相叩,身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声音.鼓掌声是由于空气   产生的;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   更大;很难听到甩动胳膊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胳膊甩动的频率   (填“高”或“低”)。
【答案】振动;响度;低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鼓掌声是手掌间的空气被压缩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响度越大,传播的越远,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响度大。
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通常胳膊甩动的频率很低,发出声音的音调很低,不在人听觉范围内,所以很难听到。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声音的高低指音调。
12.(2024八上·南宁月考)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   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两空均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答案】音色;响度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是区别发声体的依据,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是模仿声音的音色。
休息时,智能音箱的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响度不能太大。故第1空填:音色;第2空填:响度。
【分析】音色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声音的大小指响度。
13.(2024八上·南宁月考)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具有   ;如果增大音量,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   (选填“高”或“快”).
【答案】能量;高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喇叭播放音乐时,纸箱振动,纸箱的振动又引起小矮人的振动,可以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当把音响的响度调大时,纸箱的振幅增大,同时小矮人也跳得更高。故第1空填:能量;第2空填:高。
【分析】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了能量;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4.(2024八上·南宁月考)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可以在   中传播,若经过5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答案】液体;3750;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科学工作者用超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是超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根据听到回声的时间,则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海水的深度:h=vt=1500m/s×2.5s=3750m;
月球周围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故第1空填:液体;第2空填:3750;第3空填: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通过声音测量海底深度,是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根据回声,可以测量海底深度;真空不能传声,不能利用声音测量地月距离。
15.(2024八上·南宁月考)如图所示是某校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时的情景。地震警报的声音通过   传到同学们耳中,听到警报后,同学们立即有序跑出教学楼,这是利用声传递   。发生地震时会伴有   波的产生,这种波的频率低于20Hz。
【答案】空气;信息;次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人在空气中,地震警报声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中。
听到警报后,同学们接收到信息,立即有序跑出教学楼,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发生地震时,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其频率低于20Hz,次声波不在人类听力范围内,人不能听到。故第1空填:空气;第2空填:信息;第3空填:次声。
【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地震时伴随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次声波。
16.(2024八上·南宁月考)2023年9月27日文山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合唱决赛,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女高音伴唱时声音的   高(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创建文明城市,建设优雅文山”,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
【答案】音调;声源处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女高音伴唱时声音的音调高;
(2)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解答。
三、实验探究题(17题7分,18题5分,19题9分,共21分)
17.(2024八上·南宁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说明   。此实验中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实验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是靠   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这个例子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可推知   。
【答案】(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棉线;固体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1)图甲中,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泡沫塑料球弹跳起来,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可显示音叉的振动。
(2)图乙中,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轻小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便于观察。
(3)图丙中,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是靠棉线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可知,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传播声音的空气减少,铃声会逐渐减弱,声音变小;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瓶内就成了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探究声音的产生时,通过物体振动弹开小球,显示发声体振动;
(2)在桌面撒纸屑,可以将桌面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土电话”反应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空气减少,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1)[1][2]如图甲,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物体)在振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
(2)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如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1][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如图(丙)所示,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是靠棉线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这个例子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8.(2024八上·南宁月考)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答案】声音;能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声音的影响。(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即音箱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大小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需控制音调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发声体可使烛焰晃动,可知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传递能量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探究声音的响度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3)保持物体到声源的距离一定,改变音量,振幅不同,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探究物理量的多个影响因素时,利用控制变量法。
19.(2024八上·南宁月考)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和   (填字母);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3)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是否可行    ,原因是   ;
(4)如图2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和   ,响度相同的是   和   。
【答案】a;d;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不可行;没有控制粗细相同;甲;乙;乙;丁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1)探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要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故选择a和d进行实验;
(2)根据琴弦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可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
(3)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要控制琴弦长度和粗细相同,而琴弦b和c粗细不相同,没有控制粗细相同,不可行;
(4)图2中,甲、乙中,波的疏密程度相同,振动频率相同,则甲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对比乙、丁,振动的幅度相同,故乙、丁声音的响度相同。
【分析】(1)琴弦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粗细有关,探究琴弦音调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2)当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时,粗细不同,可以探究音调和粗细的关系;
(3)探究音调和材料的关系时,要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4)根据声波图像,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
四、计算题(20题10分,21题9分,共19分)
20.(2024八上·南宁月考)为了探测海底山脉分布,某南海科考探测船利用回声探测仪探测科考,探测船从某港口出发前往90km处的某海域科考探测,经过2.5h到达该海域(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探测船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答案】解:(1)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
(2)发出信号遇到海底4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由知道,此处海水的深度。
答:(1)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6km/h,合10m/s;
(2)探测船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的深度是30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 探测船从某港口出发前往90km处的某海域科考探测,经过2.5h到达该海域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
(2)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发出信号遇到海底4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2s,由计算此处海水的深度。
21.(2024八上·南宁月考)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喇叭,经3s后,司机听到回声。(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1)此时汽车距山多远?
(2)还需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
【答案】(1)解:(1)汽车的速度
由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假设鸣笛时汽车到山的距离为s,则有
2s=s车+s声

此时汽车距离山崖
(2)解:(2)由可得到山脚还需要的时间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根据s=vt计算声音的路程;结合回声,计算两地距离;
(2)利用,计算声音传播的时间。
(1)汽车的速度
由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假设鸣笛时汽车到山的距离为s,则有
2s=s车+s声

此时汽车距离山崖
(2)由可得到山脚还需要的时间
1 / 1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八上·南宁月考)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在发声
C.动物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从它们的嘴巴发出来的
D.树叶在风中摆动时也可以发出声音,这是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
2.(2024八上·南宁月考)“双减”后,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更加活跃。如图是学生课后乐器表演的场景。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同学们掌声越大,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D.优美的乐声一定不属于噪声
3.(2024八上·南宁月考)小明同学用相同的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并用小木棒敲击瓶口,为同学们演奏美妙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水瓶琴发出的乐曲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敲击时最左侧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瓶子口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同学们听到的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2024八上·南宁月考)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科学爱护耳朵,实现主动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医院楼道上常见的“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喇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2024八上·南宁月考)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将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它能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方便出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B.该超声导盲手杖的定位原理与声呐测距的原理相同
C.该导盲杖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会产生超声波
6.(2024八上·南宁月考)2021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随着“发射”命令的发出,我们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声音的强度达到了150分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的轰鸣声属于超声波
B.声音的强度达到150分贝指的是音调很高
C.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声音达到150分贝指的是响度大
D.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佩戴耳机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2024八上·南宁月考)下列诗句或俗语中蕴含的声学知识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8.(2024八上·南宁月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交流.关于这种“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声音”是一种超声波
B.这种“声音”人类听不到,因此没有响度
C.每头大象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相同
D.这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9.(2024八上·南宁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10.(2024八上·南宁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2024八上·南宁月考)唱歌、鼓掌、踏步、牙齿相叩,身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声音.鼓掌声是由于空气   产生的;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   更大;很难听到甩动胳膊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胳膊甩动的频率   (填“高”或“低”)。
12.(2024八上·南宁月考)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   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两空均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3.(2024八上·南宁月考)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具有   ;如果增大音量,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   (选填“高”或“快”).
14.(2024八上·南宁月考)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可以在   中传播,若经过5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15.(2024八上·南宁月考)如图所示是某校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时的情景。地震警报的声音通过   传到同学们耳中,听到警报后,同学们立即有序跑出教学楼,这是利用声传递   。发生地震时会伴有   波的产生,这种波的频率低于20Hz。
16.(2024八上·南宁月考)2023年9月27日文山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合唱决赛,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女高音伴唱时声音的   高(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创建文明城市,建设优雅文山”,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17题7分,18题5分,19题9分,共21分)
17.(2024八上·南宁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说明   。此实验中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实验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是靠   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这个例子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可推知   。
18.(2024八上·南宁月考)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19.(2024八上·南宁月考)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和   (填字母);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3)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是否可行    ,原因是   ;
(4)如图2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和   ,响度相同的是   和   。
四、计算题(20题10分,21题9分,共19分)
20.(2024八上·南宁月考)为了探测海底山脉分布,某南海科考探测船利用回声探测仪探测科考,探测船从某港口出发前往90km处的某海域科考探测,经过2.5h到达该海域(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探测船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21.(2024八上·南宁月考)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喇叭,经3s后,司机听到回声。(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1)此时汽车距山多远?
(2)还需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B错误;
C、动物发出的声音,不一定是从它们的嘴巴发出来的,故C错误;
D、树叶在风中摆动时也可以发出声音,这是树叶振动发出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不振动发出的声;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还在继续.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琴声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
C.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干扰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或学习的声音,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噪声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3、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瓶,玻璃瓶和水振动,产生的声音,故A错误;
B.敲击时,瓶内水越少,振动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最左侧瓶子水少,频率低,声音的音调最低,故B错误;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瓶口时,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听到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大小有关,声音 传播需要介质。
4.【答案】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可以吸收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医院楼道上的“禁止大声喧哗”,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喇叭,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错误;
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断声源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控制噪声;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5.【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故A错误;
B.导盲手杖利用回声定位来探测前方障碍物,与声呐测距原理相同,故B正确;
C.导盲杖使盲人可以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等信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前,一般会伴随次声波产生,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超声波的频率超过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利用声音得知信息,是声音传递信息;自然灾害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
6.【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人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听到的轰鸣声,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C.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声音达到150分贝,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故C正确;
D.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佩戴耳机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声音的强度大,反应响度大;戴耳罩可从人耳处控制噪声。
7.【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故B正确;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C.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
D.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8.【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B.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不是超声波,次声波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类听不到次声波,故AB错误;
C.不同大象的声带结构不一定相同,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不相同,故C错误;
D、这种“声音”是次声波,次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次声波的频率低于人耳听声范围,人不能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9.【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可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音调和频率有关,刻度尺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发声体在振动;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戴耳罩可以阻止声音进入人耳,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10.【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根据图乙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两个音叉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渔民通过声呐捕鱼,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判断;
B.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C.根据噪声检测仪的用途判断;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1.【答案】振动;响度;低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鼓掌声是手掌间的空气被压缩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响度越大,传播的越远,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响度大。
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通常胳膊甩动的频率很低,发出声音的音调很低,不在人听觉范围内,所以很难听到。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声音的高低指音调。
12.【答案】音色;响度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是区别发声体的依据,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是模仿声音的音色。
休息时,智能音箱的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响度不能太大。故第1空填:音色;第2空填:响度。
【分析】音色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声音的大小指响度。
13.【答案】能量;高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喇叭播放音乐时,纸箱振动,纸箱的振动又引起小矮人的振动,可以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当把音响的响度调大时,纸箱的振幅增大,同时小矮人也跳得更高。故第1空填:能量;第2空填:高。
【分析】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了能量;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4.【答案】液体;3750;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科学工作者用超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是超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根据听到回声的时间,则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海水的深度:h=vt=1500m/s×2.5s=3750m;
月球周围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故第1空填:液体;第2空填:3750;第3空填: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通过声音测量海底深度,是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根据回声,可以测量海底深度;真空不能传声,不能利用声音测量地月距离。
15.【答案】空气;信息;次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人在空气中,地震警报声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中。
听到警报后,同学们接收到信息,立即有序跑出教学楼,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发生地震时,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其频率低于20Hz,次声波不在人类听力范围内,人不能听到。故第1空填:空气;第2空填:信息;第3空填:次声。
【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地震时伴随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次声波。
16.【答案】音调;声源处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女高音伴唱时声音的音调高;
(2)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解答。
17.【答案】(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棉线;固体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1)图甲中,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泡沫塑料球弹跳起来,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可显示音叉的振动。
(2)图乙中,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轻小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便于观察。
(3)图丙中,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是靠棉线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可知,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传播声音的空气减少,铃声会逐渐减弱,声音变小;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瓶内就成了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探究声音的产生时,通过物体振动弹开小球,显示发声体振动;
(2)在桌面撒纸屑,可以将桌面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土电话”反应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空气减少,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1)[1][2]如图甲,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物体)在振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
(2)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如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1][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如图(丙)所示,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是靠棉线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这个例子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8.【答案】声音;能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声音的影响。(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即音箱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大小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需控制音调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发声体可使烛焰晃动,可知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传递能量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探究声音的响度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3)保持物体到声源的距离一定,改变音量,振幅不同,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探究物理量的多个影响因素时,利用控制变量法。
19.【答案】a;d;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不可行;没有控制粗细相同;甲;乙;乙;丁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1)探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要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故选择a和d进行实验;
(2)根据琴弦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可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
(3)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要控制琴弦长度和粗细相同,而琴弦b和c粗细不相同,没有控制粗细相同,不可行;
(4)图2中,甲、乙中,波的疏密程度相同,振动频率相同,则甲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对比乙、丁,振动的幅度相同,故乙、丁声音的响度相同。
【分析】(1)琴弦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粗细有关,探究琴弦音调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2)当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时,粗细不同,可以探究音调和粗细的关系;
(3)探究音调和材料的关系时,要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4)根据声波图像,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
20.【答案】解:(1)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
(2)发出信号遇到海底4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由知道,此处海水的深度。
答:(1)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6km/h,合10m/s;
(2)探测船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的深度是30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 探测船从某港口出发前往90km处的某海域科考探测,经过2.5h到达该海域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探测船行驶的平均速度;
(2)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发出信号遇到海底4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2s,由计算此处海水的深度。
21.【答案】(1)解:(1)汽车的速度
由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假设鸣笛时汽车到山的距离为s,则有
2s=s车+s声

此时汽车距离山崖
(2)解:(2)由可得到山脚还需要的时间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根据s=vt计算声音的路程;结合回声,计算两地距离;
(2)利用,计算声音传播的时间。
(1)汽车的速度
由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假设鸣笛时汽车到山的距离为s,则有
2s=s车+s声

此时汽车距离山崖
(2)由可得到山脚还需要的时间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