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6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一、单选题(2025·湖南类底模拟)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 段+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 段+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2024·重庆模拟预测)在记录离体的正常形态的神经细胞的电特性时,常将神经细胞置于HEPES缓冲液中,该缓冲液具有“高钠低钾”的特点,其中浓度为(质量分数约为,略低于生理盐水),浓度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能使神经细胞维持正常形态B. 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能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C. 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增大D. 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2025·江西鹰潭高三调研)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细胞外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释放的结构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膜B. 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抽搐症状C. 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部分D. 的合成和进入突触间隙过程都需要能量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2025·河南焦作月考)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兴奋剂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引起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持续发挥作用使人愉悦感增强,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减少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成瘾者必须服用可卡因维持神经元的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B. 可卡因通过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起作用C. 多巴胺能被回收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D.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利用(2023·辽宁高考3题)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错误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023·海南高考9题)药物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 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 药物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 药物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C. 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浓度约为,细胞外液约为。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浓度为时,+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B. 当+浓度为时,+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C. +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D. +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2025·河南许昌高三质检)研究表明,当改变枪乌贼的神经元轴突外+浓度时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B. 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应将电极两端分别置于膜内和膜外C. 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内流会导致神经纤维膜内+浓度高于膜外D. 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2025·河北武强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的④⑤⑥共同组成了突触B. 图中的①代表神经纤维树突的一部分C. 图中的②是高尔基体,参与神经递质的加工D. 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2025·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时,2+能通过2+通道快速流入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2+的通透性,可能引起的效应是( )A. 突触前膜内的2+快速外流B. 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加C. 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正变负D. 突触后膜膜内的+快速外流二、多选题(2025·湖南名校第一次联考)泵的功能正常对于细胞乃至整个机体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图为泵运输和的过程示意图,哇巴因可特异性阻断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兴奋传导的先决条件B. 泵和离子通道蛋白运输离子时都需与被转运的物质结合C. 泵对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电位的维持至关重要D. 使用哇巴因阻断泵可能导致红细胞的渗透压降低(2025·大连适应性考试)花椒中含羟基甲位山椒醇,人们食用花椒后,该物质可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如图是三叉神经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麻”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机体内完整的反射弧B. 三叉神经膜外借助通道蛋白内流产生神经冲动C. 若在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D. 若将点接至膜内,点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电流表指针不偏转(2025·辽宁朝阳市期末)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等顺行性信号分子以及突触后神经元释放的逆行性信号分子是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依赖物质。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逆行性信号分子,能够调节突触强度。在海马神经元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2+内流,在钙调蛋白的作用下,一氧化氮合酶()被激活,生成的扩散至突触前末梢,调节突触强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 若在海马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的抑制剂,突触后膜无法产生动作电位C. 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导致扩散并调节突触强度的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使钙离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三、非选择题(2024·甘肃高考18题)机体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在运动、激动或受到惊吓时血压突然升高,机体会发生减压反射(如图)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减压反射的反射弧________。(2)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____传递。(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________。(4)为了探究神经和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科学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制备、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刺激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心脏的收缩变慢变弱(收缩曲线见如图)。预测心脏收缩的变化,补全心脏的收缩曲线,并解释原因:________。(2025·河北行唐一中高三二模)“彩色麻古”的主要成分是冰毒,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分泌,如图是其部分作用机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 内流,此时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2)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 与受体分离,从而打开 通道。细胞内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并逐步促使合酶催化 转化成,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 ,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3)研究表明,细胞中2+浓度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最终导致细胞中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________的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 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答两点)。一、单选题答案:C解析:静息电位主要由外流形成(A错误)。段为动作电位上升支,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段为动作电位下降支,通道关闭,通道开放,外流(C正确)。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其大小与有效刺激强度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D解析: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为等渗溶液,能维持神经细胞正常形态(A正确)。两者均含缓冲物质,可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生理盐水浓度(0.9%,约154 mmol·L-1)高于HEPES缓冲液,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增大(C正确)。静息电位与外流有关,两种溶液浓度相同,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D错误)。故答案为D。答案:B解析:由神经元轴突末梢膜(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血钙偏高时,屏障作用增强,内流减少,兴奋性降低,不会引起抽搐(抽搐多见于血钙偏低)(B错误)。神经—骨骼肌接头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构成效应器(C正确)。合成需能量,通过胞吐释放(需能量)进入突触间隙(D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B解析:抑制兴奋传递过度需减少突触后膜的兴奋。A、C、D均会增强兴奋传递(A加快释放,C减少降解,D增加受体),不符合要求。B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可抑制兴奋传递(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D解析: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可促进动作电位产生(A错误)。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B错误)。多巴胺回收是突触前膜的主动过程,不体现兴奋双向传递(C错误)。多巴胺回收可调节其胞外浓度,并实现重复利用(D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A解析:神经递质释放方向应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从突触前膜释放),图中①显示释放方向错误(A错误)。②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③内流(兴奋性递质)、④递质降解或回收均正确(B、C、D正确)。故答案为A。答案:C解析: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A正确)。递质与受体结合可改变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如内流或外流)(B正确)。药物激活抑制性递质的受体,而非阻断回收(C错误)。抑制性递质可缓解神经元过度兴奋,故可治疗癫痫(D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B解析: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可改变丙的膜电位(A正确)。甲与乙之间通过乙酰胆碱传递信息,乙与丙之间通过多巴胺传递信息(B错误)。乙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后膜)和多巴胺释放位点(突触前膜)(C正确)。乙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异常会影响乙酰胆碱作用,进而影响多巴胺释放(D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D解析:当培养液浓度升高(<150 mmol·L-1),膜内外浓度差减小,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易达到阈值引发兴奋(D正确)。A中浓度为4 mmol·L-1时,外流正常,静息电位正常(A错误);B中浓度为150 mmol·L-1时,外流几乎为0(B错误);C中外流应减少(C错误)。故答案为D。答案:C解析: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相同)(A正确)。静息电位测定需膜内、外电极对比(B正确)。动作电位时内流,但膜外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测定正常电位需模拟内环境的离子浓度(D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C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⑥)组成(A错误)。①代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B错误)。②为高尔基体,参与神经递质的加工和包装(C正确)。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B解析:瞬间增大通透性,快速内流(A错误)。内流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B正确)。突触后膜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错误)。乙酰胆碱作用后,突触后膜内流(兴奋性)或内流(抑制性),与外流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B。二、多选题答案:AC解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是兴奋传导的基础(A正确)。离子通道蛋白运输时不与物质结合(B错误)。泵维持、的浓度差,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至关重要(C正确)。哇巴因阻断泵,红细胞内积累,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答案为AC。答案:ACD解析:“麻”感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未经过完整反射弧(无效应器)(A错误)。神经冲动产生依赖通过通道蛋白内流(B正确)。刺激点,兴奋向两端传导,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C错误)。点接膜内,点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变化会导致电流表指针偏转(D错误)。故答案为ACD。答案:ABD解析: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可双向(如为逆行信号)(A错误)。抑制剂影响生成,但谷氨酸仍可直接引起突触后膜兴奋(B错误)。谷氨酸促进生成,反过来调节突触强度,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不进入细胞,而是引起内流(D错误)。故答案为ABD。三、非选择题答案:(1)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2)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神经递质(3)减弱(4);原因是刺激副交感神经后,心脏释放的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进入灌流液,随液体进入心脏,引起心脏收缩减慢变弱解析:(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减压反射的效应器为心脏和血管。(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3)减压反射通过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交感神经活动,使心率减慢、血管舒张,降低血压。(4)刺激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其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灌流液,作用于心脏,导致收缩变慢变弱,证明神经与效应器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答案:(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精氨酸;谷氨酸的释放(3)细胞骨架;神经元(细胞)死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解析:(1)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内流,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动作电位)。(2)刺激后,与受体分离,通道开放;合酶催化精氨酸生成,促进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正反馈)。(3)浓度过高会破坏细胞骨架,导致神经元死亡;对待毒品应坚决拒绝,远离诱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