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9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9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有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39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一、单选题
1.(2025·辽宁大连高三期中)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体液调节中起作用的物质只有激素
B. 体液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因为激素可作用于各种组织细胞
C. 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是所有生物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2.(2025·河南长葛市高三联考)失温指的是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轻中度失温患者会出现颤抖、皮肤血流量不足、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和视觉障碍等症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失温患者出现颤抖现象是因为骨骼肌战栗可增加产热
B. 皮肤血流量不足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有关
C. 智商降低和记忆障碍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受损有关
D. 失温影响了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导致出现视觉障碍
3.(2025·山东济宁一模)如图是某患者在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盐)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ADH表示抗利尿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D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核中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
B. ADH合成障碍时,水分子无法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患者表现多尿、多饮
C. 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后,在酶的作用下加快与细胞膜融合
D. 若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ADH减少
4.(2025·河北百师联盟高三联考)夏季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大量出汗,体内失水过多,但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细胞外液渗透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具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是抗利尿激素,B是大脑皮层
B. 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C. 由体内失水过多引起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D. 垂体除具有释放激素A作用外,还具有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作用
5.(2025·安徽淮北调研)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6.(2025·辽宁六校联考)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机体不能及时将环境温度变化信号传至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不能快速进行体温调节,容易出现“低体温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都只分布于皮肤中
B. 老年人的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慢与细胞的衰老无关
C. 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使血管收缩
D. 由于对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老年人对高温、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7.(2025·广东珠海质检)在抗利尿激素的调控作用下,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从而加强了水分的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可被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识别
B.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子的重吸收速率受氧气浓度的影响
C. 水通道蛋白可以允许比水分子小的物质通过,如K+和Na+
D.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能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
8.(2025·湖北孝感中学质检)正钠平衡指Na+的吸收大于排出,负钠平衡指
Na+的吸收小于排出。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使正钠平衡和负钠平衡最终可达钠平衡。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组织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形成
B. 正钠平衡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负钠平衡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D.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均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9.(2025·山东聊城一模)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如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甲→乙→释放抗利尿激素→丙→尿量减少,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的细胞中合成,由结构乙释放,并随血液流向全身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产生兴奋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D. 当吃的食物过咸时,血钠含量升高,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
10.(2025·山西太原高三期末)如图表示某人冬泳时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过程(图中①~③表示激素,A表示器官)。下丘脑中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在体表温度上升时前者的冲动频率增加,在体表温度下降时后者的冲动频率增加,当二者的冲动频率相等时,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题干信息可推测,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属于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
B. 人冬泳刚入水时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
C. 与在正常室温时相比,冬泳时人体产热量、散热量均增加
D. ③抑制①的分泌,所以③与①的作用效应相抗衡
11.(2025·河北邯郸高三一模)如图表示小鼠从25 ℃的环境转移到10 ℃的环境后机体的热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曲线变化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 若小鼠处于安静状态,则t1~t2时间段小鼠所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C. 相比t1时刻,t2时刻小鼠的皮肤血管收缩程度高
D. 降低环境温度后,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12.(2025·江苏徐州期中)人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如图是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的部分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a+含量降低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B.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Na+有利于维持Na+含量的相对稳定
C. 严重腹泻时如不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会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
D.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二、非选择题
13.(2023·全国乙卷30题)人体心脏和肾上腺所受神经支配的方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信息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在上述反射活动中,效应器有________。通路A中,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作用于效应器并使其兴奋的神经递质是________。
(3)经过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
14.(2025·湖北高三模拟测试)发烧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一次激活,特别是高烧38.5 ℃以上能促进T细胞向淋巴结及炎症部位迁移,增强免疫力。人体感染冠状病毒后,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甲是指________,其弥散到体液中运输,却只对垂体起作用,原因是________。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这种分级调节的意义是________。
(2)图中的传出神经为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发烧还可引起血糖浓度上升的现象,据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
(3)某药物X作为常见的退烧药,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起到退烧的效果。在人体退烧过程中,通过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是________,结合本题信息给出服用药物X时机的建议是________。
15.(2025·河北衡水模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热量产生、代谢和散发,从而控制体温的升降。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如图表示正常人感染病原体后,人体进行的一些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调控骨骼肌细胞收缩产热的自主神经元位于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________(填“前”或“后”)侧的区域。
(2)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引起垂体分泌激素b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激素a分泌增多会引起激素b分泌增多,而激素b分泌增多进而引起激素c分泌增多,这一调节过程称为________,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于________。
(3)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最终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c,上述两个过程快慢差异较大,原因是________。
(4)病原体引起的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以及治疗以后的体温下降期、最后的体温正常期中,机体的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基本相等的是________。
16.(2025·东北育才学校适应性测试)热射病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突发性急症之一,主要是由于人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热环境下导致机体的温度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以高烧、昏迷和多器官损伤为主要特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夏季,高温刺激皮肤和黏膜处的________,通过神经传输,引起皮肤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机体在高温环境中首先会出现汗腺分泌增加的现象,这属于________反射。
(3)姜黄素是一种膳食色素。为探讨不同浓度(50 mg/mL、100 mg/mL、200 mg/mL)的姜黄素对热射病大鼠肾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将50只生理状态相同的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五组,标号为A、B、C、D、E。
②A组置于正常温度下饲养,B、C、D、E组置于________(填“正常” “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建立热射病模型大鼠。
③给A、B组灌胃适量的生理盐水,C、D、E组分别用________灌胃。
④一段时间后,麻醉处死大鼠并解剖,留取肾组织及细胞检测肾损伤程度及肾细胞凋亡率,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得出结论:________。
组别 例数 肾损伤病理学评分 细胞凋亡率
A组 10 35.50 0.55
B组 10 710.67 5.53
C组(50 mg/mL浓度的姜黄素处理) 10 701.67 5.10
D组(100 mg/mL浓度的姜黄素处理) 10 365.00 2.05
E组(200 mg/mL浓度的姜黄素处理) 10 289.00 1.33
注:当肾损伤病理学评分<50分时,代表肾组织正常,未出现病理变化;当肾损伤病理学评分>200分时,代表肾组织出现病理变化。
17.(2024·沈阳第120中学第十次质量监测)秋冬季节易爆发流行性感冒,其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疼痛、发热等症状。流感病毒侵染导致的发热、疼痛、鼻塞等现象与内环境中的前列腺素含量提高有关,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异丁苯丙酸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成分,“+”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以下问题:
(1)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流感病毒侵染导致鼻黏膜肿胀(鼻塞)是由于前列腺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由血浆进入________的蛋白质增多引起。
(2)前列腺素导致痛觉敏感度提高,原因是前列腺素能________(填“降低”或“提高”)神经细胞K+通道活性,使K+外流减少,即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___(填“降低”或“提高”),因此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电位所需的刺激强度减弱。
(3)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患者体内前列腺素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上升。
①在前列腺素的作用下,下丘脑通过增加产热, 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若患者持续39.5 ℃高烧不退,此时产热量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散热量,患者由于发热满脸通红,原因是________。
②发热后服用异丁苯丙酸如何通过影响体温调定点达到退烧的效果?________。
一、单选题
答案:C
解析:
体液调节中起作用的物质包括激素、CO 等代谢产物(A错误)。
激素仅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并非所有组织细胞(B错误)。
激素可影响神经调节(如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发育)(C正确)。
低等生物可能只有体液调节(D错误)。
答案:D
解析:
骨骼肌战栗可增加产热,缓解失温(A正确)。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导致皮肤血流量不足(B正确)。
大脑皮层是智商和记忆的中枢,其功能受损导致相应症状(C正确)。
视觉障碍与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相关,而非言语区V区(V区受损影响阅读)(D错误)。
答案:B
解析:
ADH与受体结合后促进水通道蛋白合成(A正确)。
ADH合成障碍时,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只是重吸收减少(B错误)。
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含水通道蛋白,与细胞膜融合增加膜上水通道(C正确)。
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DH释放减少(D正确)。
答案:D
解析:
A为抗利尿激素,B为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
血钠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以促进Na 重吸收(B正确)。
水盐调节通过负反馈维持平衡(C正确)。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而非垂体(D错误)。
答案:C
解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D正确)。
A、B项分别描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均正确。
答案:C
解析: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A错误)。
老年人反应迟钝与神经细胞衰老有关(B错误)。
冷觉感受器兴奋后,神经中枢通过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C正确)。
老年人调节能力弱,对高低温适应能力差(D错误)。
答案:A
解析:
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A正确)。
水分子重吸收为被动运输,不受氧气浓度影响(B错误)。
水通道蛋白仅允许水分子通过(C错误)。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D错误)。
答案:B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主要由Na 、Cl 维持(A正确)。
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负钠平衡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以促进Na 重吸收(C正确)。
醛固酮通过保Na 间接促进水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直接促进水重吸收(D正确)。
答案:B
解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甲)合成,垂体(乙)释放,随血液运输(A正确)。
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水盐平衡中枢(B错误)。
饮水可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C正确)。
血钠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减少(D正确)。
答案:D
解析:
热敏和冷敏神经元参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A正确)。
冬泳时冷觉神经元冲动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B正确)。
寒冷环境中产热和散热均增加(C正确)。
③(甲状腺激素)抑制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两者作用效应并非抗衡(D错误)。
答案:B
解析:
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肝脏(B错误)。
环境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程度增加(C正确)。
低温环境下,产热和散热均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D正确)。
答案:A
解析:
Na 降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醛固酮促进Na 重吸收,维持其含量稳定(B正确)。
严重腹泻丢失水和盐,导致血容量下降、血压降低(C正确)。
水盐平衡通过调节尿量和尿成分实现(D正确)。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K 外流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和心肌;去甲肾上腺素
(3)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1)静息电位主要由K 外流形成,维持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2)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肾上腺)和肌肉(心肌)。通路A中,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
(3)通路B通过神经控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只有垂体细胞有TRH的特异性受体;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实现精细调控
(2)交感神经;细胞代谢增强,消耗葡萄糖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3)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高烧38.5 ℃以上时服用
解析:
(1)TRH由下丘脑分泌,仅作用于垂体(含特异性受体)。分级调节可放大信号,精确调控激素分泌。
(2)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发烧时代谢增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上升。
(3)退烧时通过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增加散热。药物X应在高烧时服用,以增强免疫同时避免过热损伤。
答案:
(1)后
(2)神经—体液调节;分级调节;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利于精细调控
(3)皮肤血管收缩为神经调节(快),甲状腺激素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慢)
(4)高温持续期和体温正常期
解析:
(1)下丘脑后侧区域促进产热,调控骨骼肌收缩。
(2)致热性细胞因子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可放大调节效应。
(3)神经调节速度快于神经—体液调节。
(4)高温持续期和正常期体温稳定,产热=散热。
答案:
(1)热觉感受器;毛细血管舒张
(2)非条件
(3)②高温;③等量的50 mg/mL、100 mg/mL、200 mg/mL姜黄素;④姜黄素可减轻热射病大鼠的肾损伤和细胞凋亡,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显著
解析:
(1)高温刺激热觉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2)汗腺分泌增加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
(3)实验目的是探究姜黄素对热射病的保护作用,故模型组需置于高温环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变量为姜黄素浓度。结果显示,姜黄素可降低肾损伤评分和凋亡率,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答案: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组织液
(2)降低;降低;动作
(3)①减少;等于;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②异丁苯丙酸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定点下降
解析: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2)前列腺素降低K 通道活性,减少K 外流,使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神经细胞易产生动作电位。
(3)①前列腺素使体温调定点上移,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升高体温。持续高烧时产热=散热,皮肤血管舒张使面色发红。②异丁苯丙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调体温调定点实现退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