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5单元复习测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造型设计中涉及多种工艺。下列工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 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 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2.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属于纯净物B.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78%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D.稀有气体在空气中量很少,没有任何用途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量取液体 B.熄灭酒精灯C.检查气密性 D.滴加液体4.化学用语是表征化学知识的普遍语言。下列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A. B. C. D.2O5.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铁强化酱油”、“高钙奶粉”、“加碘盐”(如图)等,其中的“铁”、“钙”、“碘”是指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6.下列反应中不是化合反应,而是氧化反应的是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B.氯化铵→氯化氢+氨气C.氢气+氧气水 D.三氧化硫+水→硫酸7.下列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A 稀有气体可用于航标灯、霓虹灯等 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 鱼能在水中生存 氧气易溶于水C 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二氧化硫含量 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D 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A.A B.B C.C D.D8.水分子与过氧化氢分子的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代表水分子B.模型有利于认识分子结构C.乙分子不能转化为甲分子D.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不直接相连9.电车锂电池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贡献力量。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3”表示锂原子带正电 D.最外层有3个电子10.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卓越贡献。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B.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1C.铟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锑的原子质量是121.811.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用于装饰品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炼金属C.碳常温化学性质稳定——用墨水书写档案资料D.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用于人工增雨12.用下列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A.干冰升华 B.C. D.13.下列关于P在O2中燃烧的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放出热量B.生成白色固体P2O5C.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D.参加反应的P与生成物中磷元素质量相等14.在下列各项中,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原子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 ⑤物质的总质量 ⑥元素的质量A.①③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15.下列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D.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在玻璃、瓷砖表面涂一层纳米二氧化钛(TiO2),纳米二氧化钛在光照射下可去除表面的油污等,使玻璃、瓷砖的清洁很容易进行。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17.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作用是溶解多余的铁粉B.气球先变小后膨胀C.纳米铁粉燃烧的产物是D.对比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可知燃烧的现象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18.下图是氧化汞受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空白处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C.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D.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氧化汞分子19.“书香”中含有多种成分。随着时间推移,书籍中会释放出越来越多的糖醛(C5H4O2),测它的含量可以检测书籍年代。下列关于糖醛的说法错误的是A.从宏观角度看:糖醛由三种元素组成B.从微观角度看:糖醛中含有11个原子C.从质量角度看:C5H4O2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D.从变化角度看:C5H4O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装置漏气,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O2剩余C.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D.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消耗O2的速率更快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60分)21.(16分)关注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生活智慧。(1)汉语中酸的本意是“醋”,打开醋瓶闻到强烈的酸味,请用微观知识解释其原因: 。(2)蔗糖是生活中常用的甜味剂,将蔗糖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蔗糖的组成元素中一定有 。(3)大蒜的辣味主要来源于大蒜素,生吃大蒜时辣味强烈,而炒熟后辣味明显减轻,由此推测大蒜素的化学性质为 。(4)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钠的构成微粒为 (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食盐中可加入少量碘酸钾(KIO3),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5)参观某自来水厂时,用活性炭除去颜色和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6)漂白水(有效成分为NaClO)、洁厕灵(有效成分是稀盐酸)都是生活中常使用的清洁剂。若二者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H2O+X↑,则X的化学式为 。(7)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作为公民,从我做起。请你提出一种低碳生活的方式 。22.(16分)实验室常用以下装置制备和收集少量气体。I.制取(1)写出仪器名称① 。(2)化学方程式为 。(3)使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4)若用E收集气体,则应从 端(“a”或“b”)通入。Ⅱ.石灰石制取(5)为了获得平稳气流,发生装置适宜选择 。(填写序号“A”或“B”或“C”)(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①检验气体:注射器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加入稀盐酸后用注射器抽取锥形瓶中气体,观察到 现象,说明有生成。②收集气体: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注射器稳定,刻度示数为。有同学认为实际产生气体体积应小于,其理由是 。Ⅲ.制备氨气(7)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氨气能用F装置收集,说明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23.(16分)水是生命之源。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展开了关于水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一】探究水的净化过程(1)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净水,明矾中钾离子的符号是 。(2)下列各种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明矾可使水中悬浮杂质较快沉降B.硬水经过过滤后就能变为软水C.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主要有过滤、沉淀、吸附、蒸馏D.活性炭在净水装置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3)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净水方法,如图下1所示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 。经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答一条)【活动二】探究水的组成(4)小明同学利用如图2进行电解水实验,在水电解器中加入电解(水至充满管A和管B,通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所示:①水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水中加入溶液能增强导电性 B.电极N与电源正极相连C.电解水过程中没有改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该实验能验证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5)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变化的先后顺序为 。(6)下列实验可以用来验证水的组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A.水的电解 B.过氧化氢的分解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氢气和氧化铜反应24.(14分)用图甲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为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过氧化氢稀溶液后,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1)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 和化学性质不变。(2)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 。(3)写出曲线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手触摸锥形瓶感觉有热感,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结合乙图像,解释压强后来又减小的原因: 。(5)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最后所得气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②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4分)。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造型设计中涉及多种工艺。下列工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 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 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答案】D【详解】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是将熔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只是青铜的状态和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只是丝线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是通过物理方法对玉石进行雕琢,只是改变了玉石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坯体与釉料中的物质会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使陶瓷具有特定的颜色、光泽和质地等,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属于纯净物B.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78%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D.稀有气体在空气中量很少,没有任何用途【答案】C【详解】A.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此选项错误;B.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而78%是氮气的体积含量,此选项错误;C. 食品变坏是食品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隔绝氧气防止食品氧化腐败,此选项正确;D. 稀有气体虽少,但用途广泛,如;可用于航标灯、照明灯、霓虹灯、闪光灯等,此选项错误。故选C。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量取液体 B.熄灭酒精灯C.检查气密性 D.滴加液体【答案】C【详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错误;B、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发火灾,故选项错误;C、检查气密性时,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图中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 ,故选项错误;故选:C。4.化学用语是表征化学知识的普遍语言。下列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A. B. C. D.2O【答案】D【详解】A、O2 表示氧气这种物质,还表示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由 2 个氧原子构成 ,并非 2 个氧原子,该选项错误;B、2O2表示 2 个氧分子,不是 2 个氧原子,该选项错误;C、表示氧离子,一个氧离子带 2 个单位负电荷,和 2 个氧原子含义不同,该选项错误;D、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所以2O表示 2 个氧原子,该选项正确。故选D。5.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铁强化酱油”、“高钙奶粉”、“加碘盐”(如图)等,其中的“铁”、“钙”、“碘”是指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答案】A【详解】物质由元素组成,“铁强化酱油”“高钙奶粉”“加碘盐” 等中的 “铁”“钙”“碘” 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具体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故选A。6.下列反应中不是化合反应,而是氧化反应的是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B.氯化铵→氯化氢+氨气C.氢气+氧气水 D.三氧化硫+水→硫酸【答案】A【详解】A、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正确;A、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不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选项错误;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错误;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不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选项错误;故选A。7.下列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A 稀有气体可用于航标灯、霓虹灯等 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 鱼能在水中生存 氧气易溶于水C 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二氧化硫含量 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D 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稀有气体可用于航标灯、霓虹灯,不符合题意;B、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氧,氧气不易溶于水,符合题意;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不符合题意。故选B。8.水分子与过氧化氢分子的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代表水分子B.模型有利于认识分子结构C.乙分子不能转化为甲分子D.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不直接相连【答案】C【详解】A、水是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甲代表水分子,A正确;B、模型可直观地呈现出分子构成,有利于认识分子结构,B正确;C、过氧化氢(乙)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和水(甲),C不正确;D、由水分子模型可知,两个氢原子并未直接相连.D正确。故选C。9.电车锂电池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贡献力量。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3”表示锂原子带正电 D.最外层有3个电子【答案】A【详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说法正确;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说法错误;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3”表示锂原子核内有三个带正电的质子,说法错误;D、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说法错误。故选A。10.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卓越贡献。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B.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1C.铟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锑的原子质量是121.8【答案】B【详解】A.由元素名称带有“钅”字旁可知,两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1,故B正确;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C错误;D.在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锑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1.8,而原子的质量小的多,质量单位可以是“克”或“千克”等,符号为“g”或”“kg”等,不能省略,故D错误。故选:B。11.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用于装饰品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炼金属C.碳常温化学性质稳定——用墨水书写档案资料D.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用于人工增雨【答案】C【详解】A、金刚石硬度高,但装饰用途基于其光泽,选项错误;B、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利用其还原性,而非可燃性,选项错误;C、碳常温化学性质稳定,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确保持久保存,选项正确;D、人工增雨依赖干冰升华吸热,与密度无关,选项错误。故选C。12.用下列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A.干冰升华 B.C. D.【答案】D【详解】A、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装置不是密闭容器,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导致天平失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因为有氧气参加,该装置不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生成物中也没有气体生成,装置可不密闭,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P在O2中燃烧的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放出热量B.生成白色固体P2O5C.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D.参加反应的P与生成物中磷元素质量相等【答案】C【详解】A、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B、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P2O5,故选项说法正确;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即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磷与生成物中磷元素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4.在下列各项中,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原子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 ⑤物质的总质量 ⑥元素的质量A.①③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答案】B【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有6个不变,即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2个变,即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2个可能变,即分子的个数、元素的化合价。因此题中①③⑤⑥符合题意。故选B。15.下列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D.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答案】D【详解】A、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温室效应,故正确;B、践行低碳行动,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故正确;C、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的方式全部抵消,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正确;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错误;故选D。16.在玻璃、瓷砖表面涂一层纳米二氧化钛(TiO2),纳米二氧化钛在光照射下可去除表面的油污等,使玻璃、瓷砖的清洁很容易进行。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答案】D【详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之和为0,二氧化钛(TiO2)中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解得x=+4。故选D。17.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作用是溶解多余的铁粉B.气球先变小后膨胀C.纳米铁粉燃烧的产物是D.对比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可知燃烧的现象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答案】D【详解】A、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固体熔化为液体落到集气瓶中而炸裂瓶底,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故A不符合题意;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一段时间后,消耗氧气,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小,会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C、纳米铁粉燃烧是纳米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C不符合题意;D、对比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可知燃烧的现象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故D符合题意。故选D。18.下图是氧化汞受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空白处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C.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D.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氧化汞分子【答案】C【详解】A、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分子,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 “一变多” 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该说法正确;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空白处是汞。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则空白处应有2个汞原子,其微观粒子模型是,该说法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在这个反应中,反应前是汞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也是汞元素和氧元素,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该说法错误;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氧化汞分子,该说法正确。故选C。19.“书香”中含有多种成分。随着时间推移,书籍中会释放出越来越多的糖醛(C5H4O2),测它的含量可以检测书籍年代。下列关于糖醛的说法错误的是A.从宏观角度看:糖醛由三种元素组成B.从微观角度看:糖醛中含有11个原子C.从质量角度看:C5H4O2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D.从变化角度看:C5H4O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答案】B【详解】A、由糖醛的化学式C5H4O2可知,糖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B、糖醛是由糖醛分子构成的,一个糖醛分子中含有个原子,不能说糖醛中含有11个原子,该选项说法错误;C、C5H4O2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该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糖醛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2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装置漏气,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O2剩余C.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D.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消耗O2的速率更快【答案】B【详解】A、该实验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木条、蜡烛燃烧均消耗氧气,因此若装置漏气,会影响实验结果,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木条燃烧时氧气含量降至12%时基本不再变化,说明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剩余,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则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可知,木条燃烧消耗的速率更快,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60分)21.(16分)关注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生活智慧。(1)汉语中酸的本意是“醋”,打开醋瓶闻到强烈的酸味,请用微观知识解释其原因: 。(2)蔗糖是生活中常用的甜味剂,将蔗糖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蔗糖的组成元素中一定有 。(3)大蒜的辣味主要来源于大蒜素,生吃大蒜时辣味强烈,而炒熟后辣味明显减轻,由此推测大蒜素的化学性质为 。(4)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钠的构成微粒为 (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食盐中可加入少量碘酸钾(KIO3),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5)参观某自来水厂时,用活性炭除去颜色和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6)漂白水(有效成分为NaClO)、洁厕灵(有效成分是稀盐酸)都是生活中常使用的清洁剂。若二者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H2O+X↑,则X的化学式为 。(7)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作为公民,从我做起。请你提出一种低碳生活的方式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2)碳元素和氢元素(3)受热易分解(4)离子(5)吸附(6)Cl2(7)随手关灯(合理即可)【详解】(1)打开醋瓶闻到强烈的酸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乙酸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2)将蔗糖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蔗糖的组成元素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3)大蒜的辣味主要来源于大蒜素,生吃大蒜时辣味强烈,而炒熟后辣味明显减轻,由此推测大蒜素的化学性质为受热易分解等(合理即可);(4)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即氯化钠的构成微粒为离子。(5)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a、Cl、O、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3、1、2;反应后除X外Na、Cl、O、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1、1、2,所以X中应含有2个Cl原子,化学式为Cl2。(7)低碳生活的方式很多,如随手关灯、绿色出行、纸张双面使用等;22.(16分)实验室常用以下装置制备和收集少量气体。I.制取(1)写出仪器名称① 。(2)化学方程式为 。(3)使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4)若用E收集气体,则应从 端(“a”或“b”)通入。Ⅱ.石灰石制取(5)为了获得平稳气流,发生装置适宜选择 。(填写序号“A”或“B”或“C”)(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①检验气体:注射器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加入稀盐酸后用注射器抽取锥形瓶中气体,观察到 现象,说明有生成。②收集气体: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注射器稳定,刻度示数为。有同学认为实际产生气体体积应小于,其理由是 。Ⅲ.制备氨气(7)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氨气能用F装置收集,说明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答案】(1) 长颈漏斗(2)(3)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4)a(5)C(6)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测量的体积包含了滴入的稀盐酸的体积(7) 密度比空气小【详解】(1)①为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3)使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4)若用E收集气体,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应从a端通入;(5)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为了获得平稳气流,发生装置适宜选择C,因为装置C中的长颈漏斗可以通过活塞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6)①检验气体:注射器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入稀盐酸后用注射器抽取锥形瓶中气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说明有生成;②收集气体: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注射器稳定,刻度示数为。有同学认为实际产生气体体积应小于,是因为注入的稀盐酸也占据了一部分体积,测量的体积包含了滴入的稀盐酸的体积;(7)氨气能用F装置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具有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23.(16分)水是生命之源。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展开了关于水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一】探究水的净化过程(1)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净水,明矾中钾离子的符号是 。(2)下列各种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明矾可使水中悬浮杂质较快沉降B.硬水经过过滤后就能变为软水C.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主要有过滤、沉淀、吸附、蒸馏D.活性炭在净水装置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3)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净水方法,如图下1所示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 。经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答一条)【活动二】探究水的组成(4)小明同学利用如图2进行电解水实验,在水电解器中加入电解(水至充满管A和管B,通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所示:①水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水中加入溶液能增强导电性 B.电极N与电源正极相连C.电解水过程中没有改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该实验能验证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5)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变化的先后顺序为 。(6)下列实验可以用来验证水的组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A.水的电解 B.过氧化氢的分解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答案】(1) K+(2)AD(3) 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4) AC(5)abcd(6)AC【详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1个钾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则钾离子可表示为K+。高铁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2)A、加入明矾形成的胶状物可使水中悬浮杂质较快沉降,故A符合题意;B、硬水经过过滤后,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变为软水,故B不符合题意;C、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主要有过滤、沉淀、吸附、消毒,没有蒸馏,故C不符合题意;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在净水装置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故D符合题意。说法正确的是AD。(3)图示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滤纸破损,液体从破损处通过;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从滤纸、漏斗之间逸出;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都会使所得滤液仍然浑浊。(4)①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A、电解水时,水中加入 Na2SO4 溶液能增强导电性,故A符合题意;B、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B管气体较多是氢气,连接电源负极,故B不符合题意;C、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没有改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C符合题意; D、该实验能验证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不符合题意。则说法正确的是AC。(5)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之间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之间结合成氧分子,则图示变化的先后顺序为abcd。(6)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符合题意;B、过氧化氢的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能证明过氧化氢的组成,不能验证水的组成,故B不符合题意;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C符合题意;D、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化铜由铜、氧元素组成,铜由铜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说明水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可能含有铜元素,故D不符合题意。则可以用来验证水的组成的是AC。24.(14分)用图甲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为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过氧化氢稀溶液后,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1)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 和化学性质不变。(2)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 。(3)写出曲线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手触摸锥形瓶感觉有热感,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结合乙图像,解释压强后来又减小的原因: 。(5)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最后所得气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②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4分)。【答案】(1)质量(2)猪肝块(3)(4)温度恢复到室温(温度降低)(5) ①1.6②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为x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为3.4g。【详解】(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由图乙可知,猪肝块做催化剂压强变化更快,则说明猪肝块的催化效率更高;(3)曲线b反应是过氧化氢在土豆块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手触摸锥形瓶感觉有热感,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结合乙图像,解释压强后来又减小的原因:反应产生气体,且放热导致气体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结束,气体温度逐渐降低,气体收缩,压强减小。(5)①由图可知,产生氧气质量为1.6g时,氧气质量不再增加,故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是1.6g;②见答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