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有孙中山的画像?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孙中山遗嘱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素养聚焦】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辛亥革命背景、成功之处及局限性。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奋斗精神。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1894年《上李鸿章书》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末新政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三次变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革命与改革的赛跑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末新政经济方面,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发展民间工业,加强工业立法,确立现代企业的独立合法地位,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工业化高潮。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1905),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确立现代教育体制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在立法制度方面,确定实行议会制度。 在司法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和形式上的司法独立。实行地方自治加强版的维新变法推动经济、教育、军事、政治……近代化然而,为什么主动改革却引发了革命?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预备立宪”1906年到1911年的6年间,全国共发生各类民变事件989件,年均约165次,时论以“二十行省之中,乱机遍伏……变乱四起——张振鹤《清末民变年表》面对风起云涌的分浪潮,清政府为消弭革命,在立宪派的推动下,不停的加快预备立宪的进程: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1906年下诏仿行宪政1907年成立资政院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全国22个省建立资议局1910年缩短预备立宪期为五年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末新政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四、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五、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六、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臣与认受使臣、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交决;七、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911年5月首批内阁成员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1911皇族内阁“预备立宪”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辛亥革命史》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们开始改革的时候(旧体制中既得利益者领导的改革,当改革触及他们利益时,改革便停滞不前)——托克维尔只有推翻清政府统治,中国才有希望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末新政三民主义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随后在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被概括为三民主义。同盟会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欧美强矣,而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推翻专制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民族是前提,民权是核心,民生是补充三民主义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课堂探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三民主义?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民族主义主要打击清政府,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只是由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主义才具有反帝的意义。民生主义反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只是按照平均地权的方法反对,没有能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具有反封建的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的不足,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三民主义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保路运动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奴役中国人民和掠夺中国财富,从19世纪末以来,开始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粤汉、川汉铁路是沟通南北和深入内地的两条重要干线,因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目标。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为了夺回这两条铁路的自办权,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由地方政府在税收项下附加租股、米捐股、盐捐股、房捐股等,来筹集筑路的资金。经过几年的筹集,不仅四省的绅商、地主成了股东,连一些农民也握有股票。粤汉铁路已开始修筑,川汉铁路从宜昌到万县的一段也已动工,从当时情况看,这两条铁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保路运动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但是,帝国主义不肯让中国自己修成铁路,就利用清政府财政困难进行要挟,迫使清政府于1911年5月订立了铁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根据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国主义不但掌握了铁路权,而且还要以湖南、湖北两省的盐税厘金作为抵押,所以,所谓铁路“国有”,不但剥夺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主权,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而且实际上是把川汉、粤汉铁路完全拍卖给帝国主义了。于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爆发了。保路运动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有人说;“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最不可思议的是,武昌起义发难时,策动革命的指挥者集体缺位(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起义完全是革命士兵自行发动,最后却一举告成。按之前的计划,武昌起义本应在10月16日发动,但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巡捕闻讯赶来,将革命党人的名册等起义文件起获,武昌形势顿时紧张。辛亥革命是偶然还是必然?保路运动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一)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加紧对外扩张、掠夺。(二)国内:1、政治:《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被迫进行新政改革,但预备立宪被揭穿后,矛盾进一步激化;2、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以及三民主义的提出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同)5、军事: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些列武装起义6、导火索:保路运动使湖北兵力空虚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结归纳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①湖北军政府成立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③武昌首义④清帝退位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⑥临时约法颁布③ ① ⑤ ④②⑥请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正确时间排序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该问题。二、辛亥革命的过程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北京1894.11.241905.8.201912.1.11911.10.101912.2.121912.3.10兴中会 檀香山中国同盟会 东京武昌起义清帝退位 北京中华民国成立 南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4.1孙中山卸职 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北京广义辛亥革命狭义辛亥革命狭义上讲,1911 武昌起义 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1912.3.11时空观念二、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三大成果1.中华民国建立(1912.1.1)(定都南京、公历纪年)2.清帝退位(1912.2.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清帝逊位诏书》二、辛亥革命的过程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自由平等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封建等级制度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三权分立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则、目的、评价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局限:因人设法果实旁落: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攻陷汉口、汉阳政治讹诈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革命党人施压革命阵营立宪派和旧官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如何理解陈旭麓先生所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一)历史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可以说是‘辑美追欧’的结果,是五四以前80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一块里程碑。”——陈旭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三、辛亥革命的评价缺乏一个能干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13年: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无限期就任1915年:参议院“劝进”帝位新困局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主共和坎坷发展没有明确反帝要求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二)历史局限三、辛亥革命的评价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应该继承的是……我觉得辛亥革命的遗产是……我觉得当下我们的家国担当是……请选择上面任一角度,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辛亥革命感悟》。感悟革命的价值1、“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的。”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与材料“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等信息不符,D项错误。根据材料“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立宪制,但其实质是利用现代化的方式维护传统,最终实现对现代化内核的反动,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对预备立宪的评价,C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材料“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不符,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盲目排外运动,不主张学习西方,也反对现代化,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典型例题典型例题C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改变,但并不能以此就说明所有的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知截然不同,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使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即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