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怨”是先秦两汉的常见词汇,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老子和孔子分别有“报怨以德”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说法。
其实,孔老在这一问题上共识大于分歧。他们都想超越社会上流行的“以怨报怨”之行,因为这种行为基于复仇者一己之私愤,常会有过分行径,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后亦不会知错,反而会酝酿出更大的恶意,由此形成两方更大的仇恨。但若是“以德报怨”,在儒家看来,这和私愤一样“亦是私”,因为它有刻意向对方施惠来收买人心的动机,若向仇家泄私愤是肆意妄为,那么对其施私惠则是刻意矫作。如果“德”被这样滥用,又怎能用它来报答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呢?故而只能是“以直报怨”,相较于“以怨”或“以德”等手段,“以直”更体现出了一种公正性,祛除了个人意图。因为“直”一方面指行为上坚持具有正当性的准则,另一方面指心中自然而生出的合乎正当性的意识。
老子的立场同样是纯然大公而无私意作祟,他所说的“报怨以德”与《论语》中提到的“以德报怨”有所不同,这绝非苟且地以利惠讨好对方,因为《老子》《论语》中“德”概念的内涵不完全一致。关于《老子》中“报怨”之“德”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书中第七十九章切入,其中提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指出“怨”无法刻意地去“和”,对方负我而我又施惠拉拢他,即便平复双方之间的怨隙,我心中仍会存有“余怨”。故而,老子以“有德司契”这个说法来指引我们,即消除怨恨最好的办法是不责怪对方,而让对方欠着自己,就像拿着左契却并不讨债。可见,老子的报怨之德其核心在于包容而非以利讨好对方,包容意味着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即要谨慎地对待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化解相关矛盾。包容体现着老子效法天道、自然无为的宗旨,天地皆以自然规律运行,某些人对天地不敬乃至破坏它,天地不会直接对这些人施加报复,而是仍像往常一样运行着,对这些人依旧覆之、载之,这种至公而包容的大德正是我们所要取法的。而且我方包容无为的态度亦给对方留了机会,使之止于之前的小错而回归自然常态。可见,无论孔子还是老子都要求要报怨的人能保持“公”的心境而不是妄泄私愤或滥施私惠。
然而,孔子与老子在“报怨”问题上的具体处理方式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了两人思想体系的差异,更为我们思考此问题提供了新角度。孔子强调“直”在“报怨”中所发挥的规范作用,即为“报怨”确定了适宜的度。至于这个“度”基于何种标准,则取决于对“直”的理解。张明辉释之为“等值返报”“对等复仇”,刘剑释之为“正直”“直道”。可见,前者的“度”基于公平原则,后者的“度”则基于君子的德行规范,孔子立场可能更偏重后者。无论公平抑或德行,它们都代表着一种是非善恶的标准。然而,道家意识到这种标准未必有普遍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直”,人们若据此报怨,那么在对方看来常是不直、过当的,故而老子理论试图超越世俗所计较的是非、曲直、善恶等问题。当然,老子已然先在认知层面“涤除玄览”并“浑其心”,不再以是非善恶的框架来认识他人行为,由此形成一种包容的德,即“报怨以德”之“德”。这种德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善人与不善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种对不善者的包容恰恰是得道的体现。当善人通过体道含德来处置与不善者所结之怨时,虽然他不能立刻弥补损失,但老子相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德的善人给了对方机会,也给了自己机会,“道”最终会给出恰当的回应。
当然,老子与孔子不同的报怨方式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即达成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安治,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方式其实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老子与孔子所推崇的“治”不是由武力强迫来达成的,而是源于人们内心自发、自觉地与他人友善共处,这便要求结怨的双方能由对话沟通达成共识,在内心深处消解怨恨。而促成对话恰是孔老主张的共同旨趣,两者之间的差异亦有互补之效。一方面,前文提到,人们常囿于一己所见之“直”来报怨,这种视野也使结怨双方难以形成对话的空间,而老子的“德”则能淡化人们原有的是非曲直之见,从而打破双方固有的隔阂,为对话开辟更多空间,将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另一方面,打破隔阂后,对话双方还要构建共识,孔子所推崇的“直”便成为双方共同探索的目标,由此形成被双方都认可的正当原则,助力于双方解决旧怨、预防新怨。可见,孔子的“直”与老子的“德”在相结合后便能促成对话、去怨成治,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也在历史上不断酝酿出各种对话,由此消解怨仇、保障安治,实现了文明恒久不绝的发展,老子、孔子的这些智慧对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显然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耀《包容与正直的中国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社会上流行“以怨报怨”的做法,复仇者常基于一己私怨,向仇家妄泄私愤,这种做法往往会加深仇恨。
B.对待犯错者,天地像往常一样庇护和容纳他们,老子从中提炼出至公包容的精神,体现出道家效法自然的宗旨。
C.孔老思想体系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处理“报怨”问题的不同方式,这种不同也提供了思考“报怨”问题的新角度。
D.老子在认知层面上不以是非善恶框架来认识他人行为,由此形成了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善人与不善人的包容之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老子在“报怨”问题的认识上都出于公心,共识大于分歧,处理方式上看似对立又存在互补,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B.文章援引《老子》第七十九章内容,目的是阐明《老子》中“报怨”之“德”的内涵,不同于《论语》中“以德报怨”的“德”。
C.老子用“拿着左契却并不讨债”这一形象化说法来阐明消除怨恨的最好办法,唯有如此,才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善人指能以德行包容不善者的人,老子认为其虽不能立刻弥补损失,但终会获得上天眷顾。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第四段张明辉对“直”的理解的一项是( )
A.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B.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D.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4.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何主张“以直报怨”这个观点。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请根据材料谈谈孔老智慧对冲突频发当今世界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
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柚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的二姑家,在盐津塔铺,年前刚盖好院落。年关,老景到塔铺串亲,吃饭间,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
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
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着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待的时间久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不大好看。”
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景贩卖古董发财后盖了很好的院落,想和清朝、民国的大宅那样挂一块匾,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
B.文中写老晋观察老景买的树心的动作,意在写他的雕刻技艺高超,为他后面最终的选择作铺垫。
C.听到客人询问这套房子的院落结构,老晋客气地解释自己并不是砖瓦匠,对房子的建筑方法不懂。
D.结尾写老晋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他最初担心擅自做主刻下的“一日三秋”不能被老景满意接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刻“一日三秋”埋下了伏笔。
B.“门匾”这个道具在小说中兼具多重作用,但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
C.小说的人物对话既推进了情节发展,又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能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极具艺术表现力。
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8.结尾部分老景两次说到“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作用。
9.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注】常相与访焉。帝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注】宋璟:唐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唐朝三百年间,论及贤相,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卢从愿:字子龚,唐代名臣,颇有美誉。
(选自《明皇杂录》)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然A享国岁久B近者C稍倦D于勤E当有小人F乘此而进G君其志之
1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顾谓紫微舍人齐浣/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B.然则竟如何/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C.专固以分其权/必固其根本
D.是诚罪人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怀慎的才能比不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因此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表达了对卢怀慎的讽刺。
B.姚崇请假十多天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复出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C.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4.司马光与“时人”对卢怀慎的评价不一样,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
赵佶
裁剪冰绡【1】,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2】。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3】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此词作于靖康二年(1127年),是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的途中所写。
【1】冰绡:薄而洁白的丝绸。【2】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宫,指天上仙宫。【3】凭寄:托谁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行路上,诗人的眼光瞟到了春暮的杏花,纯粹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这位对自然体察入微的诗人对杏花之美的无比热爱。
B.上片前三小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杏花的形态和色泽;“艳溢香融”则从嗅觉的角度写杏花的芬芳。寥寥数笔,抓住了杏花的特点,宛如细腻的工笔花鸟画。
C.“新样靓妆”等句,将杏花比为装扮入时,年华正好美人,她光彩夺目、香气醉人,蕊珠仙宫里的宫女都要自叹不如。
D.“愁苦”为全词的词眼,“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16.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价此词“总是以心中有万分委屈,故有此无可奈何之哀音。”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抒发心中深重的离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深邃,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2)《论语》有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选贤纳谏的观点。
(3)《阿房宫赋》中,杜牧以精妙的对比手法,生动描绘阿房宫瓦缝繁多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如果不年不节的,大家吃得都很简单。到了节日时,家常便饭就像毛手毛脚的短工——被打发了,节日里自有节日的吃食。
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我小的时候虫牙多,记得有两次八月十五吃月饼时,吃得牙痛,大家赏月,我却疼得呜呜直哭。爸爸抱起我,让我从月亮里看那个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入月宫的嫦娥,可我那双朦胧的泪眼看到的只是一团白花花的东西。在这一天,小孩子们爱唱一首歌谣:蛤蟆蛤蟆气鼓,气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杀猪,气得蛤蟆直哭。蛤蟆的哭声我没听到,倒是听见了自己牙痛的哭声。所以我觉得自己就是歌谣中那只可怜的蛤蟆,因牙痛而不敢碰中秋餐桌上丰盛的菜肴。
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人们一年的忙活,最终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顿年夜饭了。除必须要包饺子之外,家家都要做上一桌的荤菜,少则六个,多则十二、十八个,看到盘子挨着盘子,碗挨着碗,灯影下大人们脸上的表情就是平和的了。我们争着吃饺子,有时会被大人们悄悄包到饺子里的硬币给硌了牙,当我们“当啷”一声将硬币吐到桌子上时,我们就长了一岁。
18.下列各项破折号的使用与原文画线句相同的一项( )
到了节日时,家常便饭就像毛手毛脚的短工——被打发了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19.儿童歌谣往往朗朗上口,请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产生这一效果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有种说法,“头南脚北”睡觉符合地磁方向,有益健康。这种说法有一定科学依据,但______①_____。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比较喜欢“坐北朝南”的居所,这是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在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但阳光有益人体健康。在“坐北朝南”的居所中,“头南脚北”睡觉可以避免睡眠时头部受到过多的冷辐射,减少头痛、感冒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头南脚北”睡觉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适宜的地磁强度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多益处,比如镇静与改善睡眠。磁场强度低,兴奋性提高;磁场强度高,_____②______,呈现抑制状态,有助于睡眠。研究表明,一定的磁场强度,能延长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深度。
但是,睡觉姿势并不一定要顺应地磁方向。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甚至同一地区地质特征也会有差异。地球磁力线虽能反映地球南北极整体磁力线的方向物点,但实际上,地球的地磁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局部地区有着自己的方向规律。睡眠情况除了考虑球整体磁力线方向的大环境外,______③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是否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以下情况:当你想集中精力学习时,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人际关系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一点小事翻来覆去地想;不管什么时候,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烦恼和焦虑,几乎毁掉了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
当前社会,人们追求“内核稳定”。这一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充满压力与变数的现代社会,拥有处变不惊、克服内耗、保持自我的心理状态。
对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C 2.C
3.A 4.①首先指出“以怨报怨”是泄私愤,会引起更大的仇恨。
②接着分析“以德报怨”的实质“亦是私”,这样做的后果是“德”被滥用。
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直报怨”,并阐明“以直”体现公正性,祛除了“私”。
5.①冲突不能通过武力解决,以怨报怨只会加剧冲突。
②解决冲突需要大格局,以包容来打破固有隔阂,开辟对话空间。
③冲突双方应构建共识,形成双方都认可的正当原则,以消解旧怨,预防新怨。
【答案】6.C 7.B
8.第一处:老景建房只是图个吉利,匾额应为大众所理解,老晋把“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换成了“一日三秋”反而带来了麻烦,词义不易解释。表明老景是一个追求简约通俗的人。
第二处:指找块板子,重新雕刻;老景决定不重刻,表明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9.(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
(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
(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 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答案】10.BEG
11.D 12.D
13.(1)(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因此而得以成就。
(2)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
【答案】15.A 16.下片且问且叹,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万般感慨、重重离恨。
①因见燕儿双双,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但燕子却不会人语,忧愁无所寄托。
②天遥地远,回首南望,不见汴京故宫,叹昔日帝王今日却成被押解的囚徒,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令人更愁。
③离人难见,故宫难回,只有梦里思量,梦却空虚无据,愁上加愁
④近来连梦都不做,江山渐远,前途堪忧,哀怨凄绝。
17.【答案】①.河海不择细流②.故能就其深③.简能而任之④.择善而从之⑤.瓦缝参差⑥.多于周身之帛缕⑦.至丹以荆卿为计⑧.始速祸焉
【答案】18.A 19.①声韵和谐,四个短句分别以、五、猪、哭结尾,句句押韵。
②节奏鲜明,每个短句均由六字组成,句内节拍均是两字一顿。
③反复、顶针等修辞,增强歌谣韵律感和节奏感,使人印象深刻。
④内容通俗易懂,呈现了“蛤蟆气”“杀猪”等生活化场景。
【答案】20.这是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而阳光有益人体健康。
21.①又不完全正确 ②兴奋性降低 ③还要考虑居住的小环境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