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二)标准解读
1.学生需要清晰掌握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不同分配方式的内涵、特点及适用范围,理解居民收入的多种来源途径。
2.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性与完善方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现实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政策举措,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刻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同与自信。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的第一框内容。本框题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承接了第三课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结构的内容,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同时,本框题又为后续学习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及理解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内容奠定基础,是理解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收入分配环节的重要基石。教材通过阐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原因、意义以及完善措施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财富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的学习中,已经对公有制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储备,了解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为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提供了知识铺垫。但对于分配制度与所有制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还缺乏深入理解。
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理论问题,还需要教师引导从具体案例入手,逐步深入剖析。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如收入差距、共同富裕等,但缺乏系统运用经济理论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
3.学习特点: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和话题兴趣浓厚,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强化。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1.深刻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认同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
2.通过对我国分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学习,认识到我国经济制度与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增强对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认同。
(二)科学精神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原因、不同分配方式的特点及作用,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培养科学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案例,理性看待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不盲目跟风,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和判断。
(三)公共参与
1.关注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探究等活动,就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提高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实际行动弘扬劳动精神,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积极宣传我国的分配制度和政策。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内容、原因及意义。这是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一制度,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分配格局和经济运行机制。
2.按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及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按要素分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理解其形式和意义有助于学生分析现实中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了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对于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分配方式相互交织,学生容易混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尤其是在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如何准确判断不同员工的收入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之一。
2.理解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这三种分配方式涉及不同的主体、手段和目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复杂的关系和协同作用具有一定难度。
3.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是收入分配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如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情境下实现两者的平衡,是一个较为抽象且具有现实挑战性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议学情境:展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数据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的新闻报道,提出问题:“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收入也在变化,那我们的收入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又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学生活动:阅读新闻报道,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初步感受经济发展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联系。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二)讲授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按劳分配
4、按要素分配
议学情境:呈现某国有企业员工工资构成以及某私营科技企业员工收入来源的案例材料,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技术入股分红、专利许可收入等信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中员工收入的不同构成部分,提问:“这些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不同收入的分配方式,并尝试从企业所有制性质等方面思考原因。
议学提示:公有制经济中,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按劳分配收入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与所得的对应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中,按要素分配方式多样,如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都参与收入分配,这是由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议学总结: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同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指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它让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对各种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确认。
5、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议学情境:展示一个普通家庭的收入清单,包括家庭成员的工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投资理财收益、经营个体店铺收入以及获得的政府补贴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家庭收入清单中各项收入的来源途径,提问:“这些收入分别属于哪种收入途径?不同收入途径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仔细分析收入清单,讨论各项收入所属的途径,并总结不同途径的特点。
议学提示:工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是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房屋出租收入、投资理财收益属于财产性收入,是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经营个体店铺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政府补贴属于转移性收入,是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个人或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所获得的。
议学总结:我国居民收入的途径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劳动的价值;财产性收入反映了居民对财产的利用和增值;经营性收入与个体或私营经济活动相关;转移性收入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居民的保障和支持。各种收入途径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居民的多样化收入来源。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内容,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措施,以及一些地区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成功案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和案例材料,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这些政策措施是如何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的?”
学生活动:认真研读材料,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原因和政策作用。
议学提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是因为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等措施,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入手,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议学总结: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问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①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把 “蛋糕” 做大。
②制度基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⑤再分配方面,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⑥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知识点整合: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要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须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2.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获得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劳动。要鼓励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1)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2)在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4)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人,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6)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居民收入的途径以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等,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梳理知识框架,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疑惑。
总结内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理解并支持国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财富观。

(六)课后练习
1.广东省从2025年3月1日起提高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标准调整主要参考本地区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用、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该标准的调整有利于( )
①进一步发挥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
②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③提升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稳定性,增强其幸福感
④调节收入分配,使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例偏低,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既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又制约消费增长。稳步增加居民收入,需要( )
①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②增加就业岗位,统筹部署居民就业
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聚焦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效消除收入差距中的分配不公因素。对于初次分配,下列推导合理的是(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
③构建合理的工资形成机制
④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③-④ B.③-②-④ C.③-①-④ D.④-②-①
4.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最质朴的理想之一。2024年,浙江某市开发区持续推进“扩中提低”,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全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42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01元,增长5.8%;所有行政村达到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该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扩中提低”有利于( )
①优化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②发挥第三次分配的关键作用
③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调节过高收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们,通过现金捐赠等方式致力于教育、扶贫、关爱困难群体等慈善事业。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贫富差别造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
A.属于再分配方面的强化税收调节
B.坚持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C.属于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D.提高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参考答案:BBCAC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 2025 年最新时政热点素材,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的政策内容、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数据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实例讲解和对比分析。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对于一些学生讨论热烈的话题,如完善收入分配措施的实际效果,可能导致时间稍显紧张,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时政热点,不断更新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反馈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对于积极参与、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对于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课后了解原因,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通过作业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3.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