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5 河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的精神之“源”。据此,可以推出(  )
①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5 山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亮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始终坚持、接续发展的结果,是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 山东)征程如歌,歌以咏史。《国际歌》唱响坚定信念,“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光明,“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的心。燎原的火种、闪烁共产主义真……开天辟地……民族复兴……”。从《国际歌》到《石库门的灯光》,生动诠释了(  )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③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5 北京)2025年春天,“红色 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部分作品如图所示)对观众开放,展出的作品全部由青年学生精心绘制,以“红色地标、伟大觉醒、中流砥柱、红色黎明、进京赶考”5个板块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展出的手绘作品(  )
红色地标 伟大觉醒 中流砥柱 红色黎明 进京赶考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大红楼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昌平烈士陵园 颐和园益寿堂
①传承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血脉,展现了党和人民共同谱写的奋斗乐章
②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③复原了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成为百年红色记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用青春之画笔描绘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励青年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 安徽)1920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逐步划清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
①成功实现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自觉追求
③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④在中国进入了全面系统的传播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5 安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从“第二次结合”到吹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号角,再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探索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这表明,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  )
①坚持自信自立,在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走自己的路
②强化战略思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保持政治自觉,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
④运用科学方法,努力消除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各种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5 浙江)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野蛮时代,以及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文明时代。这一论断(  )
①描绘了阶级社会的不同形态
②可用于佐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描述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
④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5 浙江)某校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对应参观地点,研学结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参观地点:中共一大会址 结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②参观地点:兰考县焦裕禄烈士陵园 结语: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改造盐碱地,助力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参观地点: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结语:小岗村村民发挥首创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④参观地点:“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 结语: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准备了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5 云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历史在这一矛盾的作用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经历了约1000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经历了约500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算长,却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这表明(  )
①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②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
③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④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5 云南)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编制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  )
①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A.①⑧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5 河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的精神之“源”。据此,可以推出(  )
①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解答】①正确,“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这句话表明丁精神力量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没有精神就没有目标和动力、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对国家而官、没有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竞争力,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由此可拒知,伟大精神能够引领伟大事业;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正确,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炭聚力的精神之“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作用,由此可推知,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诰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2025 山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亮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始终坚持、接续发展的结果,是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解答】①不合题意,题干没有着重体现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这一内容;
②正确,题干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始终坚持、接续发展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的拓展;
④正确,题干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3.(2025 山东)征程如歌,歌以咏史。《国际歌》唱响坚定信念,“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光明,“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的心。燎原的火种、闪烁共产主义真……开天辟地……民族复兴……”。从《国际歌》到《石库门的灯光》,生动诠释了(  )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③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和执政理念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答】①正确,《国际歌》强调劳动群众创造世界,要团结实现英特纳雄耐尔,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石库门的灯光》表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用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追求共产主义和民族复兴。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错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前提;
③错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而不是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的。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推动社会变革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因素;
④正确,《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4.(2025 北京)2025年春天,“红色 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部分作品如图所示)对观众开放,展出的作品全部由青年学生精心绘制,以“红色地标、伟大觉醒、中流砥柱、红色黎明、进京赶考”5个板块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展出的手绘作品(  )
红色地标 伟大觉醒 中流砥柱 红色黎明 进京赶考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大红楼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昌平烈士陵园 颐和园益寿堂
①传承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血脉,展现了党和人民共同谱写的奋斗乐章
②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③复原了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成为百年红色记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用青春之画笔描绘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励青年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也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推进伟大工程。
【解答】①正确,作品通过描绘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传承了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血脉,生动展现了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篇章,契合展览“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的主题;
②错误,展览的主线是党的光辉历程(从革命斗争到建立新中国),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该选项中“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错误,展出的手绘作品有利于展现和传播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选项“复原”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表述错误;
④正确,展出的手绘作品全部由青年学生精心绘制,以“红色地标、伟大觉醒、中流砥柱、红色黎明、进京赶考”5个板块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这说明这些手绘作品体现了青年学生用青春之画笔描绘党的初心和使命,有利于激励青年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
5.(2025 安徽)1920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逐步划清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
①成功实现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自觉追求
③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④在中国进入了全面系统的传播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解答】①错误,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实现了的说法错误;
②③正确,1920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逐步划清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自觉追求,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④错误,1920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气象表现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播,但全面系统的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6.(2025 安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从“第二次结合”到吹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号角,再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探索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这表明,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  )
①坚持自信自立,在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走自己的路
②强化战略思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保持政治自觉,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
④运用科学方法,努力消除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各种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解答】①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的结果,体现了自信自立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②错误,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在现实条件基础上推动发展,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超越”;
③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总体趋势,体现了政治自觉;
④错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7.(2025 浙江)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野蛮时代,以及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文明时代。这一论断(  )
①描绘了阶级社会的不同形态
②可用于佐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描述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
④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解答】①错误,“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而原始社会不属于阶级社会;
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恩格斯的论断强调了人类通过活动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和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能力,这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不合题意,恩格斯的论断主要描述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④符合题意,恩格斯根据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划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表明他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8.(2025 浙江)某校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对应参观地点,研学结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参观地点:中共一大会址 结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②参观地点:兰考县焦裕禄烈士陵园 结语: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改造盐碱地,助力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参观地点: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结语:小岗村村民发挥首创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④参观地点:“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 结语: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准备了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和执政理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和执政理念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1)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解答】①正确,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②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错误,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正确,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过程要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9.(2025 云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历史在这一矛盾的作用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经历了约1000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经历了约500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算长,却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这表明(  )
①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②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
③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④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人类社会历史在这一矛盾的作用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经历了约1000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经历了约500年”,这表明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经历了约1000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经历了约500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算长,却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这表明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0.(2025 云南)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编制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  )
①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A.①⑧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成就
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局限
文化大革命,使探索中形成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意义
在探索中取得的已为实践证明的是正确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党依靠人民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解答】①错误,五年规划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而非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而五年计划是建设时期的重要制度安排;
②正确,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国理政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党领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
③错误,五年规划制度经过长期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经验,不能仅视为“初步总结”;
④正确,五年规划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国家长远目标的重要政治优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