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共6小题)窗墙比是指建筑某一个立面窗户面积与该立面总面积之比,是影响建筑内采暖、制冷和照明等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基于全年建筑能耗最小来确定最优窗墙比。图为奥斯陆(59°57′N,10°45′E)、法兰克福(50°07′N,8°37′E)、罗马(41°54′N,12°30′E)南向墙面最优窗墙比下的全年建筑能耗情况。据此完成1﹣1题。1.甲、乙分别代表的城市是( )A.罗马、奥斯陆 B.法兰克福、罗马C.罗马、法兰克福 D.法兰克福、奥斯陆江西省吉安市渼陂(měi bēi)古村,地处赣江支流富水河下游河畔,地势低洼,常遭洪涝灾害。为减轻水患,早期人们挖掘水塘,后逐渐形成“两河一塘(群)”水系(如图):富水河水经进水闸入村后分为两支,各串联若干水塘,并连接街巷的排水沟渠,最后汇入淡水;淡水经分流水闸分为两支汇入富水河。据此完成2﹣2题。2.渼陂古村治水模式对生态建设的启示是( )A.广泛植树种草,加快碳汇建设B.因地制宜治水,合理利用自然C.加强雨污分流,促进环境改善D.减少人类干预,实现自然恢复3.(2025 北京)如图分别表示某地四类主体功能区所提供产品的价值构成比例。读图,回答第15题。图中序号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区域差异。图为“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4﹣6题。4.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与减少,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格局,大致的划分界线是( )A.110°E经线 B.40°N纬线C.胡焕庸线 D.秦岭—淮河一线5.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其主要驱动力是( )A.作物品种改良 B.人口数量增多C.具有规模效益 D.交通区位改善6.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因地施策的是( )A.东南地区严格保护耕地,复垦城镇建设用地B.西北地区积极开采地下水,增加可灌溉面积C.东北地区加大湿地开发力度,增加耕地供给D.西南地区鼓励撂荒地复垦,遏制耕地非粮化二.解答题(共2小题)7.(2025 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南京都市图、苏锡常都市图和淮海经济区(简称“两图一区”)建设,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材料二 表为“两图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图为“两图一区建设规划简图”。名称 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GDP占比 城镇化水平南京都市图 南京 34% 73%苏锡常都市图 苏州、无锡、常州 100% 82%淮海经济区 徐州 21% 60%(1)依据材料,写出两圈一区各自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 ;淮海经济区: 。(2)依据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名称差异概括各自的空间结构,并简述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特点。(3)为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两圈一区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提升中心城市能级;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④推动城市间深度融合;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⑥避免城市间同质化竞争。请根据两圈一区的发展情况,选择各自优先采取的措施(填写上述主要措施对应的序号,每个序号限填一次,每空限填一个)。南京都市圈: 、 ;苏锡常都市圈: 、 ;淮海经济区: 、 。8.(2025 选择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秦岭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材料二秦岭横亘东西,是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连接南北方的“过渡带”。秦岭涵养水源,滋养中华大地。秦岭中的谷地、低缓山口成为南北方物质、能量联系的通道。古时的栈道和现今的桥隧,促进南北方物资和人员的交流……材料三秦岭沿107.8°E剖面示意。结合所学知识,沿“分界线—过渡带—和合南北”的思路,阐述你对秦岭地理意义的理解。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与区域发展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窗墙比是指建筑某一个立面窗户面积与该立面总面积之比,是影响建筑内采暖、制冷和照明等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基于全年建筑能耗最小来确定最优窗墙比。图为奥斯陆(59°57′N,10°45′E)、法兰克福(50°07′N,8°37′E)、罗马(41°54′N,12°30′E)南向墙面最优窗墙比下的全年建筑能耗情况。据此完成1﹣1题。1.甲、乙分别代表的城市是( )A.罗马、奥斯陆 B.法兰克福、罗马C.罗马、法兰克福 D.法兰克福、奥斯陆【分析】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低纬>高纬,但高纬地区夏季光照时间更长(如:新疆、内蒙、东北)。②季节:夏季>冬季。③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④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解答】解:纬度越高,冬季越寒冷,采暖能耗越高;纬度越低,夏季气温相对高,制冷能耗可能越高。奥斯陆(59°57′N)纬度最高,冬季寒冷漫长,采暖需求大,采暖能耗应最高;法兰克福(50°07′N)纬度次之,气候相对温和,各项能耗相对适中;罗马(41°54′N)纬度最低,夏季炎热,制冷能耗相对高,采暖能耗低。观察图表,丙采暖能耗最高,对应奥斯陆;甲制冷能耗相对高,对应罗马;乙各项能耗适中,对应法兰克福,所以甲是罗马,乙是法兰克福,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江西省吉安市渼陂(měi bēi)古村,地处赣江支流富水河下游河畔,地势低洼,常遭洪涝灾害。为减轻水患,早期人们挖掘水塘,后逐渐形成“两河一塘(群)”水系(如图):富水河水经进水闸入村后分为两支,各串联若干水塘,并连接街巷的排水沟渠,最后汇入淡水;淡水经分流水闸分为两支汇入富水河。据此完成2﹣2题。2.渼陂古村治水模式对生态建设的启示是( )A.广泛植树种草,加快碳汇建设B.因地制宜治水,合理利用自然C.加强雨污分流,促进环境改善D.减少人类干预,实现自然恢复【分析】渼陂古村治水模式对生态建设的启示从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等方面分析。【解答】解:当地依据地势低洼、易涝的自然条件,挖掘水塘形成“两河一塘(群)”水系治水,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的理念,对生态建设有启示,B正确。材料未涉及植树种草、碳汇相关内容,A错误。材料主要讲治水防涝,未提及雨污分流,C错误。当地是通过人类合理干预(挖掘水塘等)治水,不是减少人类干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渼陂古村治水模式对生态建设的启示,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3.(2025 北京)如图分别表示某地四类主体功能区所提供产品的价值构成比例。读图,回答第15题。图中序号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序号主要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解答】解: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④中生态产品价值占比最大,所以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生态功能区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区域差异。图为“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4﹣6题。4.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与减少,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格局,大致的划分界线是( )A.110°E经线 B.40°N纬线C.胡焕庸线 D.秦岭—淮河一线【分析】区域是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解答】解:从图中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分布看,以110°E经线为界,两侧耕地面积变化(增加或减少)呈现无明显差异,A错误。读图可知,我国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如东北、华北),南方地区(40°N以南)耕地面积增加(如华东、华南),区域差异显著由此推测40°N纬线大致符合划分界线,B正确。胡焕庸线是人口分布界线,与耕地面积变化区域差异关联小,C错误。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地理分界,图中耕地变化差异不是以此线划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5.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其主要驱动力是( )A.作物品种改良 B.人口数量增多C.具有规模效益 D.交通区位改善【分析】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的驱动力主要从规模、土地面积、机械化、产量、粮食安全等方面分析。【解答】解:作物品种改良主要影响单产,不是耕地增加的驱动力,A错误。人口增多一般会导致耕地需求大,但不是耕地增加的直接驱动力,且可能因建设等占用耕地,B错误。为追求规模效益,会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增加耕地面积,是耕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力,C正确。交通区位改善与耕地增加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的驱动力,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6.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因地施策的是( )A.东南地区严格保护耕地,复垦城镇建设用地B.西北地区积极开采地下水,增加可灌溉面积C.东北地区加大湿地开发力度,增加耕地供给D.西南地区鼓励撂荒地复垦,遏制耕地非粮化【分析】实现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是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可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此外,还有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等措施。【解答】解:东南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应合理规划,不能盲目“发垦(应为‘开发’)”,且要平衡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A错误。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发生态问题,B错误。湿地有重要生态功能,加大开发会破坏生态,C错误。西南地区有撂荒地,复垦可增加耕地,遏制耕地非粮化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二.解答题(共2小题)7.(2025 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南京都市图、苏锡常都市图和淮海经济区(简称“两图一区”)建设,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材料二 表为“两图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图为“两图一区建设规划简图”。名称 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GDP占比 城镇化水平南京都市图 南京 34% 73%苏锡常都市图 苏州、无锡、常州 100% 82%淮海经济区 徐州 21% 60%(1)依据材料,写出两圈一区各自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南京都市圈: 省会城市辐射,政治、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如南京作为省会,在区域协调、政策引导等方面有优势 ;苏锡常都市圈: 中心城市GDP占比100%,经济协同性强,产业一体化程度高,苏州、无锡、常州经济联系紧密,产业互补性好 ;淮海经济区: 城镇化水平相对低,发展空间大,且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在淮海地区有一定辐射带动潜力,可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 。(2)依据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名称差异概括各自的空间结构,并简述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特点。(3)为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两圈一区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提升中心城市能级;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④推动城市间深度融合;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⑥避免城市间同质化竞争。请根据两圈一区的发展情况,选择各自优先采取的措施(填写上述主要措施对应的序号,每个序号限填一次,每空限填一个)。南京都市圈: ③ 、 ① ;苏锡常都市圈: ② 、 ⑥ ;淮海经济区: ④ 、 ⑤ 。【分析】(1)影响都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政策、政府、军事、宗教等。(2)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名称差异概括各自的空间结构主要根据根据地理位置分析。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特点主要从中心城市、经济、城镇化水平、辐射等方面分析。(3)两圈一区发展中各自优先采取的措施主要从经济、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南京都市圈:材料中南京是省会,在江苏省“两图一区”中,省会城市在政治资源(政策制定、区域协调)、文化资源(教育、科研)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可凭借这些资源辐射带动都市圈发展,所以突出区位是省会辐射与政文资源。苏锡常都市圈:从表格看中心城市GDP占比100%,说明苏州、无锡、常州经济融合度高,产业协同性强,三市经济联系紧密,能形成强大经济合力,这是其突出区位优势。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60%,低于南京都市圈(73%)和苏锡常都市圈(82%),意味着发展空间大,可承接产业、人口等;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在淮海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可借助其辐射带动,挖掘发展潜力,所以突出区位是发展空间与中心辐射潜力。(2)南京都市圈:名称是“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中心城市,空间上围绕南京形成圈层辐射结构,南京作为单核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名称包含苏州、无锡、常州三个中心城市,说明是多核心共同支撑,空间上呈现多核心联动、协同发展的结构,三市在空间布局上相互配合。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城市,从城镇化水平和中心城市GDP占比(21%)看,徐州对周边辐射带动有待加强,空间上以徐州为中心,周边城市发展水平有梯度差异,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特点,外围城市围绕徐州,在产业、人口等方面有互动。(3)结合材料描述,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GDP占比不高,城镇化水平不是最高的,适合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和①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从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GDP占比高,涉及三个行政区,适合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⑥避免城市间同质化竞争,差异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GDP占比低,城市化水平低,应④推动城市间深度融合,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故答案为:(1)南京都市圈:省会城市辐射,政治、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如南京作为省会,在区域协调、政策引导等方面有优势。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GDP占比100%,经济协同性强,产业一体化程度高,苏州、无锡、常州经济联系紧密,产业互补性好。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相对低,发展空间大,且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在淮海地区有一定辐射带动潜力,可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2)空间结构与特点﹣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单一中心城市,呈圈层式(或单核辐射)空间结构,围绕南京向外辐射发展。﹣苏锡常都市圈: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多中心,呈多核心联动(或多核协同)空间结构,三市共同作为中心带动发展。﹣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空间上可能呈中心﹣外围模式,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围绕其发展,但因城镇化水平等,发展梯度可能较明显。(3)③;①;②;⑥;④;⑤【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镇化、大都是的辐射功能等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8.(2025 选择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秦岭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材料二秦岭横亘东西,是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连接南北方的“过渡带”。秦岭涵养水源,滋养中华大地。秦岭中的谷地、低缓山口成为南北方物质、能量联系的通道。古时的栈道和现今的桥隧,促进南北方物资和人员的交流……材料三秦岭沿107.8°E剖面示意。结合所学知识,沿“分界线—过渡带—和合南北”的思路,阐述你对秦岭地理意义的理解。【分析】秦岭地理意义主要从降水、植被、气候、地形、经济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材料三图中,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与秦岭山脉走向契合。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暖湿气流北进,使北侧冬季更冷、降水更少(温带半湿润气候),南侧冬季温和、降水充沛(亚热带湿润气候),奠定南北方气候差异基础;气候差异导致植被带分异,北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生产随之分化,北方以旱作农业(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水稻)为主,成为南北方农业、生活方式的天然界线;秦岭地形复杂(谷地、低缓山口),形成气候梯度(如山麓到山顶的温度、降水变化),为南北方物种(如亚热带植物北迁、温带动物南移)提供迁移通道,造就生物多样性“过渡带”(材料二“连接南北方的过渡带”);作为中国中部高大山脉,秦岭是南北水汽、能量交换的屏障与通道;夏季,南侧暖湿气流沿谷地北进,北侧冷空气南下沉降,形成降水;冬季,山体阻挡气流,调节南北温度,成为气候要素交换的“过渡带;秦岭是“中央水塔”(材料一),涵养的水源补给黄河、长江流域,保障南北水资源供应,支撑流域农业、城市发展,是南北生态安全的共同屏障;材料二提到“古时栈道、现今桥隧促进物资和人员交流”,历史上,栈道(如褒斜道)是南北商贸、文化往来的命脉(如茶叶、丝绸北运,马匹、药材南输);现代交通(桥隧)进一步强化南北联系,推动经济协同(如产业互补)、文化融合(如民俗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和合南北”的文化、经济纽带,彰显“祖脉”与文化象征意义。故答案为:秦岭作为“分界线—过渡带—和合南北”,地理意义体现在:①分界线:是南北方天然界线,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分布,划分湿润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决定南北方气候、植被、农业差异(如北方旱作、南方水田)。②过渡带:秦岭地形起伏(谷地、山口)使气候、生物等呈梯度过渡,成为南北方物种交流通道,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作为水汽、能量交换带,调节南北气候。③和合南北:涵养水源,是“中央水塔”,为黄河、长江流域供水;历史上栈道、现今桥隧,促进南北物资(如南粮北运、北煤南运)、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与经济协同,是中华民族祖脉与文化象征。【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秦岭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