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总理,你在哪里》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周总理,你在哪里》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柯 岩
周总理,你在哪里》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本首诗所表达的对周总理深切怀念的感情,仔细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
2.学习诗歌构思的巧妙和新颖。
3.体会诗中反复、拟人、排比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4 .学习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作者简介
柯岩(1929.7.14-2011.12.11)原名冯恺【kǎi】,女,满族,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已出书50多部。她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她的作品主要是戏剧和诗歌。她的儿童诗故事性强,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小读者的欢迎。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另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报告文学《癌症≠死亡》等。《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影响广泛。
背景资料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山河含泪,草木萧然,日月同悲……
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人物介绍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人物介绍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总理何以如此为大家所爱戴,让我们通过周总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组故事,从小节中感悟总理的大义!
历史回忆
红军长征期间,周恩来是党和中央红军主要负责人之一,身兼数职。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参加组织生活。
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有一次周恩来问魏国禄:“小组长,这个月党费我还没交吧?魏国禄回答,已经代首长交过5分钱党费了。首长集中精力忙大事,我们代交还不是一样的。周恩来严肃地说:党费怎么可以让别人代交呢?国家大事重要,交党费也重要,因为这是每个党员的义务。
“我们都是普通党员”
——《周总理的故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出入院子有十几个台阶,每次上下车都需要走很远的一段路。1952年4月底,秘书何谦想要把这十几个台阶拆除修平,方便周总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车。
正当在研究工人出入规定、路线、制度时,遇到周恩来从外面回来。问清楚情况后,周恩来果断地制止了:不准修。有这台阶,我上上也是一个锻炼嘛。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
“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
——《周总理的故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958年的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的砂砾都被晒得发烫。奋战在水库工地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由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三百多人组成的劳动队伍。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到了施工现场,水库指挥部的负责人刚刚说出“我们热烈欢迎首长……”站在队伍里的周总理立即纠正他说: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大家都是普通一员”
——《周总理的故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来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停下来跟群众握手,说着:“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当天刮着很大的西北风,可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面对西北风而坐,原来县委专门搭了一个坐北朝南的背风讲台让总理避风。周恩来不同意,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而坐,他自己迎着风讲话。
让群众背风坐
——《周恩来风采》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6年版
1966年5月,周总理第三次到大庆视察。5月3日,他到各处视察工作,忙了一整天。夜幕降临,在大庆简朴的会议室,周总理又听取了有关同志的汇报,对大庆职工队伍的革命化,对油田建设,作了很多指示。汇报结束,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周总理毫无倦意,又精神抖擞地来到大庆展览馆,观看了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当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凌晨两点十分了。大家看到总理劳累了一天,都劝他休息。周总理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
勤政楷模
——《周总理的故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恋爱与婚姻,一直成为世人传颂的佳话。周恩来对邓颖超十分关心。尽管他日理万机,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但是每天晚上10点,他一定要关心邓颖超是否上床安睡了,然后才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周恩来和邓颖超始终奉行“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
模范夫妻的“八互”原则
——《周恩来风采》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6年版
历史回忆
一、不准晚辈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顺路看看;
二、亲人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打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
没工作的由周恩来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
五、不准请客送礼;
六、不准动用公家汽车;
七、生活要艰苦朴素;
八、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让别人代办;
九、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十条家规
——《周恩来风采》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6年版
历史回忆
我们的开国总理,我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人民怎会不思念?这思念的串串泪珠,火车拉不动,轮船载不动,恰似滚滚长江在呜咽!这思念,也凝聚在《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声声呼唤中……
历史回忆
预习检查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轰鸣( ) 谷穗( )
沉甸甸( ) 篝火( )
松涛( ) 心脏( )
zàng
hōng
suì
diān
gōu
tāo
朗诵欣赏
整体感知
感情: 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语调: 低沉、缓慢、寄托哀思
“呵”的读音:
(1).在句子的开头读“ā”。
(2).句中、句末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前一个音节是“ing 、eng、 ang”时读“nga”;是“i”时读“yā”。
1、朗读诗歌,确定诗歌的朗读感情、语调
整体感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 yā ),//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2、听朗读,注意节奏,确定重音
标红色的词语重读,“/”停顿稍短,“//”停顿稍长。
第1节
第2节
整体感知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第3节
第4节
整体感知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第5节
第6节
整体感知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音:
“啊,轻些呀,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 yā ),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第8节
第7节
整体感知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 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第9节
整体感知
3、这首诗歌的结构线索是什么?
周总理——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在这里
(询问)
(呼唤)
(寻找)
(回答)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合作探究
第1节
(1)诗歌中的“我们的”三个字不能少,思考为什么
(2)诗歌中的“好”字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我们想念你后,为什么还要说你的人民想念你
1.朗读第一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表现了周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既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
表达了一种反复倾诉怀念之情。“我们的”就是“你的”,破折号与反复并用,强调爱戴之情。
合作探究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七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这几节诗抓住了哪几个自然景象来写总理?分别表现了周总理怎样的品质?
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广场
辽阔大地
山谷回音
大地轰鸣
松涛阵阵
海浪声声
广场回音
忠于革命,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
平易近人,关心工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关心战士,爱民如子。
为革命日理万机地操劳。
(大步走)
(闪汗滴)
(忆笑语)
(披大衣)
(接见外宾
出席会议)
合作探究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七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2)课文抓住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四种自然景象来写总理,请说一说这四种自然景象的具体含义。
合作探究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七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3)为何要把总理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上来写?
明确:展示总理的形象的高大、胸怀的宽阔、业绩的卓著,表明周总理与山岳大地同在,同人民群众一起。
合作探究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七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4)请找出第二至五节中的细节描写。
明确:①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②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③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④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合作探究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七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5)从第三至五诗节中的回答中我们分别可以看出总理对一类人的关心,请问他们是谁?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农民、工人、士兵。
表明周总理同人民群众一起,为人民辛劳一生。
合作探究
第8节
(1)“这里”究竟是哪里?
(2)这一节在全诗作用是什么?
(3)反复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朗读第八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祖国大地,人民心里。
呼应“在哪里”,回答课文第一节的问题,使全诗结构完整。
充分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4.朗读第九节,体会“永远居住”和“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含义。
永远居住:
太阳升起的地方:
周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很有诗意,让人联想到周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合作探究
询问
回答
(1小节)
思念
(2—7)
(8小节)
(9小节)
你在哪里
他刚离去 找遍世界
就在这里
在人民心里
感情线索
巧妙的结构
呼喊
寻找
(怀念)
(呼喊) (寻找) (颂扬)
(敬仰思念)
5.再读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拟人:诗歌中的山川、大地、松涛、大海是天地万物的代表,诗人赋予它们情感,因为它们是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这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便于表达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立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诗中“——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表达了亿万人民对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
②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我对着森林喊:周总理——” “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呼唤声声,使感情抒发得更加浓烈,更动人地表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思念;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层次显得更清晰;使诗行回环反复,富有节奏感。
6.再读诗歌,说说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知识拓展
反复的修辞手法: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反复的类型:词语反复、词组或句子反复 、语段反复
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诗歌主旨
这首诗歌高度评价了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一生,倾诉了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和热爱的深情,抒发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课堂小结
周总理虽然与世长辞,就连他的骨灰也撒向了茫茫的大海,但他的伟大形象如昆仑巍峨挺立,他的革命精神似长江奔流不息,他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