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以律体见长,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歌偶对整密,诗律纯熟。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登洛阳故城》等。作者介绍本诗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写这首诗时,大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成阳城楼,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创作背景诗歌朗诵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万里”极言愁思空间广大水中的小洲,暗指家乡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一上”表明诗人情感来的快;思乡之愁诗歌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已是风声飒飒。磻溪慈福寺这两句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国家前途命运之愁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悲鸣于枯黄叶间。丛生的杂草晚眺近景,虚实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如今只是杂草遍地,黄叶满林,用杂草、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国家前途命运之思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莫问”二字无劝诫之意,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体会历史的教训;“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这里指诗人自己指秦汉灭亡的往事国家兴亡之思也许朝代更替犹如河水东流一般自然吧!诗歌主旨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2、对《咸阳城东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释中提及许浑是江南人,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B、颔联是对自然暴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形象化勾画“风为雨头”,含蕴深刻。用来比喻重大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C.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鸟下绿芜,黄叶为视,蝉鸣为听,融入了诗人的吊古之情。 D.“莫问”二字劝诫之辞,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此诗也并未表达对唐王朝的增恨,而是担优。自己消极的心态也并未体现。 BD理解性默写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描写汉宫秦苑的荒芜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2、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的句子:,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3.《咸阳城东楼》中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的诗句是:4.《咸阳城东楼》中融铸着诗人乡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的诗句是:5.《咸阳城东楼》中远眺近景,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李商隐无 题诗歌导入李商隐无 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再遇诗人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相传,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诗歌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凋零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别离时的痛苦,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表达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①衬托。用“相见时难”衬托“别亦难”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②象征。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首联作用: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诗歌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与“思”字谐音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春蚕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比喻、双关。诗人用“春蚕”“蜡炬”比喻自己。“丝”与“思”谐音双关,写恋人的情思;“泪”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展现出执着而无望的内心世界。这两句诗写出了恋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炼字:“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哲理:现在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事业无私奉献的人,蕴含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照镜子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秀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晚上长吟不寐,应该感到冷月侵人。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担心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①“改”字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日长,自己容颜憔悴,表现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②“应”字有“揣度、料想”的语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对方行为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他对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③“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情谊恳切深厚探望蓬莱仙山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者啊,麻烦您为我探看探看。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山作为女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诗人的使者。这两句是说女方的居处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表达了恋人彼此间无法经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惆怅与伤感。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感情绵邈深沉。本诗以“别”字为诗眼,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恨与相思之苦,其中也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全诗行文流畅,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了深沉绵邈的情感。全诗构思新颖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贴切,语言生动精彩,意境优美动人。诗歌主旨诗歌小结(1)下面对《无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B.“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景渲染、烘托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C.本诗多处使用双关,“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泪”。D.本诗的写作特点是直抒胸臆,构思精巧,感情表达轻松。(2)下面对《无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B.首联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来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C.颔联运用比喻修辞及双关语,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D.尾联写既然会面无望,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探看,表达了彼此的无奈绝望之意。DD课堂练习行香子秦观再遇诗人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创作背景诗歌朗读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东风”点明时令,“豪兴”点明心情,“徜徉”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表达了词人对田园风景的喜爱之情。“绕”与“满”两个字显出春意之浓,也为下文写烂漫春光做铺垫;“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诗歌赏析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是别一种春光。动静结合,上片结句写花,下片结句写莺、燕、蝶,画面一静一动,相互呼应,回环往复,意趣盎然。“移步换景”,词人由小园转向远处的一带围墙,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墙外小桥流水,飘扬着酒旗。词人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翻过东边的小山冈,又有另外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蝶儿匆忙,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诗歌小结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通过记叙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田园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优美景象,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诗歌主旨理解性默写1、集中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又充满生机,达到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的句子是:2、描写作者翻过山岗所见的另一番景象的句子是: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阙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解析】A是定点观察;B是移步换景;D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自然流露出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对自然春光的喜爱之情。 C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再遇诗人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这是辛弃疾被弹劾(hé)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诗歌背景诗歌朗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的心境。“强说愁”,“愁”指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愁”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作者反复品味“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诗歌赏析理解性默写古代文人墨客常借“禽鸟”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李商隐在《无题》中,用青鸟传情表达对爱人的牵挂:,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刘禹锡在《秋词》中,用鹤儿冲天展现对生活的乐观:,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名句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