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其哲学著作《________________》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文是他于1963年5月为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增写的段落,旨在批判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观点,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2)文章通过________的形式,明确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将社会实践具体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科学实验三项基本活动。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实践( ) ② 感性( ) ③ 理性( )
④ 飞跃( ) ⑤ 检验( ) ⑥ 反映( )
(2)词语解释
① 实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感性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理性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辩证唯物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引论(第1段):通过连续设问,提出核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________________中来。
(2)本论(第2-7段):
① 第一层次(第2-3段):分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的第一次飞跃。
② 第二层次(第4-6段):论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强调_______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 第三层次(第7段):总结认识规律,指出正确思想需经过“——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
(3)结论(第8段):联系实际,强调学习________的重要性,呼吁通过教育端正思想、指导实践。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核心,批判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错误观点,系统论证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两次飞跃指导实践,最终服务于改造世界的目的,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一(第1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1. 作者通过________修辞手法,否定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唯心主义观点。
2. 文中“三项实践”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阅读文本二(第4段)
“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1. 此处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例,证明________的观点。
2. 结合文本,分析“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内涵。
阅读文本三(第7段)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1. 文中“多次的反复”指________。
2.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结合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的特点分析。
学业测试(融合近两年真题题型)
1. 选择题
(1)下列属于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是( )
A. 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
B.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检验
C. 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
D. 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2)毛泽东在文中强调“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体现了( )
A.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B. 物质决定意识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1)实践论;唯心主义认识论 (2)设问;生产斗争;阶级斗争
2. (1)① shí jiàn ② gǎn xìng ③ lǐ xìng ④ fēi yuè ⑤ jiǎn yàn ⑥ fǎn yìng
(2)①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活动 ② 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直接反映 ③ 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抽象认识 ④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⑤ 通过实践验证认识的正确性 ⑥ 以辩证方法研究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理论
二、文本探究
1. (1)社会实践 (2)①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② 实践 ③ 实践;认识 (3)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2.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社会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三、课内阅读(示例答案)
文本一:1. 设问;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2.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文本二:1. 举例;自然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检验真理 2.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验证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文本三:1.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2. 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过程,主观认识受历史条件限制
学业测试
1. (1)B (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