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代表作《西厢记》被誉为“_______________”,其全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故事背景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_在长亭饯别,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离愁别绪,反映了__________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谂知( ) ② 玉骢( ) ③ 迍迍( ) ④ 蹙愁眉( )
⑤ 金钏( ) ⑥ 玉醅( ) ⑦ 罗帏( ) ⑧ 暮霭( )
(2)字词翻译
① 疾忙( ) ② 推整( )
③ 索居( ) ④ 恓惶( )
⑤ 玉醅( ) ⑥ 赓续( )
古今异义(
① 姐姐(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断送(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上车(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徘徊(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趁程(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凄惶(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① 将
A. 将来的酒共食( )
B.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C. 暂伴月将影( )
② 去
A. 去时节甚急( )
B. 欲呼张良与俱去( )
C. 西蜀之去南海( )
(5)翻译段落
原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送别前(【端正好】至【叨叨令】):通过“碧云天,黄花地”等________________描写,渲染__________的氛围,奠定全折__________的情感基调。
(2)送别时(【脱布衫】至【朝天子】):以“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__________”等细节刻画,展现崔莺莺对张生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对封建礼教的__________。
(3)送别后(【四边静】至【收尾】):以“__________”等景物收束,形成“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深化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2. 文章的主旨
全折通过崔莺莺与张生的离别场景,批判了__________对人性的压抑,歌颂了__________的真挚情感,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1(【端正好】【滚绣球】节选)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 “晓来谁染霜林醉”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融为一体。
2. “柳丝长玉骢难系”中“柳丝”象征__________,“玉骢”代指__________。
3.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通过__________描写,侧面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本2(【朝天子】【四边静】节选)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1. “玉醅”在文中指__________,“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自__________(作品)。
2. “拆鸳鸯在两下里”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的句式特点是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本3(【一煞】【收尾】节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 “夕阳古道无人语”通过__________描写,烘托__________的氛围。
2.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化__________为__________。
3. 【收尾】与【端正好】在结构上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四、学业测试(融合近两年真题)
1. 默写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2023年某省中职高考真题)
(2)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年广东省中职高考模拟题)
2. 选择题
(1)下列对“碧云天,黄花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刻画崔莺莺的外貌
B.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的词句
C. 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D. 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下列不属于《长亭送别》中意象的是( )
A. 柳丝 B. 夕阳 C. 杜鹃 D. 霜林
3. 简答题
(1)分析崔莺莺在【滚绣球】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的表达效果。(2024年某省中职高考真题改编)
五、知识清单(填空式试题)
1. 《长亭送别》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王实甫是_______代杂剧作家,其代表作《西厢记》全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元杂剧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__、净、丑等,其中崔莺莺属于________角。
3.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设问和拟人,将离情具象化为染红霜林的血泪。
4. 崔莺莺的唱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观。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1)杂剧之冠;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崔莺莺;张生;细腻的心理描写;自由爱情
2. (1)① shěn zhī ② yù cōng ③ zhūn zhūn ④ cù chóu méi
⑤ jīn chuàn ⑥ yù pēi ⑦ luó wéi ⑧ mù ǎi
(2)① 急忙 ② 整理 ③ 独居 ④ 惊慌不安 ⑤ 美酒 ⑥ 继续
(3)① 古:对女性的尊称;今:姐姐(亲属称谓)
② 古:发送(指殡葬);今:葬送、断送
③ 古:登上车;今:乘坐车辆
④ 古:往返回旋;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⑤ 古:赶路;今:趁机
⑥ 古:悲伤;今:凄凉惶恐
(4)① A. 拿、取 B. 扶持 C. 和、共
② A. 离开 B. 离开 C. 距离
(5)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凋零的菊花铺满大地,秋风猛烈,北雁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是离人带血的眼泪!
二、文本探究
1. (1)自然景物;萧瑟凄凉;哀婉
(2)饯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依恋;怨恨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言有尽而意无穷;离愁别绪
2. 封建礼教;青年男女;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三、课内阅读(示例答案)
文本1:
1. 拟人;霜林;离人泪
2. 挽留;张生的坐骑
3. 细节;崔莺莺的离愁之深
文本2:
1. 美酒;《庄子》
2. 比喻;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3. 对仗工整;强化离别时的决绝与无奈
文本3:
1. 环境;寂静凄凉
2. 夸张;抽象的愁绪;具体的物象
3. 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四、学业测试
1.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总是离人泪
2. (1)B (2)C
3. (1)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侧面表现崔莺莺听到离别消息时的身心剧痛,“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以细节刻画凸显情感的强烈,增强感染力。
五、知识清单
1. 元杂剧;元;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 四折一楔子;旦;末;旦
3.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 封建科举制度;重爱情轻功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