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它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功能,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哲学思考。其独特魅力,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礼乐交融”的社会观,并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追求一种“宇宙、自然、人”三位一体的整体和谐。这种和谐,既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利用,更体现在对“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例如,古代城市的选址与布局,往往遵循“法天象地”的原则,将天文、地理与人事相结合,构建一个“天人相应”的有机整体。寺庙依山而建,既是对“深山藏古寺”意境的追求,也是对佛教“出世”理念的物化表达。园林临水而筑,既是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想的呼应,也是对儒家“中庸”之美的空间演绎。园林的营造,则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自然意境,实现“壶中天地”的审美理想。这种思想,将自然哲学、生命体验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东方宇宙观。
“礼乐交融”的社会观,则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与形制之中。“礼”的秩序与“乐”的和美,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规范与审美标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并非单纯的审美选择,而是对社会等级和伦理关系的空间映射。以北京故宫为例,其沿中轴线展开的布局,严谨规整,等级分明,体现了“礼”的秩序与威严,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如同凝固的礼乐,演绎着皇权的威严与秩序。而左右对称的附属建筑,则如同众星拱月,烘托着中轴线的核心地位,强化了等级观念。而其建筑细节中的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则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着“乐”的和美与吉祥。这种“礼乐交融”的思想,将社会伦理、政治制度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发展,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穴居野处,到奴隶社会的夯土筑城,再到封建社会的宫殿园林,中国古建筑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始终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建筑形式与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语汇;西方文化的冲击,则催生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推动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这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得中国古建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形态本身。它以其独特的空间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其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升华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工艺水平,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价值、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保护与传承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建筑创新提供灵感与借鉴。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修旧如旧”与“修旧如初”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合适的路径,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实现有机统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选编自《中国古建筑:凝固的历史与文化雕塑》
材料二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有限空间内演绎的巅峰之作。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度不同,它追求的是“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意境,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完美境界。
这种意境的营造,核心在于对“道法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精妙运用。园内的一山一石、一水一木,皆非随意堆砌。叠山理水,讲究“得天然之趣”,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与神韵。如网师园的“殿春簃”庭院,小小一方天地,通过假山、水池、花木的巧妙布局,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山野水之间,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艺术化的提炼。建筑不仅是观景的场所,本身也是景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布局依形就势,尺度宜人,与山水花木和谐共生,共同构成流动的画卷。园路的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的设计,则引导着游览者的视线和心境在有限空间内体验无限变化,是对宇宙时空流转的微观模拟。
同时,苏州园林也是文人雅士“诗情画意”生活理想的空间载体,隐含着“礼乐交融”精神在私人生活空间的投射。虽然规模远小于皇家宫殿,但其布局同样蕴含着秩序与和谐。主体建筑位置显要,往往居于中心或轴线起点,体现着家庭伦理的尊卑主次。而环绕其间的书房、琴室、画舫斋等,则服务于主人的精神生活,是“乐”之和美、艺术情趣的体现。花窗、铺地、匾额楹联等细节装饰,或寓意吉祥,或寄托文人情怀,无不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雅致的审美情趣,将伦理秩序与生活情趣、艺术审美融为一体。
然而,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在当代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双重挑战。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守护其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如何平衡游客体验需求与脆弱古迹的承载力?如何在修复中既尊重传统工艺,又妥善运用现代技术?这些都是关乎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课题。保护园林,不仅是为了留存物质形态,更是守护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生活哲学。
——选编自《苏州园林:咫尺乾坤的东方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中国古建筑中“天人合一”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追求“宇宙、自然、人”的整体和谐。
B. 材料二说明,苏州园林通过“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C. 材料一认为北京故宫的布局体现了“礼”的秩序,材料二则认为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其布局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古建筑面临的保护挑战,如材料一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统一,材料二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的传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催生了新的建筑风格,导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消亡。
B.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服务于皇家贵族的娱乐需求,与普通文人士大夫无关。
C. “道法自然”在材料一中仅指城市选址遵循天文地理,在材料二中仅指园林模仿自然形态。
D. 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中国古建筑的布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礼乐交融”的社会观。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礼乐交融”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 寺庙依山而建,追求“深山藏古寺,幽静远尘埃”的意境。
B. 园林临水而筑,呼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境界。
C. 故宫“太和殿上龙椅坐”“龙庭玉柱饰雕花”的威严与和美。
D. 修复古建筑,思考“修旧如旧”与“修旧如初”间的平衡。
4. 材料二在说明苏州园林如何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国古建筑(如故宫、苏州园林)在当代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鹿马传
廖沫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享受不到几年,就一病而亡。胡亥用了阉官赵高的计策,假造遗诏,把自己的哥哥扶苏赐死,就夺取了帝位。
赵高为了瞒上欺下,劝说胡亥道:“现在陛下刚刚登位,凡事都没有经验,和大臣们在朝廷上一块办事,倘使办错了,岂不让他们笑话!天子称‘朕’,朕就是叫人眼看不见,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神圣而已,有人替你传达命令就够了。”
胡亥接受赵高的意见,把一切大小事务交给赵高去代办,自己安住宫殿,引酒投壶,玩得疯疯癫癫,昏天黑地。
大抵是心神消耗得过度了吧,胡亥不久就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白天里烦躁不安,睡下去噩梦连连。
有一天,胡亥感觉精力不支,就去躺下休息,不料刚一躺下噩梦就发作。他梦见:自己乘车去打猎,斜刺里一声大吼,跳出一头吊睛白额大老虎,把一匹高头大马扑倒在地,咬下一大片皮肉。胡亥不觉失声而呼,从车上倒撞下来。
胡亥醒来后听到有人在低声讲话,喝问道:“是谁在外面嚷嚷?”近侍连忙躬身禀道:“是丞相来了。”
一听是丞相,胡亥就觉得事情不妙。过去的赵高千依百顺,谦恭卑屈到像是没有干燥的面糊团,叫他圆就圆,叫他方就方;可是近来这个面糊团已经慢慢由软变硬,他进来讲话,不是听候胡亥的吩咐,倒是来命令胡亥了。胡亥大声喝骂过赵高几次,但是赵高红着胖脸说:“陛下不记得沙丘辒辌车中的事了?”
沙丘是始皇帝崩驾的地方,辒辌车是装载始皇帝尸体的车子,胡亥和赵高谋取帝位的密谋,就是在这个地方定下来的。这个把柄抓在赵高手中,所以胡亥一听到赵高提起这件事,就垂头丧气,像斗败了的狮子。结果是一切事由赵高去决定。
日子一久,胡亥就觉得赵高倒成了自己的主人了。因此一见到赵高,就像老鼠见了猫,牛羊见到虎豹,什么事都得听他的吩咐。
胡亥躺着闷声不响,但是他的喝声已经被赵高听到。不待传达,赵高就大踏步走进寝宫,直到床前。胡亥本想装作睡去,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欠身坐起来,点点头。
赵高嘶着嗓子好像豺狼:“我来打搅陛下的清梦了。”
一提起“清梦”两字,就使胡亥想到刚才所作的噩梦,他抬头看看赵高,那横阔的胖脸,和脸上凸出来的一股一股的肥肉,隐隐约约,正像梦中所见的那头猛虎脸的轮廓。——难道赵高就是那梦中的猛虎么?胡亥不觉打一个寒噤。
赵高说:“西域大宛国进献了一匹千里马,要请陛下登殿去举行接受名驹的典礼。”
又是“马”,完全应验了刚才的梦了!难道赵高要在献马典礼中把自己吞吃了么?胡亥觉得精神恍惚,又怕又急。
他觉得全身发冷,又感到头痛欲裂。就说:“丞相代我收下吧。”
“那怎么成?人家几万里送来的一匹良马,陛下何以不出去见见他?”
胡亥迟疑了半晌:“丞相说要去,我就去吧。”
“那就快快起来换衣服吧。”赵高的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色,扬长而去。
胡亥穿戴了冕旒朝服,无精打采地走出前殿,殿中已经站满了文武百官。胡亥坐下之后,百官们照例高呼跪拜,一切如仪。不久赵高登殿。他一进殿门,那殿外的人就分开两行朝殿上跪下来了,而中间却立着一头遍身梅花斑点的鹿,两只高而长的角,向天分开几个叉,好像树枝似的。
赵高不是说献马么,怎样弄一头鹿来?胡亥恍恍惚惚,疑惑不定。只听赵高躬身启奏道:“这就是大宛小臣进献来的名驹。”胡亥一听,疑心自己又在做梦,不禁把大腿肉狠狠扭了一把,觉得生痛,可见分明不是梦境。便说:“这不明明是一头鹿吗?”
赵高忽然挺起身来,脸上毫无笑容:“这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能说是鹿?”
胡亥看着他那胖脸的一本正经,忍不住好笑。而且站在殿门外的鹿,把蹄爪屈了一屈,歪歪头,那鹿角就碰在殿门上,砰然一响。是马,哪里会有这样的角?
胡亥说:“丞相说是马,朕说是鹿。倒底是鹿是马?大家说说看。”
百官面面相觑,说实话吧,要得罪丞相;要说是马吧,又欺蒙了皇帝。
赵高瞪着两只大眼睛,像两个凸出来的灯泡,望望胡亥,又看看大家,说:“你们为什么不开口?是鹿是马,看不明白吗?”他向殿外一挥手,喝道,“把它牵上来!”
那头鹿四只蹄爪不安地在地上踢踏着,举头四望这一殿的君臣,好像说:“你们这是干什么?”
赵高喊道:“这样身圆腿瘦,长鬣分披,耳尖尾粗,不是马是什么?”
百官们被他的声音所震慑,再也不敢不回答了。
“是马!”几乎是众口同声。其中虽有几个口齿不清的,但赵高的眼睛像巨雷闪电一样的盯灼着他们,连忙补口道:“这,这不是鹿。”
“现在好了,百官们都说是马,陛下呢,还看见的是鹿吗?”
赵高笑了,黄胖的脸,咧开了嘴,露出白色的牙齿。
胡亥完全糊涂了。满殿的人看见的是马,为什么自己看见的偏是鹿呢?难道自己疯了?而且在百官们面前,发生这样的大错,岂不是把皇帝的尊严丢个干净?一想到此,胡亥就不觉头痛欲裂,几乎晕倒在座。
从此之后,宫外的一切事都不明不白了:陈涉起义,吴广举兵,楚兵逼境,刘邦入关……不到几天,赵高就把胡亥迁移到望夷宫,派人把他宰了。胡亥直到死时还是糊糊涂涂的。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皖南事变之后。
文本二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6. 对下列语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子称‘朕’,朕就是叫人看不见”,赵高通过对“朕”字的歪解,巧言蛊惑,使得胡亥不再亲自处理朝中大小事务,从而轻松地把持了朝政。
B. “陛下不记得沙丘辒辌车中的事了吗?”引出了下文对“沙丘事变”的补叙,揭示胡亥惧怕赵高的根本缘由,避免了平铺直叙,又使小说结构紧凑。
C. “丞相说要去,我就去吧”,语多无奈,虽只是片言只语,但表明胡亥已经完全成为赵高操纵的政治傀儡。
D. “那头鹿四只蹄爪不安地在地上踢踏着,举头四望”与群臣的惶恐紧张相互映衬,运用拟人手法,充满反讽意味。
7. 关于本文主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亥采纳了赵高的建议,自己沉迷于享乐,经常做噩梦,其中一次梦见被猛虎攻击,象征着政权的危机。
B. 胡亥在百官面前被迫面对这个“指鹿为马”的荒诞的场景,尽管心中明白,最终也陷入迷茫,由精神衰弱发展为精神分裂。
C. 胡亥懦弱无能,对现实的混淆困惑,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权崩溃和自身悲剧性的结局。
D. 这场“指鹿为马”的闹剧,预示了秦朝的衰败,展现了秦朝末期混乱与动荡。
8.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将历史小说的虚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第二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根据文本内容,你认为《鹿马传》属于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9. 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①献典,史献书,师箴,瞍②赋,矇③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召公谏厉王弭谤》)
材料二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④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材料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注】①瞽:无目,失明的人。②瞍:没有眸子的盲人。③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④然明,名蔑,郑国大夫。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口之宣A言也B善败C于是乎兴D行善E而备败F所以阜财G用衣H食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谤”,批评、指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含义相同。
B. “目”,动词,用眼神示意,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目”意思相同。
C. “庶”,平民、百姓,与《陈情表》中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意思不相同。
D. “亲戚”,内外亲属,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去亲戚而事君”的“亲戚”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厉王虐政塞源。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在路上相见,都不敢说话。
B. 周厉王壅川自矜。将堵塞民言视作政绩。召公劝厉王要广开言路。厉王拒绝,引起百姓反抗,在周厉王三年,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C. 然明最初想毁掉乡校。子产反对毁乡校,其理由是:乡校的议论可以帮助执政者了解得失,民众认为好的就推行,认为不好的就改正。
D. 魏征认为历代帝王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但坚持到底的人很少。其原因是:创业忧患时竭诚待下,成功后就放纵傲物。
13. 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2)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
14.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古代统治者应如何正确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宋·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 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参横斗转”暗示夜深沉,“苦雨终风也解晴”既写出风雨停歇、豁然开朗之景,又传递劫后逢生的欣慰。
B.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暗喻小人诬陷终被洗清,“天容海色本澄清”双关,既指自然景象,也指诗人高洁坦荡的本心。
C. 颈联“轩辕奏乐声”借用黄帝奏乐典故,表达对朝廷重用的期待,与“鲁叟乘桴”的避世之意形成鲜明对比。
D.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以超脱之笔将贬谪苦难升华为人生奇旅,“冠平生”的反常评价彰显豁达开朗胸襟。
16.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比而不知其为比,斯为妙喻”。请选择两联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如何达到“不知为比”妙喻境界。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以四种美好的事物来描摹声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最后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通过一件事获得了另一件事的信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这个意思。
(3)“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之一,古诗文中就有很多直接写到“黄河”气势非凡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纸质书页的沙沙声逐渐被电子设备的荧光取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碎片化阅读虽然便捷,但往往使人陷入“知道得多,理解得少”的困境;深度阅读需要整块时间,可现代人最匮乏的恰是这种“奢侈品”。因此,如何在数字时代重建阅读的深度与系统性,成为摆在每一个阅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纸质阅读时大脑的颞叶和顶叶协同工作,形成类似“心智地图”的记忆模式;而屏幕阅读则主要激活视觉皮层,记忆留存率下降27%。这种差异就像徒步旅行与乘坐高铁观景的区别——前者让你记住每处转弯的山势,后者只留下模糊的色块。更值得警惕的是,【 A 】的滑动阅读会强化“即时满足”心理,使大脑逐渐丧失【 B 】的能力,导致阅读不能长久坚持。
( 甲 )?专家建议采用“混合阅读法”:专业书籍选择纸质版以促进思考,新闻资讯可用电子设备高效获取。同时,建立“数字斋戒”习惯——( 乙 ),像给植物浇水一样滋养专注力。毕竟,阅读的本质不是信息的搬运,而是思维的耕耘。最后要警惕“伪阅读”——那些只为打卡晒图的摆拍,与真正的阅读【 C 】。
(改编自《数字时代的阅读困境与突围》)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加点词“奢侈品”能否替换为“稀缺品”?请说说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携着沙尘的狂风。
尼都萨满最后一次跳神时,月亮就像刚从炼银炉中取出的一块白锭,新鲜得让人想咬一口。①他穿着那件几十条灰鼠皮缝制的神衣,②戴着鹿角神帽,③手持神鼓,④在火塘旁旋转着。⑤火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到“仙人柱”的桦皮围子上,⑤忽而高大如松树,⑥忽而矮小如蘑菇。当鼓声止息,他倒下的那一刻,林间的驯鹿突然都停止了咀嚼苔癣,仰头望向星空。
最让我难忘的是去年冬猎时,我们看到一只雪白的母鹿。它站在白桦林间,就像落在树枝上的一朵云。鲁尼刚要举起猎枪,它突然回头望了我们一眼。那眼睛黑得像夜晚的河水,湿润得像是含着月光。鲁尼的猎枪就那么僵在半空中,直到母鹿消失在林间。后来我们在向阳的山坡上发现了它的尸体,它安静地卧在雪中,仿佛只是睡着了。它的身旁开着几镞鲜红的越橘,像未凝固的血。
(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21. 文中有多处运用了通感修辞,请找出其中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D
3. C 4. ①举例子:以网师园“殿春簃”庭院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叠山理水“得天然之趣”;
②打比方:将园林移步换景设计比作“宇宙时空流转的微观模拟”,生动阐释“天人合一”思想。
5.
①传承“天人合一”“礼乐交融”的哲学思想,增强文化自信;
②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历史记忆与审美价值;
③为现代建筑创新提供灵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答案】6. B 7. B
8. ①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②理由:以“指鹿为马”史实为因由,虚构胡亥的噩梦、心理活动及细节对话,丰富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9. ①直接描写:如“胡亥不觉打一个寒噤”“头痛欲裂”,刻画其恐惧与迷茫。
②间接描写:通过赵高的强势(“大踏步走进寝宫”)与百官的附和,烘托胡亥的懦弱。
③环境与梦境烘托:以“猛虎入梦”象征赵高的威胁,暗示胡亥的精神压力。
【答案】10. BDF
11. B 12. B
13. (1)不如开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这当作良药苦口。
(2)我(然明)从今以后知道您确实值得侍奉。我实在没有才能。
14. ①广开言路,疏导民情;
②虚心纳谏,自我修正;
③以民为本,慎终如始。
【答案】15. C 16. ①首联“苦雨终风也解晴”:以风雨停歇喻人生困境结束,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交融,故为“不知为比”;
②颔联“天容海色本澄清”:以天地澄清喻本心高洁,景与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故为“不知为比”。
17.【答案】 ①.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②.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③. 吾问养树 ④. 得养人术 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⑥.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案】18. A.走马观花
B.持之以恒
C.截然不同 19. 甲:如何平衡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
乙:定期远离电子设备 20. 不能。“奢侈品”强调阅读的珍贵与难得,比“稀缺品”更具情感与价值色彩,更能突出其珍贵性。
【答案】21. 示例:“那眼睛黑得像夜晚的河水,湿润得像是含着月光”:将视觉(眼睛)与触觉(湿润)、视觉(月光)相通,生动写出母鹿眼神的清澈温柔。
22. (1)①“裹携”改为“裹挟”;
②“苔癣”改为“苔藓”。
(2)①在“灰鼠皮”前加“用”,或删去“几十条”;
⑥“矮小如蘑菇”改为“矮小如灌木”。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